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低碳:从城市到建筑——中塞当代绿色建筑展”在贝尔格莱德大学建筑学院开幕
阅读:4669 2014-11-06

当地时间2014年10月27日晚18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贝尔格莱德大学建筑学院、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Archina建筑中国)上海建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2014贝尔格莱德国际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之“低碳:从城市到建筑——中塞当代绿色建筑展”在贝尔格莱德大学建筑学院开幕,本次参展的中塞绿色建筑作品以图文展板的形式在贝尔格莱德大学建筑学院中庭展出,并将持续到2014年11月5日。

 

贝尔格莱德大学建筑学院


“从城市到建筑”——中国当代绿色建筑展在贝尔格莱德大学建筑学院展出

绿色低碳、节能减排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课题。人口的增长和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导致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引发了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的日益恶化,绿色建筑已然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本次“从城市到建筑——中国当代绿色建筑展”分别在塞尔维亚和中国挑选了15例,共计30个涵盖酒店、住宅、办公、体育、商业休闲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当代绿色建筑作品。

 

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孙寿山为展览开幕致辞

中国建筑师陪同中塞两国嘉宾领导参观展览

2014年10月27日晚18时,展览开幕式由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红主持。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孙寿山,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馆大使李满长,塞尔维亚建筑、交通和基础设施部特别顾问弗拉基米尔•奥布拉多维奇,贝尔格莱德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弗拉丹•久科奇教授,Archina建筑中国、上海建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磊,塞尔维亚建筑师代表弗拉基米尔•罗雅尼查,中国建筑师代表GOA大象设计合伙人刘纲依次发表讲话,介绍了绿色建筑在中国和塞尔维亚两国的发展概况以及建筑师在绿色建筑设计领域的思考、探索与创新。当晚近两百名来自塞尔维亚国家及贝尔格莱德市的建筑师及院校师生参加了开幕仪式并参观展览。

 部分嘉宾中塞建筑师合影

2014年10月27日下午,中国参展建筑师访问代表团一行10人受邀参加在贝尔格莱德大学建筑学院举办的“中塞两国建筑研讨会”,塞方代表来自资深建筑师院校教授、学生等共80人规模。中方代表GOA大象设计合伙人刘纲、HM华墨国际执行董事胡斌和AAI资深合伙人蔡晟三位分别演讲,向塞尔维亚建筑师代表和建筑学院师生分享参展项目,并回答了师生的提问,双方就中国的建筑发展现状交换了观点并就合作机会进行探讨。

 

中国建筑师访问团与BIRO.VIA事务所合伙人合影

 

中国建筑师访问团与MIT.arch事务所设计师合影

10月27日、10月28日上午,中国参展建筑师代表团一行10人在贝尔格莱德大学建筑学院教师的陪同下,分别参观了BIRO.VIA和MIT.arch两家塞尔维亚著名建筑事务所,双方介绍了各自的工作情况,并期望未来展开新的项目合作。

本次展览的主办方希望通过以合作办展为契机,推动中塞两国建筑艺术界的学习和交流,进一步加深中东欧国家对中国建筑文化的了解,促进中欧建筑界的国际合作。

“低碳:从城市到建筑——中塞当代绿色建筑展”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推荐阅读  
近日,奥雅纳发布了一项题为《拥抱人工智能:重塑当今城市与建筑环境》的调研。结果显示,人工智能(AI)正在影响中国乃至全球城市及其基础设施设计, 中国建筑环境领域对AI工具的使用水平位于全球前列。
2025-05-14Arup奥雅纳 调研 AI 科技  阅读:1725
近日,深圳大学、中建八局华南公司和深圳地质科技创新中心三方联合申请的深圳市科技创新局2024年度科技研发项目“面向无人机应急救援应用的低空复杂环境视觉与雷达融合感知系统研发”通过立项,并成功获得深圳市财政资助。
2025-05-10中建八局科技 科技 立项  阅读:1598
4月26日上午,以“科技打头阵,创新赢未来”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盛大开幕。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携AI智能数字人亮相科交会。
近年来,中国低空经济迅猛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引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低空经济纳入“新质生产力”范畴,提出推动安全健康发展,加速规模化落地。
2025-05-04湖北省建科院 低空经济 无人机 科技  阅读:1373
索缆桥梁作为大跨度桥梁的核心承力构件,其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桥梁的整体结构安全。近年来,索缆桥梁运营安全正面临多源风险叠加挑战:从设计阶段的无加劲纵梁吊杆拱桥的结构冗余度不足、施工中防腐措施不到位等质量隐患,到长期服役中的材料老化、重载交通加速疲劳劣化;从传统检测手段难以捕捉锚固松动等隐蔽病害,到突发火灾、地震等极端事件威胁,全生命周期风险管控亟待突破。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

资讯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