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是众多设计学科的有机融合,SWA集团充分利用60余年的悠久设计经验,以跨学科的视角,不断完善和丰富城市设计实践。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将多年的实践经验融入规划、城市设计和风景园林,形成SWA完善的城市设计体系。其中,高性能基础设施是城市设计成功的关键要素,而新技术正快速推动城市设计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生活。更繁荣未来的实现,始于今天的综合性的规划。今天和明天做出的决定将影响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城市活力和成功。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决定了规划的成功与否,对居住、工作于此的人们享受怎样的生活品质都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德州布法罗河道 ©SWA Group - David Lloyd作为设计师,在绘制任何线条之前,最关键的第一步是倾听。首先要倾听土地的声音, 同时也要倾听土地上的人们的心声—他们的故事以及造就其独特文化的原因。同时,来自社区的反馈也赋予场地声音,并清晰地讲述着场地历史。我们的灵感源于土地和生活在土地上的人,城市设计和规划方案须响应用地的自然特点。场地的自然特征为恰当地塑造地貌、保留开放空间、强化生态性能定下了基调。最佳的城市设计方案应植根于场地最根本的景观特点,并通过精心的规划,更好地彰显场地独有的特质。用地的自然特征,通常包括水系与地貌, 而贯穿的河流往往是村庄、城镇或城市的起源。SWA的城市设计方法承袭这一传统和自然过程。例如在72km2的顺德新城的规划方案中,SWA以湿地三角洲系统串联组织多种形态和特色的城市组团,为更大范围的珠三角保留了鸟类和野生物种栖息地,并扩大了新城的防洪蓄洪能力。规划将各个岛屿开发成步行友好尺度的多个城市组团,这些组团由拟建的绿地、水廊、湿地和步道等环境基础设施以及由区域轨道交通、单轨铁路、水上的士、停车设施、巴士和高速铁路组成的多层交通系统相连接。SWA在深圳布吉河城市设计竞赛中采用了类似以水为中心的城市设计方法,重点是将河流与城市肌理和市民生活重新连接起来。为重新连接布吉河而设计的解决方案,同时也被运用于滨水城市化的3个不同的尺度。1)在城市尺度上,新的绿化道路网络将布吉河与城市连为一体。2)在城区尺度上,亲水台地、露天剧场、滨水交通枢纽通过立体桥梁系统相连接,让城市向河道开放,形成人们所需的亲水通道。河流开放空间设计与建筑形态融为一体,并与周边复杂交通体系交织融合。3)在较大的场地尺度上,倡导丰富或有趣的河流体验,包括木栈道、观景区、河岸台地、岩石园和水上花园的河岸被重新设计。布吉河城市规划融合了游憩、文化和生态策略,绿道网络延伸到街区并连接整个景观系统,让滨水生活重返城市。城市环境状态下的水不仅限于河流,还包括众多其他尺度的水系。多年来常规的滨水开发以工程优先方式—建造将人与水分开的堤坝、硬质岸线,摈弃滨水栖息地,而更优的方式应该是建造更柔性和具有更多孔隙的生态岸线。这不仅有助于适应水位的波动,提供动植物栖息地,还可使人与水更亲近。利用地形变化,水岸能更好地抵御季节性洪水以及海平面上升的威胁。随着全球暖化的加剧,这些现象的发生也将会越来越频繁。纽约猎人角南滨水公园的多层次生态手法©SWA Group 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这类滨水开发的成功范例。纽约猎人角南滨水公园就是城市生态和可持续设计的典范。这个曾经荒废的后工业遗址变身为优美的城市公园,现在既成为纽约南部的门户,也成为生态保护区和原工业遗址旧貌展新颜的场所。项目的创新和可持续设计策略将基础设施、景观和建筑融汇成与周边社区相连的新开放空间。在公园绵延的滨水漫步道和平台上,可饱览曼哈顿天际线的壮丽景色。从灰色、棕色至绿色:
基础设施更新作为城市复兴的手段
绿色、蓝色和灰色系统的成功融合为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基础设施通常是实现变革的关键要素。以美国第四大城市—得克萨斯州的休斯敦作为主要案例,研究基础设施如何改变城市生活和活力。这是一座使用超过145种语言的多元化大都市,湿润的亚热带气候使其每年降水量达到约1250mm。因市区海拔仅有15m,伴随大风暴和飓风大量降雨,城市频繁受到洪涝的侵袭。德州布法罗河道 ©SWA Group - Tom Fox
长久以来,在极其潮湿的环境下,城市建有一系列排水渠和河口,帮助管控区域内降下的大量暴雨。但是,多年前许多此类河道被军事工程部门改造成混凝土沟渠,应对近年来的洪水对这些历史悠久的系统而言颇具挑战。最近几年,近1300km2 的被渠化的布法罗河流域被重新改造成更为自然的状态,变身为该区域最具生机的绿色空间,其中包括65hm2的带状布法罗绿廊公园。如今,滨水空间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大量的小径、草坪和花园空间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这些设施在城市应对日益常见的洪灾事件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SWA Group - Jonnu Singleton and Maribel Amador2017年8月,飓风“哈维”在4天多的时间内给多地带来了100cm以上的降雨量,这是美国据历史记载的最大降雨事件。“哈维” 肆虐期间,布法罗河绿廊西端的洪水上涨近12m。布法罗河的沿岸提升项目帮助这座城市度过了这一特大灾难,布法罗河的生态也很快得到了恢复。其设计采用了沟渠稳定技术,强化了河口的自然蜿蜒曲折,提高了抵御洪水的能力。绿化策略优先考虑河边林地和本土的自然草地以替代修剪过的草皮,从而进一步维护了景观和本地栖息地。新技术不仅改变了规划和设计场所的方式,而且在不同尺度上也改变了人们对空间的体验感。令人兴奋的是,新型交通基础设施正将汽车的使用范围向城市外围转移(虽然还不能完全脱离汽车),能够更好地发挥项目场地的潜力,创造出以行人为中心的动态体验。当代技术的进步改变传统规划设计的方式涉及诸多方面,而新型交通的影响力将无与伦比。将单纯以汽车为基础的城市街道系统升级为充满活力、多元化并以人为本,同时融合城市各微观层面的系统,这将有助于创建一个促进创新和协作的渗透型开放城市框架。不再依靠牺牲大量的空间去建造车行道和停车场或停车库,释放出的广阔区域可创造更具活力的、以行人为导向的城市景观。当前和未来的出行机会包括了微观层级的共享汽车和共享自行车,滑板车、超级环路、无人驾驶车辆以及宏观层级的高速铁路、通勤铁路、轻轨、单轨、街车和巴士、飞行汽车和无人机等系统。所有这些将创造一个更加高效、充满活力和生态可持续的未来城市。新交通形式的到来将消除以传统驾驶行为为中心的模式,这将是游戏规则的重大变革。从生态角度看,新型交通将大量减少车辆尾气排放,促进全球环境提升。在社交方面,花更少的时间使用车辆可以腾出大量时间进行更有成效的工作和人际互动。从经济角度看,免除个人车辆的相关维修、保险等费用将为人们减轻巨大的财务负担。然而,新型交通所产生的最令人兴奋和深远的影响在于对我们生活的物理环境带来变化。新的交通运输系统,为创造更加以人为本的城市环境,提供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机会;让我们可以重新评估街道空间的使用方式, 减少大量的停车场,并将无数通常只提供单一功能且对社会活力贡献甚微的停车设施改造为更吸引人、更活跃的环境。同时可以将大量以驾驶和停车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区域改造为绿色空间,这将有力地改变我们城市环境的风貌和功能。伟大的城市环境首先是为人的体验而设计的,因此人性尺度对打造成功的城市空间至关重要。让行人安全地漫步而无需担忧高速行驶的车辆或穿越交通繁忙路段的危险, 这会让人的体验非常不同。SWA 在城市设计中优先考虑行人体验,并在交通合理组织的前提下将车辆引流于地块周边,构建安全的人行环境。例如位于亚利桑那州北斯科茨代尔市 11.3 hm2的La Via项目,其城市设计侧重于打造标志性的、令人难忘的空间。设计将车辆分散至项目外围,优先考虑对行人为主导的体验,通过一系列蜿蜒转折的街道空间,形成引人入胜的序列感探索体验。与传统、可预测的城市网格结构不同,有机而蜿蜒曲折的空间结构更为独特,更难预测也更令人兴奋。这是一个优先考虑以行人为中心的城市环境框架,而不是优先考虑汽车效率的传统网格结构。SWA 主导的概念总体规划,包括确定项目建筑体量、城市概念设计和景观设计的策略,并研究了世界上一系列经典的广场和街道空间,从而绘制出项目规划框架。La Via 街区规划与城市设计 ©SWA Group
设计过程借鉴完美空间打造目的地这一理念,分析了意大利维罗纳市香草广场、巴塞罗那皇家广场、巴黎太子广场、马德里圣安娜广场等广场空间的经验,并借鉴巴塞罗那兰布拉大道、巴黎圣日耳曼大道、波士顿灯塔山街区等的经验。除了分析此类步行体验的发现过程外,更融入细腻的空间肌理给城市环境带来更多的层次,打造花园街区式的体验。当然,此前提及的技术所带来的新交通机会,也将成为以人为本的城市环境的巨大催化剂。优秀的城市设计使人们认识到自然与城市必须和谐共存,才能创造出成功的项目, 同时为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化和基础设施需求等提供解决方案。而城市空间在美学上和体验上的精心打造,包括场所的外观和体验感,是令人在造访项目很久之后依然在脑海中有挥之不去的回忆—这是确保场地在未来许多年依然受欢迎和令人难忘的关键因素。以充满个性化的手法规划和塑造场所有助于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并留下深刻印象,吸引人们一次次造访。纽约猎人角南海滨公园 ©SWA Group - Jonnu Singleton
纽约猎人角南海滨公园 ©SWA Group - David Lloyd
城市中的高楼或商业中心长期持续不断地变更,而大型公共环境和基础设施却在未来许多年保持不变,由此可见,创建完善而令人难忘的城市框架是规划持久成功的关键要素。采用整体全面的城市规划框架体系能更好地将人与自然以及城市空间联系起来, 体现和发挥当地特色,并促进创新交流。前瞻性城市设计充分考虑交通体系、生态性能、基础设施以及在城市景观中穿行和生活的人的体验,建立起充满活力的弹性城市,创造更加繁荣的未来。通过运用综合性的城市设计方法和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一个将城市框架与自然、建筑、交通网络和高性能基础设施和谐共融的综合系统。这种共生结构有助于支持高强度运行的城市生态系统,同时能促进社区互动和创新交流,带来更健康的社区生活方式和活力。此外,除了能为当地居民和经常光顾的游客提供更健康、更快乐的生活方式外,它还将为整体城市景观和周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