襄阳博物馆 | 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阅读:1745 2025-03-13

山水之间

现代唐风的诗意回响

九点半,动车稳稳地停在襄阳站。在去博物馆的途中穿过整个市区,感受到这座千年古城的静谧与厚重。襄阳,自古即为兵家必争之地,滚滚汉江环绕着这座城池,千年风云在这里沉淀。而襄阳博物馆,正立于这座城市的历史脉络之上,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十点钟,襄阳博物馆终于出现在视野中。它三面环山,依山就势,静立于大地之间,仿佛一位沉思的智者,等待着前来倾听它诉说历史的旅人。为了让博物馆与襄阳古城、岘山公园协调,我们在设计时选择了现代唐风式的建筑风格,用当代的建筑语言,去回应千年的历史余韵。  

建筑群采用围合式布局,庭院之中矗立着凤凰阁,犹如古代城池的核心,成为空间的视觉中心。高低错落的建筑形态,既呼应了唐代宫殿群的层层递进,又在尺度上契合了山水之间的起伏,使整座博物馆如同自山林中生长而出,与周围环境和谐共融。当阳光洒落在层叠的屋檐上,光影游走之间,仿佛时光在檐角流转,建筑也在静默中诉说着光阴的故事。

青铜铸史

曾伯陭铜钺、邓公铜簋与“大司马”卧虎钮铜鼎

步入展厅,第一眼便被那些静默却恢弘的文物所震撼。襄阳博物馆的藏品数量与质量以及展陈设计远超我的预期,尤其是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在柔和的灯光下泛着幽幽的金属光泽。这些器物,曾是古代祭祀的重器,如今沉静地安放在玻璃展柜中,静静地诉说着湖北文明的辉煌。

一件威严凛然的青铜兵器映入眼帘——曾伯陭铜钺。这柄战国早期的青铜钺,器形虽小,但铜色沉稳,铭文清晰。钺,在古代不仅是实战兵器,更是权力的象征,唯有统治者或军中统帅才能掌握。钺身上的铭文显示,这件青铜钺属于曾伯陭,它既是军事权威的象征,也是战国纷争中曾国军事实力的见证。透过这柄钺,眼前不禁浮现出两千多年前,曾国的战士披甲执兵,在烽火狼烟中奋勇搏杀的画面。

继续向前,我被一件庄重典雅的青铜器所吸引——邓公牧铜簋。簋是盛放食物的器皿,而邓公铜簋以精美的纹饰和铭文著称。它带盖,子母口,鼓腹,圈足下附三兽面小足。外壁布满繁复的纹饰,流畅而富有节奏感,器身端庄稳重,双耳高耸,展现出西周青铜器的典雅气质。邓公是西周时期封于襄阳地区的重要诸侯,这件簋不仅是一件礼器,更是一段贵族宴飨礼仪的记录,象征着那个时代的等级制度和礼乐文化。  


在这些青铜器面前,我深感震撼。它们不仅是器物,更是镌刻着时间印记的符号,每一笔铭文、每一道纹饰,都是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片段。在这些沉默的金属表面,我仿佛听见了曾国、邓国的君王发号施令的声音,也看见了古代工匠在冶炼炉前挥汗铸鼎的身影。  

陶楼的故事

汉代的家园想象

沿着展厅向前,我看到了一排汉代的陶楼模型。它们层层叠叠,屋檐高翘,斗拱精巧,仿佛缩小版的汉代建筑。襄阳自汉代以来便是军事重镇,而这些陶楼,或许便是汉代贵族墓葬中的明器,它们不仅映射了当时建筑的真实样貌,更折射出古人对死后世界的想象——在那另一个世界里,他们仍然住在高楼之中,俯瞰大地,遥望远方。 

其中,一件三层陶楼尤为引人注目,它的底层设有敞开的大门,象征着主人迎接宾客的礼仪;二层设有回廊,供人行走;三层则是高耸的阁楼,窗户开敞,仿佛可以看见两千年前的主人倚窗远眺。作为建筑师,我不禁被这件陶楼的结构吸引,它不仅体现了汉代木构建筑的特色,也让我思考——这些汉代的工匠,他们在创造这些陶楼时,是否也怀揣着对空间的探索与创新?  

夕阳下的博物馆

建筑与时间的对话

时间在博物馆里过得格外快,转眼间,已是黄昏。我走出展厅,夕阳的余晖洒在建筑上,整个博物馆被镀上一层金色的光泽,显得愈发静穆而深远。远山在落日的余光中渐渐变暗,天边的色彩由金黄转为橙红,最终归于一片苍茫的暮色。  

我架起相机,按下快门,定格这一刻的光影交错。博物馆的外墙在夕阳下呈现出柔和的暖色,与周围的山峦融为一体。建筑的线条在光影的雕琢下更加分明,而入口处的石阶,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仿佛一条通往历史深处的道路。  

夜幕降临,我乘坐六点多的动车离开襄阳。窗外的城市灯火渐次亮起,星星点点地映照在汉江的水面上,宛若历史的星光,在现代的银河中浮沉。 

这一日的旅程,既是建筑师对作品的凝视,也是我与这座城市历史的一次深刻对话。建筑终将融入城市,文物也将在时间中继续诉说往昔。而我,带着这一天的余韵,在归途之中,细细品味这场跨越千年的相逢。



供稿 | 陆晓明

摄影 | 陆晓明、李扬

编辑 | 张阳菊

校对 | 余来

审核 | 王婧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