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文化馆新馆 | AECOM
阅读:6243 2023-07-29

◎俯瞰广州市文化馆新馆 © 广州市文化馆

◎洋溢绿意与古韵的新馆

羊城中轴线之南、海珠湖之畔,一座洋溢绿意与古韵的“岭南园林式文化馆”——广州市文化馆新馆,经十载精雕细镂,今年正式开门迎客。它既是城市新的文化地标,也是老百姓家门口的文化乐园、美育学校,让岭南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在广州城市中轴线的南端交相辉映。


项目以岭南典型的“山、水、田、塘”风景元素贯穿整体,按四季景观设景的同时,结合岭南园林布局特色,打造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园林建筑与自然风景融为一体的经典景观,突出广州历史韵味、再现岭南水乡园林佳境。

2014年,AECOM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工院)共同组成联合体,在全国勘察建筑设计大师倪阳院长领衔带领下,中标“广州市文化馆新馆”项目的国际设计竞赛,并共同受委托完成建筑、园林景观的设计工作。其中,AECOM团队主要参与总体规划并负责园林景观的设计,助力羊城建成彰显古城深远历史内涵、以亲自然宜人空间回馈市民的重大文化惠民工程。


广州市文化馆新馆位于广州市新中轴线南端、海珠区新滘中路海珠湖公园内部北侧,东邻海珠国家湿地生态斑块。


项目总占地面积约16.7公顷,其中园林景观面积约14.5公顷。总体规划包括五组主题仿古建筑庭院群落,及“一湾水”“大石山”“山廊水法”等主要园林景观。五组建筑庭院群落包括:公共文化中心、岭南曲艺园、广府风情园、岭南翰墨园、广绣风雅园。


◎项目区位图

◎景观总平面图


· 传承


犹记得,昔年的广州,炎夏日,沐一湾珠水的斑驳榕影;黄昏后,听家喻户晓的粤韵风华;食肆间,品镬气十足的活色鲜香;街巷里,觅薪火相传的广府工艺。


无数的街坊家常与人文风韵,共同绘就了这历经二千余载老广烟火人间的文化长卷,并传承至今……


◎19世纪中叶广州珠江水岸(左图);1930年珠江边榕树下“水上人家”的岭南风情(右图)


· 活化


今日,千年浸润、厚积薄发的文化力量,在广州文化馆焕发新生。


这里既有普罗大众精神畅想的文化殿堂,也有呈现传统特色的深深庭院,还有白鹭成群的海珠湖湿地生境。流连于建筑、庭院、自然之间,市民可参与多姿多彩的展览活动、可游赏曲径通幽的山庭水湾、可体验文脉传承的工艺沙龙、可传递绿色自然的生态文化正能量。


文化馆新馆,赋予广州这个千年名城一个尊重传统、立足时代、寄语未来的文化活力新空间。


◎广州市文化馆新馆位于新中轴线南端

◎文化馆里开展的各项城市文化活动 ©广州市文化馆


· 共享


我们的设计志在构筑

一座底蕴兼容并蓄的文化共享场馆

一处生态亲切友好的绿色共享生境

一个环境舒适宜人的市民共享天地

 一张传播岭南文化的城市形象名片


◎设计概念缘起(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1

相地


从场地的本底原生质感、河湖山林肌理出发,项目团队在总体规划上立意五种场地特征:迎向都市繁华的“城市地”、连通碧水生境的“江湖地”、舒展开阔纵深的“郊野地”、纳气藏风、宜置筑冶园的“村庄地”、堆山植绿、自然生态的“山林地”



2

筑园

建筑、园林相映共生,宛若天成





 公共文化中心 

登馆阁楼台、访文化高地


© 广州市文化馆


公共文化中心,传承岭南传统建筑、园林精华,结合现代绿色低碳建筑技术。整体设计以庭院为核心,创造出宜居宜游宜赏的岭南园林建筑群。轻巧的空间形式,结合通风、日照的特点,打造出适合岭南气候的舒适文化体验空间。


◎公共文化中心鸟瞰全景图(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公共文化中心·一湾水

◎公共文化中心主楼及庭院(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曲艺园    

悟高山流水、赏粤韵袅袅


© 广州市文化馆


曲艺园,位于文化馆中轴线南段,是以传统建筑方式展示广东传统戏曲艺术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


庭院式建筑群,环抱南侧开敞绿地,有着面向海珠湖的开阔景观视廊。台地式中庭,通过层台叠阶、置石旱溪、静水水镜的组织,塑造“高山流水”的曲艺意蕴。


◎曲艺园主庭院置石旱溪(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旭日桥望曲艺园主楼


戏台环绕着静水水镜景观,呼应传统建筑“辟雍”的概念,明确有序区分表演与观演空间,并促使人与建筑间产生静谧的距离美与期待感。


◎曲艺园“工尺谱”水镜景观


镜面水景以粤曲《荔枝颂》的“工尺谱”作为主题构思和设计语汇,强化艺术场所的文化主题内涵,塑造园林景观的突出细致质感。


◎戏台《荔枝颂》工尺谱水镜景观(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工尺谱是中国民间传统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 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作为表示音高的基本符号。

◎曲艺园西侧阁楼(戏曲工作室):巧妙利用地下车库入口顶部空间,融入现代手法塑造传统形制功能构筑物。

◎曲艺园“芭蕉听雨”连廊

◎曲艺园“阙”夜景

 ◎曲艺园石景旱溪



    广府园   

湖岛相融,园外有园

径缘池转,廊引人随


© 广州市文化馆


广府园的设计源于传统经典园林的启示,并基于此加以创新,技法上传承岭南园林手法。建筑围绕园林庭院排布,通过廊、轩、阁、亭、舫等元素相互联系,塑造出层次丰富的庭院景观。


庭院以湖、岛、船舫、双廊、双亭、六角亭、临水阁、观鱼亭、望月楼等园林元素构成富有层次特色的广府庭院空间,并与外部一湾水形成“园外有园”的景观相融。


◎广府园 · 鸟瞰全景图


南侧水庭中央的画舫,借鉴东莞可园的平亭造型,构成呼应设计主题的最大亮点。东侧水池景观借鉴了岭南四大名园之一顺德清晖园的荷花池特色。


◎径缘池转,廊引人随,如一幅展开的水墨画卷,将一湾水全景绘入其中。

◎广府园内庭建筑连廊

 ◎广府园画舫



    翰墨园   

水墨文化,意蕴悠长


© 广州市文化馆


翰墨园,以《园冶》中的山林地为相地特征,择厅堂为主要建筑体制,随地形而上的园宅与园景相映成趣。园宅拾级而上,串连书画主题的展廊、展厅、展场,在开阖之间,俯仰自然和人文景观。


◎翰墨园 · 鸟瞰全景图


园景依山傍势,从藏经阁制高点的假山开始,流水顺山涧而下,经曲水流觞亭,在入口北侧汇成开阔水面,一股穿过“飞虹”流入西侧河道,一股在入口庭院内形成墨池,形点题之果。园内丛植翠竹,高处孤植点缀名贵乔木,低处有淡雅香味的灌木,地被片植玉龙草,散发书香文化的气质。


◎翰墨园 · 飞虹展廊

◎翰墨园 · 墨池 

 ◎翰墨园 · 跌水溪涧    



   广绣园   

花影移墙,峰峦当窗


© 广州市文化馆


广绣园庭院呈近似方形,分成三部分,境界各异。主庭园以水为中心,环池亭阁、山水错落映衬,疏朗雅适,廊庑回环,移步换景,诗意天成。



两组建筑群通过组合形成若干内院,在整体参观流线中依主庭、内院、室内的递进穿梭而变化,形成不同尺度、不同明暗、不同主题的空间转换。园中有园、园外有园,令游人在广绣园的游览充满惊喜与乐趣。



古树花卉以古、奇、雅、色、香、姿见著,并与建筑、山池相映成趣,构成主园略微闭合的水院。池水清澈,北、东、南、西方向的轩、亭、阁、桥,集中了春、夏、秋、冬四季景物及朝午、夕、晚一日中各时段的景色变化。


◎绕池一周,可轩前细数游鱼,可亭中待月迎风。

◎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

◎建筑庭院轮廓线的勾勒,融于绿中,宛如天然图画,园小却精巧别致。



一湾水、大石山


传统水乡石砌水岸,使人忆起那一抹岭南乡愁,而远处的“广州塔”被“借景”揽入园中。楼台廊桥穿插其间,一湾水岸桃柳相映、草长莺飞,可远眺塔景,可近池赏荷。


◎远眺广州塔景,一湾水岸桃柳相映

◎十里红云一湾水


项目采用“石山带土”的方式,结合斧劈、披麻的叠山皴法,在与石山深化设计团队茵泉景观工程设计公司的紧密合作下,塑瀑布石山,通过接山、连水、串园,令各个庭院与自然山水地形巧妙联系过渡。


◎大石山

◎峰顶独置“飞来石”,更显石山的峻峭奇险



 八桥 


园内通过布置八条特色景桥,呼应设计概念。功能上,在水系间串联各个庭院的馆阁楼台,为庭院中的漫步游赏创造多元趣味和视觉上的变化感受:贯游廊、穿石峰、泛霞晖、映水天



设计背后的故事



在2014年国际设计竞赛阶段,设计团队强调以“岭南园·源岭南”的创新概念,打造简洁现代、开敞通透的岭南新建筑、新景观,目标是在传统文化的基底之上,寻求新岭南文化名片与景观空间的创新与活化。


版权: 华工院+AECOM联合体


“开风气之先”:通过提炼解构传统岭南及建筑园林的空间构成,塑造新岭南建筑与园林的空间新语境。


版权: 华工院+AECOM联合体(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竞赛阶段各个园区“新岭南”空间特色:1. 开敞通透的平面与空间布局;2. 轻巧的外观造型与明朗淡雅的色彩;3. 建筑、园林结合生态自然,尊重地域微气候特点;4. 传统特色细部和装饰装修的创新运用与融合。


版权: 华工院+AECOM联合体


团队以“传统中创新”的理念在国际竞赛胜出后,业主希望以尊重本地传统的文化综合体形式,向市民呈现故乡记忆中难以磨灭的那一抹岭南风情,联合体团队审视各方需求,借鉴传统岭南造园手法重塑建筑园林,历经十载,精工匠造出传承广府文脉根魂的城市文化公共空间。


项目负责人、AECOM景观设计执行总监吴琨在《我和我的文化空间》系列微纪录片中分享道,从规划到景观设计,包括成为总体空间重点的“水”的引入,生态低碳理念始终贯穿整个项目。我们重新构造水生态系统,将“一湾水”营造为清澈宜人的水下森林;选用本地植物,不仅能降低运营维护成本,更能通过独特种植设计营造出富本土文化意境的空间环境。



我们相信,广州市文化馆新馆将成为承载城市文化活动、日夜有活力、真正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岭南文化高地。


 *除已标注版权照片外,项目照片由黄启杰、罗健萍拍摄


// 推荐阅读 //




AECOM微网站


AECOM微网站更新啦,随时随地,关于AECOM的一切信息触手可得!



AECOM 





加入AECOM,共创美好未来

 


点击“在看”

分享AECOM的项目及前沿观点

↓↓↓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

关于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