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顾奥意建筑36年发展历程,期间设计了诸多文化、创意、展示、教育及科研类建筑,体现出建筑形式美学、科技特质和社会公共性的完美结合。文化创意建筑不仅能够反映当地的人文风情、精神风貌和城市内涵,更是公众参与和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化。
文化建筑的设计不应是表面化的,而应是适宜其功能表征和场所精神的独特之地。除了建筑语汇,空间的承载力和多样化才是能提供多种文化活动的核心。
奥意建筑代表性文化创意项目:
光明新区文化艺术中心
项目规模: 8.2万平方米
2017年第二届深圳建筑创作奖(未建成) 一等奖
合作设计:法国AAUPC
项目位于深圳市光明新区凤凰新城,是一个包括剧院、美术、图书馆的综合性文化项目,是深圳近年来为数不多的重点文化地标项目之一。
在设计中,我们借鉴岭南传统造园智慧中的“山水院落”概念,借助园林中“院”的弹性空间属性,从而串联各个场馆,同时通过诗意的表皮构造,与水面呼应的传统拱形入口,完美的将繁多的文化功能需求统一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创造联系自然与城市的“文化弹性新边界”,并提示出“光明之眼”的强烈形象和寓意:“在光明,看世界”。
光明文化艺术中心的建筑形态中,从象征性的拱形入口开始,到具有传统中式坡顶的屋面形态,都在呼应这种山水特征,与庭院、水体一起创造独具特色的“山水院落”。
人大附中深圳学校高中部
项目规模:9.5万平方米
原创方案
传统固定的教学模式单一,缺乏有机互动性,中学作为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基地起点,更应该提倡交流和共享,激发学生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一个具有岭南、山海、生态特色,注重开放、交流、生长的社区型中学是此次实践的主要思考。
规划设计首先从场地自然环境诊断入手,模拟研究场地的原始地形条件。项目原始地形东高西低,丘陵密布。基于对土方量的分析,将场地高差处理成高低3个主要部分,教学区布置在日照充沛、地势较高的南部,形成主要教学轴线;生活区布置于东侧,一览溪涌美丽的海景,食堂靠下风向布置,减少气味对校园的影响;运动区位于用地西部,与风雨操场结合,独立成区,方便与该片区形成共享空间。同时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成品字形布局,相互联系并形成良好的空间布局。
万科东莞热带雨林馆
项目规模:3200平方米
深圳市第十六届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 建筑信息模型——(BIM)设计一等奖
合作设计:John McAslan+Parters事务所
项目位于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万科建筑研究中心内,作为万科植物景观地产前期探索的一个试点项目,带有很强的实验性。
设计以一个椭圆形的壳体作为设计的起点,壳体以横竖相交的钢网架进行自然分割,形成了井字架和ETFE膜填充的立面机理。项目为异形结构,场地地势起伏变化大,结构、机电设计须严密融入复杂场地及建筑条件,极富挑战。奥意建筑作为初设及施工图阶段的主导方,从一开始就全面利用BIM技术进行全过程、全专业设计,与业主、施工总包一起制定了BIM统一技术标准及建模精度标准,有效利用BIM新技术协助业主统筹项目的顺利推进。
南山博物馆
项目规模:2.5万平方米
第十八届深圳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 公建一等奖
合作设计:深圳埃克斯雅本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匈牙利布达佩斯Zobbki-Demeter联合建筑设计事务所
本项目是南山区文体中心改造工程的重点启动项目之一,以文化艺术作品的博览为主,兼有文艺培训、创作功能,并包含区文化管理办公功能。
南山艺术博览馆作为南山图书馆的“姐妹”建筑,利用连廊,有机联系一“方”与一“圆”两个建筑。连廊结合两座建筑半围合出来的文化广场更成为地块的中心,起到整合外部空间环境的作用。
作为文化建筑,博览馆应该有它自身的识别性,显示它的功能特征。我们建造“城市艺术走廊”体现建筑的公共性与开放性,通过“矢量中庭”体现建筑内部空间的多样性。
南山实验前海港湾学校
项目规模:3.49 万平方米
合作设计:香港利安顾问有限公司
本项目九年一贯制学校,位于深圳前海时代广场发展区,为园区学生提供初中、小学学位,学校于2018年竣工。
学校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学校与周边地块的标高连接关系,引入阶梯式绿化平台设计概念,使学校用地(+0米)与车辆段上盖住宅区(+16米)无缝连接; 平台下有体育馆、食堂及阶梯教室等大空间, 而传统教室和办公室组成3个建筑体块并形成私密庭院,庭内布置多个共享教学小盒子, 包括音乐、多媒体、美术及图书馆;小盒子与庭院空间构成不同类型的开放灰空间, 鼓励学生学习、互动、分享和创造; 正是教育的本质,向中国推进的未来学校踏前一步。学校整体设计利用建筑立面、材料选型、种植及开放空间,让学生走进一个融入自然的绿色学习环境。
深圳艺术学校
项目规模: 5万平方米
深圳十二五规划60大标志项目
原创方案
项目位于深圳南山区,用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设为学生数量为1500人的省重点艺术类高级学校。根据地形条件呈现局部台地的趋势,采用半包围的大尺度主轴串联各组团的模块化设置建立主体规划结构,保证各组团相对完整分割的同时,实现了大主轴产生的最长进深,从空间上对校园环境规模和尺度进行合理的最大化。场地设计延续逐步上升的台地特征,利用高差设计错落有致的庭园组合,台阶、平台、坡道、水景、绿地等元素穿插重叠,以丰富的景物层次装点园林,消除步行爬升过程中的平淡乏味所产生的疲惫感,充分利用移步换景的方式增加行走的趣味性。
呼伦贝尔科技馆、艺术馆
项目规模: 科技馆2万平方米/科技馆1.6万平方米
原创方案
呼伦贝尔科技馆、艺术馆项目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河东2.2平方公里新规划的城市核心区内,是该建设区域重点项目“三馆一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馆设计概念定义为“城市之眼”,取其“放眼世界,展望未来”之意。寓意着科技馆作为呼伦贝尔之“眼”,以科技为出发点,拓展视野,放开胸怀,成就草原的科技明日;艺术馆以哈达为建筑原型,以城市纽带为概念,建筑宛如几条互相缠绕的哈达,纯洁动感,以开放的姿态屹立于城市之中。
吴江盛泽行政中心/会展中心
项目规模: 行政中心6.5万平方米/会展中心2.8万平方米
原创方案
盛泽镇位于江苏省吴江市,是我国重要的丝绸纺织品生产基地和产品集散地。“蚕茧”作为丝织业的象征,是整个盛泽的经济和文化脉络之所在。会展中心的建筑表皮成为大地织锦,于景观集合处理,犹如丝绸覆盖与大地之上。展示空间由于一颗蚕茧,包裹在锦缎之中,成为城市之茧;赋予行政中心“化茧成蝶”的美好意向,一方面呼应会展中心“茧”的概念,也寓意着盛泽以传统产业为根本,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蜕变和华丽转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