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高士德外籍与海归子女学校及高士德中国总部项目 | 广州市规划院
阅读:2006 2023-11-13






高士德学校,由著名教育家库尔特·哈恩于1934年创立位于苏格兰北部,是英国领先的寄宿制私校。高士德学校培养了众多英国皇室和欧洲贵族子弟,以及政商界、文艺界、体育界精英,以高士德品格教育理念和特色户外活动著称。

为推进大湾区建设,促进南沙区教育改革发展,2019年,广州南沙区引进高士德教育品牌,旨在通过引进高品质国际学校,激发国内外教育理念及校园设计理念的交流碰撞,设计成果为国内校园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高士德老校的精神传统,指引了未来的教育发展趋势。本项目旨在老校精神传统的引路下,打造面向未来的校园空间。


项目背景


1. 老校教育理念精髓,也是未来教育发展方向

“关注学生的品格成长、个性化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1)老校教育理念精髓

高士德学校创立于1934年,相比于其他国际名校,高士德学校更特殊的是拥有深厚的皇室渊源,英国国王查尔斯二世、菲利普亲王、安德鲁王子、爱德华王子及众多欧洲贵族都曾在此处度过他们的学生时代。


菲利普亲王在高士德

(图片来源:网络)

查尔斯二世在高士德

(图片来源:网络)


高士德学校认为,学会生活与学会考试同等重要。学校一方面鼓励学生们成长为世界级的领袖人物或专业人士,另一方面也向学生传达一个更重要的观点——学习的目的是成长成为最好的自己。为此,学校建立了独特的“品格教育”体系,重点对六项核心品格进行培养,这些核心品格包括责任担当、国际主义、服务社会、坚韧抗压、成就自我、共情共理。在具体教学上,学校为学生开设了丰富多样的体验式课程,同时积极开展体能训练、探险训练、技能训练和营救服务训练,引导学生不断挑战自己的舒适区,发现自己隐藏的潜力。这种关注学生的品格成长、个性化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高士德学校“品格教育”六大体系

(图片来源:建设项目提供)


(2)老校的精神传统指引未来的教育趋势

古代的教学模式,是自发的、个性化的、因人施教的。孔子在树下育人,教育旨在培养“贤人与君子”,旨在培养“有智慧、有完善道德品质的人”,教育被赋予了超越人本主义的格局与使命。

到了近代,随着工业革命兴起,逐步形成标准化教育形态——以班级授课制、分科教学、现代学习组织为特征,即现代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在接受基础教育的一代自小就接触电子设备,通过交互的方式认识世界、与外界交流。教育理念也随之越来越重视交互性、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据教育学者预测,“当下65%的小学生将来会从事现在不存在的职业”,为应对未来急剧变化,需教会孩子们应对未来变化的技能组合。因此,“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教会孩子们一些具体的知识点,不如教会孩子们处理问题的思考方法、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国际眼界、责任与担当、成就自我等精神理念,这些都与高士德老校的精神传统所吻合。


教育模式的变迁

(图片来源:自绘)


2. 项目概况

校园位于南沙枢纽区块,邻近兴隆路和凤凰大道,距离珠江入海口仅2公里。建设内容包括教学楼、学生宿舍、教师公寓、体育馆、演艺中心、科技馆及集团总部等。项目总用地面积183200㎡,总建筑面积283402㎡,建成后能为湾区2700名学生提供先进的国际教育。


高士德国际学校周边环境

(图片来源:建设项目提供)


设计思考


1. 项目愿景

为推进大湾区建设,促进南沙区教育改革发展,2019年,广州南沙区引进高士德教育品牌,旨在通过引进高品质国际学校,激发国内外教育理念及校园设计理念的交流碰撞,设计成果为国内校园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本项目主要教育对象是外籍与海归子女,学校延续高士德老校的教育理念,采用走班制小班制教学,非常重视孩子们的个性化培养。

我院担任此项目设计单位,结合高士德教育理念,为学校提供契合其教育理念和教学需求的校园空间,即在传承老校精神传统的同时,打造面向未来的校园空间。


高士德学校设计方案鸟瞰

(图片来源:建设项目提供)


2. 设计思路——未来学校学习空间

因本项目采用的英国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有别于我国公立学校,更注重孩子们的个性化培养和全方位提升。“形式追随功能”,为使校园空间形式更符合校方教育需求,项目团队提出“未来学校学习空间”的设计思路。

(1)适度开放的校园

我国常见的中小学校园往往采用封闭式管理,学生与社区的联系较为缺乏。开放式校园可使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探索真实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

但开放式校园如何保障学生安全?建议把握开放的“度”,实行弹性化开放。校园的中的不同空间类型,由于使用功能、空间位置、教育器材差异等等原因,对外开放的能力并不相同,停车场/库、运动场等空间,极易对外共享,也符合校园周边社区居民的使用需求。而食堂、图书馆等,共享需求较低,实验室等对外开放的程度更低。

未来校园将会是有一定开放度的校园,开放程度高的空间置于校园与城市衔接的区域,市民容易到达,也易营造活力氛围,而将私密程度高、需要绝对安全的非开放区域位于校园内核,内核在低、中开放度区域的层层包裹之下,私密程度高、空间氛围静谧怡人。


(2)教室:从“教师一言堂”到“学生自主学习”

常规校园的教室布置是教室在讲台上授课,学生在讲台下整整齐齐排列着听课。这种布置方式形成教师的权威氛围,易使学生对教师过度依赖。本项目学校教学理念更注重孩子们的“全人教育”,培养孩子们的合作与学习探索能力。教室布置更加灵活可变,可适应教学需求形成多种布置方式,教室像家庭基地一样,作为中介空间,供学生们协作学习、探讨研究、自主学习等。


自主学习的方式与工具

(图片来源:网络图片经加工绘制)


(3)从“图书馆”到“学习共享中心”

传统的图书馆主要功能空间是容纳纸质藏书供学生们学习。随着数字化时代到来,纸质图书逐步转向电子化图书,图书馆主要开放空间也因此不再扮演藏书的角色,而是为使用者提供学习或会见场所。书架的设计强调灵活性。学生们可在这里使用3D打印、数控铣床或激光切割机。视觉上,创意实验室与图书区域相通,促进了教育和后续实践的协同。


低矮的书架灵活划分空间

(图片来源:网络)


(4)从走廊空间到“学习街道”

我国常见的校园走廊空间仅仅作为过道空间,供人们经过。随着非正式学习越来越备受重视,走廊空间由于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为师生们提供绝佳的非正式学习的场所,形成一个具有氛围感的“学习街道”,师生们可在这里交流、看展、读书,等等。


(5)从“宿舍”到“校园生活中心”

在使校园内部主要功能区域步行可达的基础上,将宿舍从过往的建筑群体转变为适宜尺度下的共享社区,设置丰富的非正式学习空间,建立学习、研究、创新共享空间主题。建筑内部空间功能灵活置换,可塑可变。


设计探索


(1)适应地域条件的场所再现

位于苏格兰的高士德老校地处英国最干爽的岛屿,气候温和宜人,海岸线壮观美丽,群山触手可及,四周田野开阔。往北,是马里海岸的崎岖峭壁,往南,是苏格兰高地的巍峨重山。校园环境开阔舒朗,隐匿在自然与村庄之中。校园建筑分散布置在宽广的场地上,学校里有宽广的草坪、广场、树林、林荫道。校园的建筑风格与村庄里的其他民居风格一致,二者融为一体。


校园周边环境

(图片来源:高士德学校提供)


校园内部环境

(图片来源:高士德学校提供)


而本项目位于广州南沙,容积率达2.0。如何在有限的用地上保证项目建设量,如何适应当地的气候文化,如何在传承高士德老校的精神传统的同时满足未来人才的需求等等,这些问题,都是设计团队面临的挑战。

本设计通过“场所再现”的转译手法来还原母校的场所精神。高士德老校存在两处最具代表性的空间:一是圆形广场,二是静思路。圆形广场是由学生宿舍和图书馆功能的圆形建筑围合而成,中间有一块绿意盎然的大草坪。每逢节日或者有重要来宾,广场就会变成极具高士德特色的聚会场所,成为高士德师生独特的场所记忆。静思路是一条长长的林荫小道,小道的尽端是一座小教堂,学生在业余时间可以在此深省自身,并且路上还有一个写满学长学姐寄语的告示牌,寓意着校园的代代传承。

设计借用了圆形广场和静思路的空间原型,形成了高士德南沙国际学校自身的静思塔和圆形广场。考虑到用地的紧张,新的空间更加复合集约,同样是用图书馆功能来围合圆形空间,并在校园中心形成了驱动创新、活力开放的共享能量环。而水平纬度上的静思路被“折叠”,形成了垂直维度上的静思塔,学生可以拾级而上,不断变换视角,最终到达顶端,眺望近在咫尺的“伶仃洋”。


高士德老校的“圆形广场”

(图片来源:高士德学校提供)


高士德老校的“静思路”

(图片来源:高士德学校提供


南沙高士德学校的“圆形广场”和“静思塔”

(图片来源:建设项目提供)


此外,高士德老校的校园建筑在形制和色彩上均同周边村庄的建筑统一,积极采用了当地独特的建筑材料,行走其间,校园仿佛与村庄融为一体。新的校园设计也秉承融入当地的理念,在空间设计中通过架空层、外廊、中庭等空间原型来适应南沙本地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力求在保证高士德母校本身特质的同时,成为“当地的学校”。


(2)面向社区的弹性化开放

高士德老校认为,学校要成为当地的精神文化中心,造福当地人民,社会共生的校园身份也与未来学校推崇的向社区开放不谋而合。

高士德的校园面向周边环境开放,成为村落的“文化中心”。本项目的校园设计在规划布局上将演艺中心科技馆放置在靠近校门的区域,以便与社区充分联结。科技馆里面设置展厅和接待中心,展厅可充分展示学校的教学成果,接待中心的设置便于家长与学生会面以及外来人员进行校园参观。这二者作为学校形象展示的“桥头堡”,成为学校和社会的共享资源。


面向社区弹性化开放

(图片来源:建设项目提供)


校园主入口人视图

(图片来源:建设项目提供)


(3)突破时空的立体学习场

我国中小学的容积率大约在0.6-0.8之间,但高士德国际学校的容积率却达到了2.0。通过多首层的立体复合手法,新学校不仅形成适应岭南气候的大量架空空间,匹配了高士德学校的户外教育理念,且各功能空间高效复合,形成了更能激发学习行为的教学综合体。

从具体功能来看,教学区的首层和二层是专业教室、展厅、报告厅和各类特色教学空间。由于学校采取了流动走班制教学,这样的设计可使学生快速到达各个教室,避免“跑班”发生;三层以上是匹配行政班制度的普通教室,并在内穿插了教室办公室和部分个性化教学空间;地下一层除停车空间外还设置了游泳池和“接送岛式”的地下停车场。


高士德国际学校的剖面功能示意图

(图片来源:建设项目提供)


高士德国际学校小学部半鸟瞰

(图片来源:建设项目提供)


(4)全人教育的多元化学习空间

未来的学习行为高达20多种,包括独立学习、协作互学、团队合作、教师一对一教学、讲座、项目式学习、远程教学、学生展示、研讨式学习、讲故事、基于艺术的学习、社会/情绪/精神的学习、基于设计的学习、游戏化学习等。而传统学校由纯粹的交通空间串联单一的功能课室的空间模型,仅适应于授课等基础学习行为,对更多样化的学习行为支持不足。

高士德老校由于建设时间年代久远,那时尚未普及信息产品,因此教室布置较为老旧。而本项目是信息时代下的背景,教室布置应与时俱进,设置诸如stem、vr、机器人等新型课室空间,游戏化让学习者成为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将传统教室转变为“自主学习中心”

对“课后空间”的高度关注,让学生能走出教室,进行更多的交流。通过走廊的扩大化利用,使走廊成为“学习街道”通过塑造丰富的庭院空间等手法,形成了多元化的“非正式”学习空间在更多元学习空间的支持下,诸如团队合作、独立学习、教师一对一教学等学习行为得以发展,学习逐渐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

多元学习空间

(图片来源:建设项目提供)


结 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生存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未来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改变。根据国外有关机构研究,学校建筑空间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贡献率达25%。高士德学校既有它赖以生存的精神品格,也要适应地域适应时代及时做出转变,以便更好地支撑未来教育方式。

本次对高士德外籍与海归子女学校的校园设计,是对高士德老校“品格教育”和“全人教育”精神的传承,也是对未来校园学习空间的展望。新老校园气韵相投,和而不同,谱写高士德学校在新时代下的新故事、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陈丽榕. 城市中小学校开放度均衡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DOI:10.27157/d.cnki.ghzku.2019.002688.

[2] 范静. 非正式学习视角下的高校学生社区优化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22.DOI:10.27151/d.cnki.ghnlu.2022.000151.



项目名称:高士德外籍与海归子女学校及高士德中国总部项目

项目地点:广州南沙

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

设计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

关于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