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泸州茜草三线厂改造项目 | 基准方中
阅读:7524 2018-10-11

640.webp.jpg


项目名称:恒大泸州茜草三线厂改造项目

建设地点:四川省泸州市茜草区

建筑面积:5.18万

服务范围:方案设计

设计团队:基准方中成都创意中心二部

设计时间:2018年7月


640.webp (1).jpg

△ 设计团队



传统城市中心功能的老朽需要通过技术改造以完善它的聚集功能。

——勒·柯布西耶

640.webp (2).jpg

在勒·柯布西耶倡导的“现代建筑学派”引领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雅典宪章》影响下,我国大多数城市都规划有独立的工业区,如成都的东郊工业区、沈阳的铁西区等。但随着城市发展及规模的扩大,早期处于城市边缘地带的工业区,逐渐被其他功能区包围,变成城市中心。由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传统工业愈发被排斥,纷纷迁出,因此留下了许多工业历史街区。


640.webp (3).jpg


面对城市更新发展的不可逆趋势,如何慎重对待这些工业历史街区成了当前一大课题。拿攀枝花市来说,作为三线建设时期重点战略工业要地,历史建筑被拆除干净,而在原址附近修建一栋全新的三线建设博物馆用来陈列三线建设历史文化。失去了饱含历史印记的场所和建筑,用新建筑来展现拆除建筑的照片、生活影像,表面上是还原历史记忆,实际这种展览显得既苍白又讽刺。反向来看,成都东郊记忆则是对历史建筑做了极大程度的尊重和保留。但这种保留忽略了街区更新真正需要的空间和业态需求,以至于除了少量新修仿建的商铺活力尚可之外,老厂房由于室内空间的尺度丧失和业态设置的不合理,少有人愿意踏入或者再次体验。因此,无论是工业企业搬迁后“不分青红皂白”地清除一空,还是将所有工业资源清一色地当作遗产而僵化的对待保护,都是不可取的。

 

640.webp (4).jpg

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  

    

640.webp (5).jpg

成都东郊记忆音乐公园


对待工业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是两个基本核心与态度。“保护”是对原有街区空间肌理、立面风貌、空间特征、历史沉淀、文化印记做最大程度的保留和修复,努力在保护的基础上还原场所特征,提升空间体验;“更新”则是要从城市需求出发,植入功能业态,引入使用人群,提升场所活力,从而催生历史街区复兴,带动城市更新。



尊重和保护


“拆”是城市发展中熟悉而敏感的字眼,也是急功近利、简单粗暴的做法。在面对工业历史街区时,首先应该持有的是一种尊重和保护的心态。时间和空间赋予了建筑历史和文化意义,于是,保护历史建筑本质变成了保护场所的空间特性和时间记忆。


640.webp (6).jpg


尊重旨在认清历史建筑作为空间和文化的载体,一砖一瓦,甚至每条痕迹都是弥足珍贵的,从而才能怀以敬畏之心,冷静理智地对待历史建筑。保护则要在详细调研和充分了解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有区别地制定保护策略,进而依据历史建筑不同的现状条件、空间特征、结构体系及立面风貌,安全高效地实施不同程度的保护、修复和内外空间再利用。

640.webp (7).jpg

640.webp (9).jpg

 


 

需求与更新


在当前的工业建筑保护和改造实践中,有很多完成并投入使用的实际项目,有些比较成功,也有一些现状堪忧。成都高攀路7322“白药”厂改造为“军民融合创意工厂”的蜕变就是比较成功的。在保留原有街区风貌、厂房空间和历史痕迹的基础上,从城市及社区两个不同尺度的需求上进行了业态策划:菜市场、篮球主题运动馆、拍照摄影基地、文创集市、乐活公园等,俨然成为片区文化核心驱动引擎,又有如此多“接地气”的业态来焕发片区生机与活力。观之武汉403艺术中心,由原武汉403锅炉厂双层车间改造而来,建筑很好的保留了原有的肌理、结构和空间体系,但是业态定位过高,艺术展览和演出无法长期举办,而引入的书店经营上又不够开放,室内光照条件也不适合阅读,消费者出于宣传热度拍完照片也很难再有其他活动,导致工业历史建筑与人的关系逐渐被淡化,人气和活力每况愈下。

  

640.webp (9).jpg

 武汉403艺术中心书店

                  

二者现状差异巨大,究其主要原因,后者在保留改造历史建筑之后,侧重点基本放在了重塑造历史和文化层面,纳入的业态无法很好的适应城市使用需求,进而导致使用人群流失,建筑与使用者割裂,陷入遗址建筑成为纯粹展览品的窘境。因此,如何在历史建筑保护的基础上进行业态更新是焕发街区活力并持续运营的关键。


如果说历史建筑的时间空间特性是唤起人们历史记忆和空间共鸣的催化剂,那么使用人群和空间活动则是历史建筑融入当下城市生活的纽带。人的使用需求形成特定的空间活动,特定的活动需要满足相应要求的空间来容纳,这些活动和承载空间共同构成了建筑。建筑的空间序列叠加时间效应,诞生了场所,在场所中活动的人又会将自己的空间体验及情景记忆转化成自己的内在特性。如此看来:人、建筑、场所存着无法割裂又互相影响的关系。


640.webp (10).jpg


因此,业态更新与活力焕发一方面要把握住工业记忆与历史文化传承的核心功能,另一方面需对使用人群组成及城市需求进行分析。策划思路上尽量规避“自上而下”的计划导向原则,而应通过了解人群特征、城市特性,采用“自下而上”的思维,形成需求导向型业态,进而提升街区活力,拉动城市更新,并辅助以全周期可持续的理念指导运营,保证业态能随着时间和使用需求变化而调整完善。


640.webp (11).jpg




设计总结


以城市需求为导向,形成良性可持续的人与建筑的互动关系,借以催生历史街区复兴,进而带动城市更新。努力将落寞的工业历史街区改造成传承城市工业记忆的载体,重新焕醒区域价值,愈发成为对待工业遗产资源时应有的设计诉求和行业使命。在尊重和保护的原则下对待工业遗产,在需求的导向下带动城市更新,相信它们过去曾“闪亮登场”,如今也能“涅槃重生”。


640.webp (12).jpg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

关于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