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梁家山·拾云山房 | 尌林建筑设计事务所
阅读:8996 2018-12-28

640.webp.jpg


南边多山,山有深林。


拾云山房位于浙江省金华武义县一处山林古村之中,村子保留了完整的夯土民居面貌,村中建筑依山势高差而建,群山环绕,村口处尚存几颗繁茂的古树,已上百年。


书屋坐落于村口广场不远处,旁边是保留完好的夯土三合院民居,场地原址有一个牛栏房,坍塌后被拆除。


640.webp (1).jpg

↑ 建筑区位


640.webp (2).jpg

↑ 村子全貌


建造书屋,是为了给古村提供一个阅读的空间,一个让人静下心的地方,从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和小孩子回到山里;也希望能够创造出一个丰富而安静的场所,让小孩子和老人都能在这座建筑中里感受到自由和快乐。


640.webp (3).jpg

↑ 俯瞰建筑,融入周边民居


640.webp (4).jpg

640.webp (5).jpg

↑ 鸟瞰书屋


640.webp (6).jpg

↑ 书屋融合在层叠的屋顶关系里


让空间与乡村友好

把书屋的一部分空间留给村民,是我们设计初始阶段就有的想法,也是一种直觉性的感受,在书屋的首层做一个架空的半室外开放空间,用十根结构柱架空整个书屋首层,实体空间都设定在二层,两个空间通过一部室外楼梯进行连接,只在首层局部设置了一个小水吧,可以提供水饮,其他的空间完全公共开放,山里的村民们可以在此喝茶聊天,小孩们也可以在这个空间玩耍打闹,用这个开放空间把各种活动的可能性都串联起来。


640.webp (7).jpg

↑ 书屋融合在村子环境中


640.webp (8).jpg

↑ 从西南角看架空的书屋


640.webp (9).jpg

↑ 书屋西立面


640.webp (10).jpg

↑ 村民在书屋首层喝茶聊天场景


640.webp (11).jpg

↑ 剖透视图


同时站在场地关系的角度思考,书屋用地处于一个三角地带,南侧是该村落的主要步行干道,北侧有一堵3m高的石坎墙,石坎墙上面是一片儿童戏玩区,在设计策略上抬高书屋的实体空间部分,让建筑体首层与道路之间形成空间的退让,路上的行人也可以随时到书屋下休息。而书屋的二层则和儿童戏玩区在同一空间层面上,这样的处理,一方面便于儿童进入书屋看书或者在儿童区玩耍,另一方面,方便父母在书屋里阅读的同时能关注到孩子。


640.webp (12).jpg

↑ 书屋北立面


640.webp (13).jpg

↑ 建筑与场地的高差处理


无论是站在场地属性的角度还是站在对乡村生活理解的角度,在乡村设计建筑,我们都希望建筑与村民、与乡村环境都能保持一种最友好的状态。


640.webp (14).jpg

640.webp (43).jpg

↑ 书屋首层与村道的关系

 

天井与时间性

天井作为空间核心被安放在书屋中,尺度怡人,在首层天井底部下方留出一片水面,下雨时,雨水从天井落入书屋水池,在书屋就可以听到滴滴答答的声音;晴天时,阳光可以直接照射进来,形成独特的光影效果。之所以在很小的书屋里去营造一个天井,也是为了让这个小房子能与自然、时间、空间产生更多的关联性,这可能就是一种我所认为的时间性。

640.webp (15).jpg

↑ 天井与水院


640.webp (16).jpg

↑ 天井内侧


640.webp (17).jpg

↑ 柱脚局部细节


天井空间的设置,就是在等某个特定的时间——阳光洒进来,形成一道光影;雨水落入水院,产生一点涟漪;空气流进来,感受一缕微风。在这样的时刻,天井被设定为一个等待此时间点的特殊意义空间。我所理解的乡村建筑的精髓,是一种人与空间、人与自然、人与时间和谐共处的状态。阳光、雨水、空气都可以通过天井被纳入室内空间。


640.webp (18).jpg

↑ 透过天井看到对面的阅读空间


640.webp (19).jpg

↑ 天井与书架

 

回廊与交流

在书屋二层设计了两圈回字形的书架,书架围绕天井和中间的阅读空间形成一个回廊,一米左右的宽度,尺度舒服,由首层结构架空悬挑而出。通过这样一个回廊,让人游走在其中,能产生类似园林游走的体验;同时,回字形书架上根据书架的模数尺寸,打开了很多洞口,它们高低错落、大小不一,让视线穿透,空气流动。


640.webp (20).jpg

↑ 书架回廊


640.webp (21).jpg

↑ 入口与上夹层的楼梯


读者漫游于回廊时,视线和空间通过洞口突然被打开,空间的边界便消隐了。当人站在洞口的另一边,透过窗口,不但能看到坐在窗台上看书的人,还能看到更远的窗外,远处的山林和大树。通过屋内层层递进的透视感能产生空间与人,与环境的交流和对话。


640.webp (22).jpg

↑ 儿童阅读空间的多种状态


640.webp (23).jpg

↑ 与阅读状态相结合的书架


640.webp (24).jpg

↑ 通透的书架关系


640.webp (25).jpg

↑ 书架框内窥视阅读空间

 

实验性的尝试

实验性是我们一直在坚持的建筑设计研究方法,在书屋的设计中,我们做了两个实验,一个是形态类型上的实验,一个是材料运用上的实验。


640.webp (26).jpg

↑ 形态演变


形态类型上,把书屋实体空间部分抬高,实体部分延续当地民居的双坡屋顶形式和坡度,以及传统的屋面顺水做法和小青瓦的铺设,却在屋顶的屋脊上做了微小的设计动作,让屋脊的角度做了6.5°小偏转。使书屋的屋顶形态发生一点微妙的形态变化,屋顶的檐口一高一低,室内屋顶的倾斜结合均质书架的空间,让空间发生变化。


640.webp (27).jpg

↑ 设计策略


640.webp (28).jpg

↑ 阅读空间


640.webp (29).jpg

↑ 书架对应的屋顶结构关系


材料运用上,书屋的书架选择3cm厚的松木板模数化布置,用统一的模数尺度语言控制,书架的竖档和屋顶的结构梁用材一一对应,形成整体的语言逻辑体系。在外立面上,采用乡村比较少见的阳光板,让整个房子变成了一种半透明的状态,室内的光线透过阳光板变得很温和,给书屋室内形成一种舒适的阅读环境,同时,半透明的材料可让室内的人对室外景观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朦胧美,实现一种半通透性的空间感受和氛围的目的。


640.webp (30).jpg

↑ 温和的光阅读环境


640.webp (31).jpg

↑ 若隐若现的室外景观


640.webp (32).jpg

↑ 卡布隆版


乡村对于很多建筑师来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很多建筑师也逐渐参与到乡村中不断做尝试。我们也是一样,抱着探索和融合的心态,以建筑师的身份尝试介入乡村,很多时候,设计的灵感不仅只来自建筑师的直觉判断,而且需要根植于乡村本身,让在地性与创造性很好地结合。其实乡村没有标准,没有固定法则,没有唯一性,好坏只能让乡村自身来判断,我希望这会是一个好的开始。


640.webp (33).jpg

↑ 傍晚的书屋


技术图纸

640.webp (34).jpg

↑ 结构分解示意


640.webp (35).jpg

↑ 首层平面图


640.webp (36).jpg

↑ 二层平面


640.webp (37).jpg

↑ 夹层平面图


640.webp (38).jpg

↑ 南立面


640.webp (39).jpg

↑ 北立面


640.webp (40).jpg

↑ 东立面


640.webp (41).jpg

↑ 墙身详图


项目名称:武义梁家山·拾云山房
项目地点:金华武义柳城镇梁家山村
项目业主:宏福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类型:乡村书屋
设计时间:2016.12-2017.8
建造时间:2017.10-2018.6
设计单位:尌林建筑设计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陈林
项目建筑师:刘东英
参与建筑师:刘东英、杨世强、简雪莲
结构形式:钢木结构
建筑材料:进口松木、阳光板   

建筑面积:156㎡

建筑摄影:赵奕龙、陈林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