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光谷软件园 | 这方建筑师事务所
阅读:6360 2020-07-04
项目名称:青岛光谷软件园

方案设计:这方建筑事务所
建筑面积:36万㎡
设计时间:2011年~2019年
建设时间:2012年~至今



“有一个原则普遍存在,这就是城市对于一种相互交错、相互关联的多样性的需要,这样的多样性从经济和社会角度都能不断产生相互支持的特性。城市规划学和城市设计的艺术在真实的城市和真实的生活中都必须成为催化和滋养这种相互关联的机制的科学和艺术。”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项目概况

640.webp.jpg

项目区位

青岛光谷软件园位于青岛市黄岛区,占地21.26万平米,建筑面积36万平米,主要功能空间布局是软件研发和海洋科技主题园区。用地所处区域原为城市边缘,周围有大片空地甚至村庄,随着时间推移,城市的扩张让村落消失,空地被新建住区和工业园区等填满。这一城市化过程非常之快(10年左右),甚至给人以仓促之感,尚不足以让使用者和居民在其中留下自己的印记。 

项目周边城市变迁

640.webp (1).jpg

总平面关系

设计之初,建筑师对园区未来所处的城市环境有所设想,希望创造出一个城市中的园区,能与城市环境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我们想到以街区为基本单元构建园区,从而将园区和城市联系起来。街区作为城市中心区用地组织的基本单元,其产生与城市中心区对各种资源高密度集中的需求有关。密集的路网将用地划分成一定规模的模块,形成大量沿街展开面;高容积率的要求使得建筑紧邻街道,形成连续的立面;对内围合形成的内院空间与外部形成鲜明的动静对比。街区通过底层空间及转角广场等与城市街道形成良好的互动,能激发更多的街道活动,使城市充满活力。

青岛作为德国殖民地的历史给老城区留下了大量街区形式的城市肌理,时至今日仍然是最具特色的城市区域。通过创造城市新区中以街区为单元的办公园区,在唤醒城市传统记忆的同时,也期望在这片相对无序发展的新区形成一种以人的活动为主体的空间秩序。

项目从2012年开始分期建设并逐步投入使用,迄今仍在进行最后一期的建设。在这样一个时间跨度长达九年的园区项目中,我们有幸以设计者、观察者、体验者的多重身份参与其中,见证了一个园区与城市空间形成共生关系的有趣过程。
 
640.webp (2).jpg
光谷软件园区鸟瞰

640.webp (3).jpg

光谷软件园区鸟瞰

640.webp (4).jpg
△街区和城市

640.webp (5).jpg
 街区和城市

640.webp (6).jpg

△东侧城市界面

640.webp (7).jpg
△示范区组团(1.1期)

640.webp (8).jpg
△示范区城市广场


 城市是什么

城市是一处高度密集的复杂场所,在这里,人、建筑、空间、信息以非常复杂的方式交织在一起,现代大型都市尤其如此。这种事物之间的关联复杂程度如此之高,以至于没有任何孤立的事物能存在于其中。这种复杂性使得城市看起来像一个有机体,一栋建筑、一个空间都是有机体的组成部分,就像生物的细胞和组织,这些局部逐渐之间形成一种共生关系。事实上,正是这种广泛存在的共生关系使得城市具有自我调整、纠错、修复的能力,从而推动城市的进化。共生关系具体体现在空间的延伸、建筑的呼应、功能的互补、人的流动、道路的连接等等。

很多时候,共生关系以自发的方式运作和影响城市。好的城市设计可以优化空间之间的关系,让城市机体更有效率,更适宜居住。如果人为切断这种关联,城市机能就面临损伤的风险。“大院”就是一种典型的例子。这是一种把较大规模城市区域用围墙封闭起来,阻断其和周围城市联系的一种消极城市空间。与此对应的,“街区”这种形态的城市空间由密集而通畅的街道连接城市空间,鼓励各个区域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因而是积极的城市空间。

一个位于城市之中的园区不应该是封闭的,而应积极参与到城市之中,与周围环境形成共生关系。这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这涉及到信息的流动,这是我们的设计出发点。

640.webp (9).jpg
△街区组团内部

640.webp (10).jpg
△内部道路街景

640.webp (11).jpg
△交织连接的路网

640.webp (12).jpg
△示范区内部 建筑组团空间


 建筑师的局限 

建筑师以专业人士的身份参与到城市环境的塑造之中。但是大部分城市设计都有一个局限:即它只能描绘出一个城市空间的初始状态,无法体现出城市环境中各个因素之间的互动对城市的自发影响。设计终止于图纸完成时,而这等于只是给出了一个改变城市局部环境的初始条件,现实中城市往往不会发展成为建筑师预期的样子,甚至会成为它的反面。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被查尔斯·詹克斯视为象征现代主义建筑死亡的1972年3月15日圣路易斯普鲁-伊戈住宅区被爆破拆除事件。破除这种局限的方法有两点:一是建筑师对于初始条件的设定要考虑到广泛存在的共生关系对城市的影响,不要陷入”历史决定论“的桎梏之中;二是亲身参与到后续的城市发展进程之中,对于城市设计不断做出调整和修补。



 设计的尝试 

在青岛光谷软件园的设计当中,我们尝试以上述方法一定程度突破这个局限。工作目标设定为两部分:首先,在园区规划设计中考虑城市动态发展对园区的可能影响;其次,利用项目分期较多,设计周期较长的特点,根据建成部分的运行状况和使用者反馈不断进行设计调整。具体包括如下几点:

1、以密集路网划分用地,形成若干街区单元。区内道路和周边城市道路尽量交织,融入到城市道路体系之中;


640.webp (13).jpg
 △总规划平面图

640.webp (14).jpg
 △园区鸟瞰

2、街区规模控制在六栋建筑成组,共同围合出一个内院空间。这个内院要抬高到比道路高出1.5米,将私密区域和街道开放空间适当分隔;

640.webp (15).jpg△街区单元组团

640.gif
△街区单元组团 剖面

3、园区开放。商业设施沿区内道路形成连续,吸引周边市民进入,分享部分园区设施和商业;

640.webp (16).jpg
 △区内道路系统

640.webp (17).jpg
 △主要城市出入口

4、将突入园区用地的黄岛实验中学视为园区的一部分而不是隔断它们之间的联系。沿用地边界的建筑参与对校园空间的围合,反过来学校操场可为园区提供景观及开放空间;
  
640.webp (18).jpg
  △长廊与黄岛实验中学跑道关系

640.webp (19).jpg
△园区与黄岛实验中学融合

640.webp (20).jpg
△1.1鸟瞰

640.webp (21).jpg
△1.1期正对学校操场立面
640 (1).gif

5、采用砖红色及米黄色陶板作为墙面主要材料。砖红色呼应了青岛历史文脉,米黄色则是周围环境中出现最多的色彩,两种色调的组合形成更为丰富的街道风景。

640.webp (22).jpg
△米色陶板——主要立面材料

640.webp (23).jpg
△砖红色、米色陶板——主要立面材料

640.webp (24).jpg

上述设计策略的目的是让园区和城市尽量融合,形成良性的共生关系。多数情况下,这之后的发展就只能交给时间和使用者了。建筑师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去观察,在这个容器之中时间作为催化剂会引发使用者和园区空间之间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但是在这个项目中,建筑师尚能介入到后续的园区发展之中。

13年园区的第一期建成以来,园区经历了五期的建设,逐渐成型。到目前为止,尚有最后一期沿街高层办公建筑群没有完成。由于周期很长,滚动式开发,让我们有机会不仅作为一个观察者,而是可以根据园区的发展、使用者的反馈去做出后续设计调整,从而更深度地参与到园区形成的过程之中。
640.webp (25).jpg
△最后一期建成后将呈现的效果


 实际运行情况 

从2013年第一期投入使用以后,我们定期回访,观察园区运行状况,收集用户反馈,并据此对后续设计进行调整。到目前为止的八年时间中,我们见证了园区的发展,也观察到一些有趣的,甚至是出乎预料的情况。

因为园区最后一期尚未建成,隔开了园区与东侧城市的联系。所以暂时无法把东侧居民方便地引入园区,我们希望看到的人流效果还不明显。但是随着内部街道两侧的法桐逐渐长大,接近合拢,从而形成对街道的遮盖,区内步行的体验较好。沿街商业逐渐增多,街道商业气氛日渐浓厚,街道的行人数量越来越多。相比之下,抬高的内院空间由于景观设计的参与性不够,树木偏少,导致对行人的吸引力不够。

随着周边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区内主要道路和城市连接的各个路口基本对位关系已经形成:有些路口对应了周边居住区的出入口,有些则把区内道路和城市道路连接起来。虽然目前尚有一些路口(主要是园区东侧)仍未能开始使用,但未来的最后一期会有一定比例的集中商业,届时将配合开通的道路将人流从各个方向导入园区,可以预期会形成一个具有活力的城市空间节点。

640.webp (26).jpg
△未来将与城市连接的园区东侧入口

黄岛实验中学如我们的预期,比较好地融入到园区之中。这一方面得益于建筑材质和色彩方面的呼应关系,另一方面中学的标准田径场成为了园区最大一处公共绿地,从而为周围建筑所共享。休息时站在建筑屋顶平台上看学校操场上欢快的学生已经成为办公室白领的一件乐事。而对于操场上的学生而言,面对色彩丰富、体量富于变化的建筑立面的体验也是令人愉快的。

640.webp (27).jpg
△屋顶平台望向黄岛实验中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园区有一些最初的功能设计已经开始被使用者加以改造:比如一期三层空中斜跨建筑组团的百米长廊,最初功能是园区展廊,目前被改造成为一个共享办公品牌“OVU创客星”的公共空间;再如,由于园区配套功能建设比较晚,早期地下车库的一部分空间改造成为了服务于全区的公共食堂“全派餐厅”,这些功能改造体现出使用者的需求是园区在使用中继续自我优化的动因之一。

640.webp (28).jpg
 OVU创客星 共享办公空间

640.webp (29).jpg
 全派餐厅入口

建筑师对完美立面效果的追求抵不过使用者对日照、视线等的现实需求,所以早期建成的建筑出现了较多自发拆改立面的现象,这也是无奈的现实。针对于此,我们在后续设计中结合这些使用者反馈对立面进行了优化调整,并在后面几期建设中得以实现。早期这类问题比较集中,多与立面采用的立方陶材料有关,为了追求立面虚实对比变化,设计中采用了一定比例的立方陶材料,多用于窗的外层墙面,这造成了遮光、挡视线、开启扇打架等问题。经过优化,在后续几期得到了改善。

出于成本控制考虑,建筑师在保证总体效果协调的前提下从三期开始对立面细部进行了一系列优化。此外,建筑师还充分考虑对现场多出的材料的再利用,根据具体多出材料的类型和数量对后面几期的立面进行了重新调整,出现了一些新的材料之间的构图关系,也让园区立面效果多了几分自发生长的感觉。

640.webp (30).jpg
 立面材料优化效果

640.webp (31).jpg
立面材料优化效果

九年的园区发展过程就像一次城市尺度的空间实验。一个城市区域经历了被建筑师的设计所定义,继而被使用者的需求不断完善,并通过与城市的良性互动逐步融合于周围环境的过程。当然,这还不是实验的终结。这种共生关系会推动园区继续发展下去并最终完全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作为观察者,我们对此充满期待。
 
 
基本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青岛光谷软件园
建设地点:青岛市黄岛经济开发区
业主:青岛光谷联合发展有限公司
总用地面积:319亩
建筑面积:36万㎡
方案设计:这方建筑师事务所
施工图设计:光谷联合设计院
设计时间:2011~2019
建设时间:2012~至今
主要用途:研发办公
立面材质:陶板、彩色金属板、玻璃幕墙、面砖
摄影师:姚力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