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NA专访Gensler副总裁亚洲区设计总监夏军|超高层建筑技术属于全世界
阅读:8373 2011-12-06


媒体:《建筑中国周刊》,建筑中国网

时间:2011年10月29日

地点:与大师对话建筑设计企业的传信成长之路活动现场

受访人:夏军 Gensler副总裁、亚洲区设计总监

记者:ARCHINA


夏军是一位天才设计师,他擅长于在建筑的可施工性,经济性和美观性基础上对建筑进行物理,空间和行为方面的分析。他诠释设计理念的能力在项目初期给予客户更为清晰和深入的理解,能够进行更多的设计校准,并促使项目的成功。夏军出生并成长于上海,曾在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和设计院工作,参与了总体规划,城市设计以及住宅、零售和商业办公楼的建筑设计。在美国,夏军担任过数家著名公司的主设计工作,包括Gallup, Invesco, MCI及Sun Microsystems。在全球,他已参与了近20年中诸多重要建筑项目设计工作,包括预计成为世界第二高楼的上海中心。

《建筑中国周刊》:超高层的建设已成为社会的一大热点,目前国内的超高层大多由国外事务所设计,国内负责施工,那么您认为,在未来国有设计机构能多大程度上参与到超高层的设计中去?

夏军:目前已有很多超高层设计是由我们国内的设计师独立完成的,从能力上来看,这部分设计师已经非常接近于国际水平。那么,为什么很多超高层还是由境外的设计机构担任主要设计呢?一方面是业主对境外公司品牌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境外设计师对超高层建筑在实际运营中的经验积累要更成熟一些,包括技术、设备等方面。

超高层的建设不是靠一两个人就能够实现的,它首先需要一个优秀的团队,其次还要有社会、经济、技术等作为基础,过去可能国外的优势更多一些,但随着中国设计师参与的时间、掌握的技术越来越多,他们就自然而然地与国外设计师站在了同一水平线上。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有不少国内建筑师前往海外创造新一代的超高层。

《建筑中国周刊》:近几年,上海这样的城市地貌被很多人指责与纽约乃至迪拜相似,那么在这种超高层建筑的快速崛起的背景下,我们究竟改如何保持本土化、民族化?

夏军:首先我想说,这个世界真的很小。我经常飞在中美之间,从高空俯瞰地面发现并无不同,而当飞机着陆,从机场出来的那一刻,呈现在我眼前的一切让我明显地能感觉到这是纽约,或者这是上海。所以我们应该抛开国家、民族、文化的概念来看待整个人类的生存,超高层建筑的技术是属于全世界的,这个现象也是属于全世界的。我们应该认识到,超高层建筑本身的产生并不是因为某一个国家,关键在于一个国家如何用它,如何让它去适合本地的风土人情。

很多人抱怨新建的摩天楼破坏了一个地区的名族特色,试问,民族特色就应该是守着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前的建筑不放吗?我们为什么不能将超高层看作是民族未来发展的特征?正如上海中心大厦,它代表的正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概念与方向。我们不能束缚在历史中,而是应当着眼于未来,应该有足够的胸襟去包容它。

《建筑中国周刊》:很多时候我认为一幢建筑没有本土特色并不是由于外观,而是因为建筑上的Logo文字,大的是英文,小的是中文,在上海浦东,你可以一眼看见大楼上遍布英文,那么如果换一种方式会不会更好一些?

夏军:上海的最大的特色就是国际化,在这里一切用英文表示都很正常。我还是要重申,我们应当跳开国家的边界,以全球的共同目标为目标。即使有关民族文化的事情也是为世界而做,并非为了自己。

《建筑中国周刊》:您怎么看待地方政府之间喜欢在建筑高度上“较劲”的现象?

夏军:
这牵涉到人类心理学,它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它也永远是我们人类的共性。当建筑成为第一高的时候,从商业性来讲,它就会产生很大的市场吸引力,聚集人气,代表一种地位、一种品质。只要做得好,它就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象征,是人类心理上不可逾越的标杆,所以不要去否认这种心态。每一幢新的摩天大楼建成后,它也同样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崭新的内容,成为一座全新的观光景点。

《建筑中国周刊》:可以理解业主的心理,但往往摩天大楼建成后并不一定得到当地的市民认可与喜爱,每一座城市地标建起后都会引发争议不断,那么作为设计师应该如何平衡业主与当地市民之间的这种矛盾呢?

夏军:任何一件事物都会不可避免地引起正负两方面的意见。第一,并非全部市民都对超高层怀有抗拒心理;第二,没有争议的事物不一定就是好的;第三,正如我们设计上海中心大厦,这类项目并不是只为迎合个别人的喜好,也不是只为迎合媒体的评论,我们是从自身的责任感出发,以专业的角度将节能、文化、工艺等等要素融入进去。很多人对超高层的排斥源于不了解,就上海中心大厦而言,一旦听了我们的解释就会恍然大悟,然后喜欢上这个项目,所以我愿意让时间去检验一切。

而对于我们设计师来说,我认为首先还应当是服务于客户的,将建筑的形态、功能、组合等各方面做到最好,这也是我们对待建筑师这个职业的态度。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推荐阅读  
2021年5月10日,Art Gensler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米尔谷家中安详辞世,享年85岁。作为一位极富远见的建筑师,他将一间小型工作室逐步缔造为业内规模最大、享誉最盛的建筑设计公司之一。
2021-05-17Gensler 建筑大师 Gensler  阅读:3646
我们非常自豪地宣布,Gensler荣获美国建筑师协会环境委员会(AIA COTE)的三个大奖。美国建筑师协会环境委员会评选出十个堪称卓越设计标杆的建筑项目,Gensler有三个项目名列其中,并超越了该委员会制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价值标准。
2020-06-18Gensler Gensler 获奖  阅读:4417
上海中心——中国最高、世界第二高的建筑,在这座宏伟的建筑的背后,是世界顶级设计公司Gensler。(《Building Design》世界建筑设计公司百强排名中,连续数年位居榜首。)Gensler 的项目塑造了城市天际线,为中国的标志性城市地标做出了贡献,如上海博华广场、厦门世茂海峡大厦、南京世界贸易中心、重庆天和国际中心、上海浦江国际金融等。
2020-04-28Gensler Gensler 建筑篇  阅读:5141
由顺丰集团打造,Gensler提供设计咨询服务的顺丰创新中心,位于杭州市拱墅区智慧网谷核心区,现已落成并将于今年投入使用。项目由6幢办公楼组成,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将规划国际创新中心、产业孵化基地、国际创客空间等产业办公集群;同时配有约5万方的产业配套,将提供商务生活配套、国际会议中心、科技展示等业态。
2020-03-30Gensler 办公园区 Gensler 女性  阅读:6663
一栋大型建筑内各个空间的设计元素如何统一?是考验设计者的功力的关键一环,要做到装饰元素的简单化一,又怕落入单调的境地。
2018-08-11一起设计 Gensler Yabu  阅读:5266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

资讯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