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外滩街道“一街一路”项目山北街区更新 | 水石设计
阅读:2453 2023-11-06

△山北街区更新成果实景

△2023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海报

2023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围绕“共栖共生“的主题展开,将新的一批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城市公共空间推荐给市民。山东北路街区中的一期更新成果被选入此次空间季黄浦展区的推荐案例。此次项目改造结合了街区更新规划的视角与街道场景打造的多专业技术,为老城厢地段公共空间再生的方法与可能性做出了创新探索。



山东北路是上海黄浦区外滩街道的一条支路,北起苏州河,南至南京东路,总长400余米。山东北路所在的地区拥有超过百年的发展历史:紧密的路网和连续的沿街立面,高低错落的近现代建筑混合,体现了典型的老城厢风貌。改造前,与附近很多知名的道路相比,山东北路则只是一条默默服务于在地社区的道路,并不太为外人所知。

△山北街区鸟瞰图


我们是通过“山北街区:10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方案”活动开始对项目进行研究的。山北街区是以山东北路为中轴向两侧展开的八个街块,这里曾经是上海最早的钱庄聚集区,曾经分布了大片仓库与石库门里弄。在1990年前后,这里的部分旧里被拆除,见缝插针地建起了各种高层建筑,有住宅也有办公楼,慢慢形成了它如今的天际线。

△区域分析


山东北路日常呈现的状态一直很繁忙,除了上下班高峰时段的朝夕潮涌,每天还有大量的外卖、快递小哥在这里赶路,打车来南京东路的游客也会选择在附近落客。这里住着大约2万名本地居民与流动人口,同时还有近10万家注册公司和大量的办公人群。即便拥有如此优越的地段与客流,山东北路两侧的生活零售类店铺却屈指可数,街区配套设施缺乏的矛盾尤其突出。

△多元人群的多元需求与相对匮乏的街区配套

是街区发展的主要矛盾


上海市黄浦区在十四五规划中,对外滩地区的发展提出了“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的目标。山北街区作为介于外滩风貌保护区与北京东路城市更新片区之间为数不多的保留地块,被黄浦区列为2023年“一街一路”项目的先行试点。而山东北路这条主干则成为重点中的重点。



对于能在这样核心的城市地段做街区更新,我们整个团队都感到非常兴奋。在我们最初提交的竞赛提案中,来自规划、建筑与视觉设计背景的同事们分别从自己的专业角度为山北街区的复兴提出了创意性的想法。我们的方案围绕黄浦区“10分钟社区生活圈”的主题,从规划配套、交通组织、停车建议,到业态更新的策划、空间改造的可能等都给出了从问题分析到解决方法的思考。

△“千”字型的公共空间框架图


我们的方案侧重讨论了当下山北街区沿街业态与区域诉求的背离问题,建议从规划的层面引入更多面向居民、周边商务人士与游客相关的配套服务,进一步完善对于街区内养老、文化设施的健全。我们也提出了“优化慢行空间体系”、“激活口袋公共空间”、“提升街区功能品质”的三组行动计划,充分挖掘街道两侧户外空间的潜力,打造更多能吸引人们到来的慢行空间。

△街道公共空间框架设计图


在竞赛讨论阶段,大部分人畅想的改造结果是:配套空间不足与道路狭窄的问题会很快被解决,各种年轻的业态与商业氛围会随之到来。在我们的方案中,不仅建议了人行道的拓宽,而且对商业外摆区面积的扩大、架空线入地、行道树增加等等都做了大胆畅想,我们甚至在效果图中把所有店铺的门面都重新装修成室内外可完全打开的形式。

△竞赛方案中关于街道公共空间拓宽与再利用的设想 

△为格致中学而做的公共艺术围墙方案:“纽带”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努力得到了竞赛组委会和外滩街道的认可,方案顺利得获得了街区竞赛的优胜奖,并被街道邀请参与山北的实施阶段设计。好消息传来,设计团队内的同事无不摩拳擦掌,我们提出了“把好设计做到外滩去”的口号,兴致勃勃地开始深化图纸。而就在我们完成图纸提交,施工队开始进场的时候,不同部门对图纸的反馈接踵而来,我们意识到真正的设计工作这才开始。



最先提出质疑的是交通管理部门,由于路窄楼多是老城厢地区的先天缺陷,原有的车行道的宽度已经属于勉强够用,所以交通局坚决不同意减小机动车道的宽度。扩大人行道的想法被一票驳回。紧接着,市政管理部门提出山东北路的地下空间已经规划了多条市政管网,项目上暂无资金与空间安排架空线入地,所以道路两侧没有条件加种行道树。就在我们正要修改方案的时候,又接到业主打来的电话,沿街的商业业态无法调整,多位店主不同意更换原店铺门窗、不同意拆除卷帘门,要求我们速速前去现场沟通。一连串的意料之外拉开了多轮次的现场沟通与设计调整。

△现场协调与沟通 


跟着几场协调会后,我们才初步了解到老城厢商铺背后的复杂运作关系。多家五金店铺在此地的经营已经超过30余年,即便面临着周边业态的变化与冲击,他们仍然艰难地坚持着店铺的经营。对于我们在街区改造的方案中没有考虑到五金店的日常经营需求,有些店主便开门见山地向我们提起了要求。在他们一遍遍的诉求中,我们听到了很多对于不确定性而产生的不安和对原有状态的坚持。



成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深入了解了现场情况后,我们重新思考了此次更新行动的初衷与目标,把改造的重点转移到我们可以去做的公共景观与公共设施优化上,尽量减小与既有店主的矛盾。我们相信,只有当街区的公共空间秩序变得更好了,才能推动街区的从内至外的更新。


► 人行道的海绵式改造

外滩地区的路网大部分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与当下现代化的市政建设标准有很大差异:道路不仅窄而且硬。山东北路两侧建筑的间距不过10余米,在设置了双向机动车道后,大部分人行道仅有1米不足的宽度,不足够两个人并行通过。而且大部分道路的铺装都是非透水材料,在极端天气下,整条路的排水全部依赖市政管网。老城厢的更新是否能让老马路走起来更舒适?能让道路的排水更有韧性?

我们在原有人行道的剖面上下功夫。在现场考察中,我们关注到松柏公寓前场空间的改造可能性,平台长80米,高出地面约1米,被附近的店铺当作电频车的临时停车位使用。如果这块被占用的户外平台变成可吸水、长绿化的“海绵式平台”,是否就能大大提升这一段人行道的慢行品质?

△改造后剖面

△改造前剖面示意

>>左右滑动查看改造前后对比

△改造后被景观软化的人行道

 △改造前硬质化的人行道

>>左右滑动查看改造前后对比


将原先的平台进行部分拆除与基础加固后,我们在沿人行道的一侧把矮墙降低至40厘米左右,这个高度不仅使得不宽的人行道有了更宽的行走空间,而且还增加了可以在街边小憩的空间。于此同时,我们把平台内的碎石填料换成了错落的景观花池组合,间插着嵌入原有的平台系统。花池的材料采用了与苏州河沿岸景观一致的水刷石材料,取用了1.4米~2.8米等几种不同长度,与0.4-1米等几种高度,适合不同尺寸植物的种植条件。

△改造后被景观软化的人行道


为了弥补道路上没有行道树种植空间的遗憾,我们利用平台的高差砌筑了10个花池,选配上了四季常绿的槭树。为了兼顾景观效果上的丰富层次与后期低成本的维护,我们为花池选配了12种具有不同高度和不同绿色色相的常绿植物。不同植物间混合的种植尽量保证了生物多样性带来的积极效应,而且在植物自身形态、尺寸与色彩上的差异创造了街景的丰富层次。最后,在市政设计的配合下,人行道铺装被更换成了透水砖,与我们的“海绵平台”一起构成了山北的可让雨水渗透的慢行步道。

△山北项目运用的12种户外耐生植物品种

△海友酒店前的小花园

△花池植物色彩与粉红色的花池色彩相得益彰

△路边的树池与新绿


► 焕然新生的绿色垃圾站

山东北路与宁波路交叉口的垃圾站房,承担着大半个街区的垃圾收集任务。而在宁波路250米长的沿街面上挤满了各类餐厅与美食铺,每天从早到晚都保持着浓浓的烟火气。但充裕的客流量也带来了巨大的垃圾输出量,环卫车每天反复的运输量都难以满足宁波路上湿垃圾的收集需求。不仅如此,垃圾在库房站的临时堆放也是周边居民与商家间的日常争议点。

△改造后的宁波路垃圾库房

 △垃圾库房改造前的状态

>>左右滑动查看改造前后对比


借山东北路重塑与优化的契机,这次方案中对原来的垃圾库房做了重点改造:在原来体量不变的基础上打造出了一个复合功能的站点。库房的首层引入了一台湿垃圾处理机,它运用生物降解原理,每天可以处理最多200公斤的湿垃圾,把废物变成种植养料,大大缓解街区的垃圾收集压力。库房二层则被改造成议事厅,这是一个有着宽敞景观视线的活动空间,既可以作为社区会议室,也可作为活动、直播的理想场地。库房的楼梯还能盘旋至楼顶的露台,这里有着俯瞰周边与遥望城市地景的视野,也是将底层的养料培育景观的绝佳位置。

△垃圾库房二层的议事厅正在展出环保工艺品展

△红色的台阶向上延伸,将参观者带到公共的屋顶露台

△露台提供人们观察外滩城市变化的新视角




街区更新设计的关键是通过能改造的部分与既有周边环境的结合,形成有驻足价值的场景空间。山东北路有着紧邻苏州河与南京东路两组城市地标的优势,又有着外滩地区川流不息的人群,所以我们尽可能创造出可以让人停留观察这些城市景观。


► 暖红色的公共领域

改造前的街区色彩是各种陈旧的灰色与黄色交织在一起的状态,公共的步道与私人占有的行为也混杂在其中。在我们的改造策略中,将暖红色作为公共空间领域的标志,鲜明地界定出公共空间,并将它们在不同标高上进行延展。

△红色的材料将街区的公共节点强调出来


► 退进街角的休憩空间

我们在山东北路靠近宁波路、北京路的路口都设置了的座椅,尤其是在可以晒到太阳的位置。仅仅是向原来的平台退进了一个椅面的距离,就为行人创造了更多可以驻足聊天的场景,也为周边商业业态的发展预留了可能。

△山东北路和宁波路街角处的座椅


► 轻盈连续的外立面

松柏公寓的裙楼是一组两层高的商铺,一二层之间是空调外机设备摆放的空间,也是整个大楼外立面秩序最紊乱的区域。改造的方案增加了一层穿孔的金属折板,如同拉开一层薄纱的窗帘,将二层的立面色彩与一层的暖色公共区域做了过渡,又将建筑完整的形体感做了进一步的强调。


► 水洗石与墙面壁灯

苏州河河岸一直有不少夜间慢跑的运动人群,我们也希望能把他们引入山东北路。所以一方面我们参考了苏州河南岸所用的水洗石工艺,将回收玻璃与碎石作为主要骨料,附着在花池的外表面上;另一方面以点状壁灯的泛光作为夜间的安全照明,布置在台阶、转角等位置,做到有秩序有克制,节能而不扰民的效果。

△水洗石与墙面壁灯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街区更新的过程也是一个街区品牌的推广过程,只有让更多人知道街区正在和将要发生的变化,才会带来更多推动它继续发展与变好的机遇。


► 品牌的形象设计与策划

山北的LOGO设计从外滩地区石库门建筑的特征出发,以海派文化中的装饰元素描绘出社区具有历史感、文化感的形象特征。而在品牌的色彩运用上,呼应了环保再生、绿色践行的主题,用一种成熟的绿色来表达老街道的勃勃生机。

△山北LOGO的设计源自石库门与海派文化的结合


► 可以轻松合影的“山北打卡点”

在为山北街区设计LOGO与落位布置的时候,我们特别考虑了行人与LOGO共镜的可能,并在沿线的几个不同高度位置设置了“山北打卡点”。

△山北LOGO打卡点


► 街区品牌的衍生品视觉设计

街区品牌的推广不仅是硬件环境的改变,更可以通过一系列软性的活动、宣传、媒介的推广等等。山北社区的未来与外滩地区的文化与多元人群是凝结在一起的。我们将这种面向未来的文化特征转化成一系列城市活动中的衍生视觉设计,以视觉设计的创造性为老城厢的更新打开新的思路。

△水石为山北街区策划的衍生产品系列



每当夜幕降临,山北街区里就会亮起一组通向苏州河的灯光,温暖的灯光将行人与这个街区本身一起照亮,也为这里的老城厢更新点亮新的方向。





项目名称:上海市外滩街道“一街一路”项目山北街区更新

项目业主:上海市黄浦区外滩街道

设计时间:2022年2月至2023年8月

建成时间:2023年9月

设计单位:水石设计

设计顾问:沈禾

项目负责人:董怡嘉

规划设计:合乐设计(张颖、王卫良、方泰瑜)

建筑与景观设计:水石城市再生中心(朱昇凡、杨逸轩、盛松山、张蒙、左艳芳、杨阳、杨洋、刘晓琪)

标识设计:水石城市空间视觉设计室(张佾媛、曾越、叶霖霖、郑嘉钰)

植物顾问:水石景观(李花文)

摄影:杨阳、张蒙、王琇

撰文:董怡嘉

编辑排版:水石品牌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

关于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