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NA专访德国FTA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施道红|再好的机遇遇到中国式的一拥而上都会崩盘
阅读:3584 2012-03-07


媒体:《建筑中国周刊》,ARCHINA建筑中国网

时间:2012年2月9日

地点:FTA上海办公室

受访人:施道红 德国FTA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记者:顾茹彬


德国FTA是一家大型的国际化专业建筑设计公司,项目遍布世界各地,涵盖了绿色办公、产业园区、城市综合体、核心区城市设计等众多范围。2011年对整个建筑界而言有输有赢有喜有悲,而FTA却在去年一直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除了项目上的成就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以外,在团队建设、理念树立等等方面也迈进了很大的一步。FTA是如何迎合时代的需求的?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行业未来走向的?此次Archina很荣幸地邀请到了其执行董事施道红先生接受采访。

 
《建筑中国周刊》:
首先可否请施总为我们简单分享一下过去一年中FTA在中国的一些成就及收获?
 
施道红:
我想用四个字来概括:加、减、乘、除。
 
其中“加”是什么意思呢?过去一年中,我们的队伍又壮大了,我们服务的线也更广了,我们用全生命周期的理论去思考建筑、为业主提供服务,所以去年我们也取得了更大的突破。
 
“减”是把我们原来做的一些不专业的类型切除,这样就更好地保证了我们的服务品质。所以我们一直提出其实任何企业做设计最重要的是品牌,它是一种承诺,是一种体验。不同品牌的设计公司所带给客户的哲学、品质和体验都会令客户有不同的感受,因此我们在去年将不太擅长的建筑类型,例如住宅类或者纯工业类项目进行了主动的放弃。
 
第三个概念是“乘”,去年我们的品牌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我指的不是公司内部的评价标准,而是业主的肯定,或者说是长期积累形成的比较具象的形象。我们用乘法来表示一个企业品牌的提升,这方面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我经常说,我们其实做的不是设计,而是在做品牌,做对业主的承诺,做对品质的研究。
 
那么“除”是什么呢?去年我们将一些不能达到我们标准、设计观点与我们的哲学不匹配的客户进行了删选。打比方说,某些业主想上你这儿来买一辆车子去装他的石头,但如果你是卖轿车的,那你不可能为他去生产一辆卡车。有些业主不一定关注品质,他想做这栋建筑可能纯为利润思考,但我们一直关注的是建筑的品质和业主利润的回报,不仅仅是经济利益,还有社会回报。对于设计师而言,他和资本运作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创造价值的方式、对城市、对社会的贡献是必须要思考的,这就是建筑师基本的职业素养,或者说是职业特征,所以我们要选择和我们相匹配的业主。我们经常的想法是:没有好的项目,只有好的业主,一个不好的业主有时对我们品牌的稀释会非常大。
 
《建筑中国周刊》: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出台实施第一年,一方面国家对房地产实行了严格的调控,另一方面规划又强调了城市化的加速建设,那么经过一年的实际运作后,您认为政策的出台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究竟“是福是祸”?
 
施道红:
我觉得从行业来说更多的是祸,但就企业而言要根据不同的时间维度来定,从长远来看应该是福大于祸。就像我们的成长,尽管都不想遇到困难和挫折,但每当我们回忆过去都会发现,每次的挫折都是成长的营养。困难对于一个渴望成长的人或者企业来说其实就是一个台阶,走上去就上了一个台阶,如果被绊倒了那就是一次“祸”。所以我觉得行业的调整不管是不是大家所望的,它都是一次碰撞,一次思考的机会,也是一种考验。只有经历过风雨的行业才是成熟的行业,才是有深度的行业,祸和福我也是这么看的。当然,住宅的开发量少了,对于以住宅项目为主的企业确实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建筑中国周刊》:
您之前在微博上回答我们“对话建筑界”栏目提出的“房地产调控是否将契机转向商业地产”时曾说,“再好的机遇遇到中国式的一拥而上都会崩盘”,可否在这里详细解释一下呢?
 
施道红:
今天中国的设计企业同质化的现象比较严重,总体来说整个设计行业在中国还是非常繁忙的,说明我们的行业项目充足,从商业角度我们叫做蓝海,但是竞争的规则却是红海,什么意思呢?就是价格竞争,或者一些恶意竞争,这都是因为设计行业内部同质化的现象。假设我们面前坐着的十家设计单位,但我不知道他们谁做的设计更匹配我的要求,这时开发商其实也很犯愁,不知道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设计方,因此只能选择价格低的。很多时候存在这些黑暗的东西是因为我们没有更多光明的东西,少了光明黑暗自然会增加。因为我们主要以办公楼、产业园区以及城市核心区三个类型为主,所以与我们合作过的甲方会让我们推荐其他设计类型的单位,由此可以看出他们也非常渴望找到好的可以匹配的设计单位。
 
现在的确有很多优秀的设计企业,但我认为量还不够,同质化现象很严重,所以就像我们说商业地产会成为下一个增长点的时候,所有的企业都去转型做商业,请问这种情况下会不会崩盘?我觉得在中国这种同质化一蜂而上的情况下,任何好的产业的崛起最后也会带来很多问题,或者我们的行业又会重新寻求不满。换句话说,商业地产方面的需求量会提升,但它架不住所有的设计企业都转向于商业,毕竟刚刚转型的企业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因此会出现良莠不齐,会造成一些新的灾难。这次金融风暴或者说行业震荡,我认为绝对大部分企业还是应该做自己最擅长的类型,让得意的设计经得住这次洗礼的考验。
 
前段时间的微访谈我谈的主题其实更多的不是在预测行业的发展,这些是潘石屹、王石或者巴菲特做的事情,对设计企业来说我们应该做的是以不变的心态应对千变万化,行业一旦有大的变化我们也都去跟着改变那就叫随波逐流。
 
《建筑中国周刊》:
中国被称为世界的工地,但随着一二线城市的建筑建设越来越趋向饱和,中国这片市场是否还能够承载如此巨大的建设需求?
 
施道红:
首先我觉得没有永恒的巅峰,这次我去英国也拜访了几家设计公司,英国的市场与中国无法相比,但有的设计企业却做的相当不错。比如在俄罗斯的市场份额占了他们的40%,可见欧美企业的国际化现象非常普遍。那么在中国,我们这个时代是幸运的,在未来二三十年内我们这些设计市场会变得相对比较饱和,这个产业也将在量上越来越趋于压缩和减少,但相反对质的要求却会越来越高。所以注定了未来的设计企业肯定会从量转向质,这次地产和金融的动荡刚好给了我们行业一次重新思考的机会。
 
《建筑中国周刊》:
在您看来,未来什么样的建筑类型会成为主流?设计公司的业务是否也会发生转变?
 
施道红:
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人的需求,这是我们一切思考问题的起源。其实当物质和居住问题解决了以后,我们可能就会更希望有一些好的室外空间,用以休闲、购物以及一些文化上的需求。所以现在商业地产、文化地产和旅游地产大家谈得比较多,这也是人类满足了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以后产生的新的追求,那么这就可能是接下去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这次我去英国,一方面是考察全球几家伟大的公司,但其中也带来了些主题,因为英国是创意地产、将创意设计嫁接到设计和住宅领域的发源地。所以我对英国印象特别深刻,他们对创意、对历史、对文化是非常看重的。我们国内现在很多社区或者办公园区,更多的都是单元的,比如我们提供多少平米的办公环境或者商业环境,可能其中会缺乏一些艺术、缺乏一些意识、缺乏一些文化的加入。而城市应当是多元有厚度的,所以这一块我想可能是未来一线二线城市所追求的,一些精神文化上面的需求,这也可能是以后的一个方向。或许未来将成为一种标配,任何设计里面必须带上这样的思维去思考。
 
《建筑中国周刊》:
像FTA这样进驻中国市场的外资设计公司大多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这些本质的优势再加上一些业主“盲目”地青睐于外资企业,这些是否给本土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施道红:
要看什么样的心态,我觉得把“压力”改成“动力”会更合适。全球化和国际化是未来的趋势,尤其是在设计产业里,所以我们一直强调“境外企业本土化,本土企业国际化”,这是一个良性的动力。之前一段时间国内的设计品质提升得非常快,进行了不少国际化的融合——国外企业给国内带来一些新的概念,而国内企业也为国外展现了一些值得学习的地方,这些融合促进了我们这个行业的快速发展,所以我认为这是一种动力。
 
《建筑中国周刊》:
除了外资公司设计出的优秀建筑本身,还可以为中国的建筑行业创造哪些价值呢?
 
施道红:第一是生活,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比较好的生活方式,比如前几年在上海咖啡还是比较稀有的,但现在各个角落你都能发现它,咖啡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种标配。咖啡其实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大蒜一样不分高低贵贱,都是人们所需要的,而在国际化的背景下一个良性的社会应当是生活方式多元化的,所以这是他们带来的第一种好的东西。
 
第二点是科技,中国的设计师经常被外籍总监说成是“painter”,他们往往像画家一样思考建筑,比起结点、科技、构造、材料,他们更倾向于视觉。这次我在英国考察了不下十所博物馆和展览馆,你会发现他们的博物馆或者其他艺术建筑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主线,那就是科技。其实科学是人类发展至今的主线,奥巴马在《无畏的希望》里强调了科技、教育、能源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所以建筑师也必须运用起科学的思维,科技会为行业带来变革,我们必须去学习和提升。
 
第三点是方法,欧洲的建筑师会特别强调设计方法及其运用,这可能与科技观和文化价值有关系。现代社会,尤其是西方的科技革命以后涌现出很多方法论。在我们公司,凡项目经理以上职位的我们都会让他们阅读《麦肯锡方法》,对于设计来说,同样的概念用不同的方法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比如我们是选用简单的效果图来推敲建筑,还是用模型,或是用其他方式?有效的方法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因此,在融合的过程中,外资企业给中国在生活、科技、以及方法上带来的转变是非常大的。
 
《建筑中国周刊》:
最后,可否请施总总结一下当下的中国市场最需要的是具备哪些“品格”的设计公司?
 
施道红:
可能我概括的会与自己企业所追求的有一定关联,在我们的认知范围里这样的企业比较有可持续性:
 
首先是创新,就像乔布斯所说,创新是跟随者和领导者之间重要的区别。设计是一种知识型产业,需要不断创新,不断给业主带来新的价值提升,这是行业发展的重要原动力。
 
第二是深入,今天你做了商业或者办公,关键在于到底能把它们做成什么样,做得多深,做得多精,做得多专业,做得品质有多高。就像一个人,重要的不是对知识的了解有多广泛,而是某一个领域上能够思考到多深,这可能是决定个人价值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尤其是在团队合作里。国家生物科技园区的业主之前找了六家设计单位,有国际的跨国公司,有顶级的国营单位,经过各种尝试最后找到了我们,一期建成后甲方非常满意。不是说我们能力比别人强,而是我们舍弃了很多,在其他方面我们做的很少甚至不会做,就像我所说我们希望用“减法”去做我们的企业,通过“减法”来达到一定的深度。但我们聚焦的同时服务的广度也在延伸,我们称为全生命周期式思考建筑,比如说我们对办公楼的思考,从它前面的定位到后面的运营和招租,如果没有这种全生命周期式的思考,甚至包括小业主如何进入门厅这样的问题,都可能造成大的灾难。
 
另外对设计行业来说在服务上也是非常关键的,不是我们传统行业上的服务概念,它是和业主的互动,对业主的项目价值的提升。有时会和业主开玩笑说,我们是专家,应该由我们来指导你做事情,因为我们做过的这种类型非常多。其实有很多需求藏在业主的内心没有被激发出来,那么我们作为专家就要给业主以引导,去激发他们的潜在需求,提醒他们未曾注意到过的关键点。所以我认为通过服务可以将业主的价值与他们内心的需求对接起来。
 
中国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设计方必须保持一种快速的反应能力,才能保证设计以及后面的施工能够顺利地进行。所以我觉得对于一个设计企业,我们应该把创新、深入和服务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FTA一直在这三方面重新诠释着、升级着。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推荐阅读  
在2016建筑纪元展会中,Archina有幸专访到阿克苏诺贝尔中国区总裁、中国及北亚区装饰漆业务部董事总经理林良琦博士,阿克苏诺贝尔作为全球领先的油漆、涂料和专业化学品生产商,在展会中向我们展示了其丰富的创新产品,包括装饰漆涂料及高性能涂料等,也向我们展示了其环保理念。
2016-04-05ARCHINA ARCHINA专访 阿克苏诺贝尔  阅读:7556
2003年美国纽约大停电,城市交通系统瘫痪、自来水系统故障,对居民生活造成极大影响;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2012年飓风桑迪,使得美国、古巴、牙买加等地大量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一系列的突发事件以及灾难的发生,使得人们对于城市有了新的思考:城市为何这般脆弱?
2016-01-28ARCHINA ARCHINA专访 AECOM 韧性城市  阅读:9603
导语: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过操控一艘巨轮的经验?巨大的船身,众多的乘客和船员,所有的前方,都将仰仗于船长的判断和经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高级管理者时常面临着的就是这样的工作:确定航线,排除障碍,坚定信心。
2015-03-31ARCHINA ARCHINA专访 AECOM 乔全生  阅读:10708
Aedas主席纪达夫一直致力于“城市枢纽“或大型城市内高密集本地化区域的研究,推崇密集型、高度连接的现代化城市规划。近日,他与AR建筑中国记者分享了他对未来建筑环境的理解,而他的设计灵感源泉,竟源于他的家乡威尔士。
2016-02-22Aedas ARCHINA专访 Aedas 香港  阅读:8463
AR导读:人们的生活正在变得更加便捷,城市也需要改变来响应变化,适应需求。Aedas主席纪达夫应邀在上海梅赛德斯- 奔驰文化中心音乐俱乐部圆满举行的TEDx 复兴公园年度大会上发表以“惊喜连城” 为题的演讲,引领与会者思考其生活模式的转变以及城市的未来。届时,Archina也有幸对纪达夫先生进行了专访。
2015-12-03Aedas ARCHINA专访 Aedas  阅读:7016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

资讯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