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ARCHINA建筑中国网、《建筑中国周刊》
时间:2013年9月13日
受访人:潘湧,美国斯达老年产业集团总裁
记者:顾茹彬、李园园
潘湧先生自1985年就在美国从事养老产业,这期间他一直希望能将优秀的养老理念带回中国;2009年美国斯达老年产业集团进入中国,潘湧担任集团中国总裁,将来自美国100多年的管理经验和团队带入中国市场,从策划、规划到设计、培训、运营管理悉数实践。数年间,美国斯达老年产业集团出资改写国家护理员标准、培养具有专业水准的护理员、涉足老年医养研究领域……一步步探索养老产业在中国的发展之路。
《建筑中国周刊》:首先请您聊一聊您对老年生活的理解。
潘湧:对于老年生活的理解,在中国和在美国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最大的区别是美国人积极正面地去对待余下的生命,他们认为退休后才是真正享受生命的阶段,这时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去完成之前想做却未做的事情,他们不会因为辉煌的年代过去了就感觉到孤独寂寞。
《建筑中国周刊》:您80年代就已经在美国从事养老产业,所以在您看来,美国养老有哪些比较好的经验?
潘湧:美国的老年公寓往往会极力避免让老人有孤独失落的感觉,从建筑设计、运营管理,整个模式都在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养老氛围,这个过程中最强调的是维护老年人的尊严。
一般来说,老年人可以分为健康状态、半护理状态、全护理状态和失忆老人。现在在运营管理中已经把这四个阶段的老人合在一起,统一叫做CCRC(cou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但是每一部分的人彼此看不见,这样在心理上不会互相影响。
对于健康老人,我们80%的工作都在于安排他们的日常活动。等到了半护理阶段后,活动的安排会减少,生活照顾和医疗方面会加强。而全护理阶段基本就像到了小医院,但我们仍会尽最大可能营造一种家的感觉——例如把房间围成一圈,中间留给老人互动;把护士站藏起来,让护理人员穿着平时的衣服;把老人的病例和药品放在小房间,而不是显而易见的地方——这种刻意的处理很好地避免了老人产生悲观的情绪。失忆老人则需要更特殊的设计,他们生活区域有一个封闭的总门,但内部所有的门都可以打开,同时我们会在他们的小院子里养些小猫、小狗和小鸟,因为这些老人只是失去记忆,大部分身体还很健康,不能都把他们当做病人看待。
《建筑中国周刊》:这些经验对于在中国的落地实践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潘湧:我们2009年刚进入中国时,很多人对老年公寓的模式抱着一种抵触心理,认为这不符合中国“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只有不孝顺的儿女才会将父母送进老年公寓。所以我们一直在做文化方面的沟通,包括中国老人和美国老人观念上的沟通。仅仅过去两三年,现在很多老人的思想观念已经有所扭转,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养老方式了。
与此同时,我们也在试图将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带到中国,结合国内的文化和老人的生活方式进行模式的创新。前不久我们与中国社保部合作,成功出资改写了《国家护理员标准》。从更长的一段时间来说,我们还与山东潍坊护理学院合作培训专业化的老年护理团队,因为我们相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标准。
《建筑中国周刊》:能否具体介绍一下培训的内容?
潘湧:一是基础培训,按照《国家护理员》标准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和技师,针对不同标准培训学生通过考试并取得执照,到2015年前我们希望所有的老年护理人员都要持照上岗。
二是面向行业的培训,培养一些高层的管理人员,包括各级经理,以此帮助企业提高服务质量和专业精神。
与此同时我们也在做老年医疗方面的研究,并立志成立一所中国老年医养研究院,届时可以把美国老年医养方面的团队、经验和教材嫁接到国内来,这样从老年的护理到医疗,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一条线。
《建筑中国周刊》:养老地产如何实现盈利一直是大家比较关注的,可否请您就此展开谈谈?
潘湧:我认为养老地产的盈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是前期建造阶段,利用会员制、押金、卖产权等可以收回第一笔费用。第二是运营管理,在美国这个收入一般占20%左右,低于这个收入就没办法维持运营。第三是出售,一个产品经营五年以后,就比较成熟,卖掉的利润可以达到200%到300%。如果老年公寓拥有成熟的经营模式和经验丰富的运营管理团队,会成为盈利模式很好的一个行业。
《建筑中国周刊》:如今中国正面临着“未富先老”的问题,很多对养老产品有需求的老年人往往都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支付这笔入住费用,您怎么看待这种门槛?您认为养老地产要如何实现真正的大众化?
潘湧:所谓老年公寓就是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因此这就对护理质量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未来老人可以根据经济能力来选择养老方式,经济条件好的可以享受全方位的服务,经济条件不够的也能享受到高质量的专业服务。
我预计今后中国80%的老人都会是居家养老。为了能够尽早为这批庞大的居家养老人群做好准备,我们已经开始着手培训家庭护理员。未来会有大批拥有专业水准和专业精神的护理员进入家庭,如此一来绝大部分没有能力入住老年公寓的老人仍可享受到比较高端的服务。
《建筑中国周刊》:您能否结合一些实例,介绍一下养老机构如何通过运营方式提高服务水平?
潘湧:由于美国的老年公寓不论等级全部是私营的,所以要参与市场竞争就必须尽最大努力从各个层次上经营好,否则就面临着淘汰的危险。所以在那里,首先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专业精神非常强;其次行业标准非常明确;第三,每一个老年公寓的运营管理团队都希望能够提供出更精细的服务和更独到的特色。
对于美国斯达老年产业集团而言,我们的价值观强调企业必须站在老年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让老年人来适应企业设定的服务标准,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了解老人的需求,进而调整自己的制度标准。
《建筑中国周刊》:虽然最近有关养老服务业的政策相继出台,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政策尚未起到实际作用。那么您认为未来几年养老地产发展趋势会是如何?
潘湧:我认为未来的趋势一定是顺其自然的,中国人口老龄化,未来的市场会越来越大,一定会有很多人理解这个行业,进入这个行业,在这个行业中不断摸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