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稻乡渔歌项目正坐落于距成都车行1小时的大邑,场地是典型的川西林盘景观。沃野环抱、密林簇拥、阡陌交通,一条条灌溉水渠如同织线一般,串联起大地田园,连接沃野与聚落。几千年的稻作农田恰恰是场地的印记与符号。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让这里成为成都周边区域的网红度假胜地。
临水而居、依田而生,聚落外有树、树林中有屋,这一居住形态被称为——川西聚落,设计尊重场地原有的脉络与肌理,尊重自然馈赠这里的一草一木,通过深入挖掘川西民居文化,利用大邑独特的水、田、林、竹等自然元素,给予人们一次自然野趣的寻乡之旅。
苏轼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浸润在竹林之中的四川有着浓郁的竹居文化,入口处竹林深深,一根根轻盈细巧的竹子组成细细密密的竹林,四季常青,清风拂过,绿涛万倾。设计师在入口两侧设计以长38m及33m的竹编叠墙作为引入。大邑当地竹文化影响深远,因此在竹墙的建设过程中,我们邀请当地竹艺传承人共同探讨,了解竹子的质感、柔韧度、耐久度等,才最终呈现出竹墙最优美的状态。
穿过这片竹林,视野由窄打开。以稻穗为材质编制的“谷之一生”雕塑指引着身后的稻米民宿,将“稻米”生长轨迹从视觉上展示出来,穿行在竹林间,人们以一种虔诚的态度去致敬自然,怀着好奇心和探索欲来感受自然生长的力量。
360个竹编鱼筌装置形成的廊拱,带来竹林探秘的好时光,“竹影斑驳”、“竹径通幽”这些游离的意识形态得以在现场亲身体验。弯腰低头穿过竹廊,视野再一次打开,郁郁葱葱的稻田掩映下的合院映入眼帘,越是物质化的生活,越是需要一种精神性的诗意回归。
设计师希望用景观去赋予人们一定的情绪和感官体验,以自然和在地的文化、材料去讲述空间的故事,营造一种更强烈的沉浸式体验,更强烈的人物情绪带入,将记忆拉回到故乡的那一方天地。寻一间稻乡合院,阳光洒下,照亮了院子里的人和故事。合院东侧设置了户外休憩平台,既提供了聚会活动的场所又丰富了这样一个大群组院落的功能设置。院内的泳池,在不破坏乡野自然景色的同时,将稻乡生活融入了年轻化的功能,在这儿享受畅谈之趣,觥筹之酣,浮游之乐。
在庭院里,设计团队将记忆中的老灶台进行还原,拾起乡土里的馈赠,扬起烤红薯的香气。小时候垫着脚守着外婆在灶台忙碌的情景自然的涌上心头。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些东西独属于小时候。譬如小时候玩过的玩具。譬如小时候坐过的手推车。业主和设计团队不顾酷暑与蚊虫,收罗那些本就属于这片土地的老旧物件,将它们与毛石结合植入场地之中,成为庭院间一道美丽的风景。
归途上,沿一条蜿蜒而上的竹木小路来到“对影集”,作为寻乡归家之旅的最后一站,我们希望人们坐下来,感受稻田纯净的美,也将这里的稻田、蓝天一同带走。
一尾鱼竿,一壶清酒,这里河水初寒,稻鱼正肥。设计团队希望最大程度保留乡野的自然之美,营造一种“无设计”的景观场景,让业主享受到最淳朴的乡居生活场景。庭内的香柚、水畔的菖蒲、缤纷的花境......稻穗为脉,乡愁暗涌,归家路上,能听见自然生长的声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