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优势如何充分发挥?完善配套体系成关键
阅读:3477 2020-05-30

640.webp.jpg


近年来,我国积极探索发展装配式建筑,陆续开展了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建设,并取得一定成果。如今各地从生态宜居、节能环保等需求出发,不断出台相应政策,进一步推动装配式建筑实现跨越式发展。山东省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近日发布的《青岛市绿色建筑与超低能耗建筑发展专项规划(2021~2025)》明确,要着力打造绿色低碳、生态宜居的沿海城市,2021年~2022年,全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要达到40%;2026年~2035年,在确保质量和安全前提下,占比要提升到100%。

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背后,其节能环保优势究竟有哪些?还需从哪些方面突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宋晔皓对此表示,装配式建筑打破了传统施工模式,将大量现场作业转移到工厂,不仅减少了现场操作中的资源损耗,还能进一步保证建筑的精度和品质。“下一步还需转变思维方式,全方位推广装配式建筑,既关注装配式建筑的结构,也关注装配式建筑的内装。只有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来考虑问题,才能更有效地发挥装配式建筑的节能环保优势。”

建筑节能环保优势需进一步发挥

“以往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建设以消耗大量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当前我国建筑业依然存在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等弊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北京市住宅建筑设计研究院装配式结构总工程师刘敏敏表示,传统的建筑施工过程,几乎所有的施工工作都在现场完成,施工的机械化作用未能得到完全发挥,导致施工效率较为低下。“而装配式建筑的装配化施工大部分都在工厂进行,在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环境保护五个方面均有显著作用,与绿色发展理念十分契合。”

装配式建筑在节能环保方面的突出优势早已成为业界的广泛共识。北京建工集团旗下某项目总工程师张士兴表示,装配式建筑改变了传统建造方式,符合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了建筑产业化、建筑部品部件工业化,并最大限度缩短了建设施工周期,确保了工程施工质量,有效减少了建筑材料损耗,提高了建筑使用寿命,节能环保效益显而易见。

虽然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在节能环保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现实推进过程中,其节能环保效益却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张士兴表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现阶段我国装配式建筑在政策落实、体系完善、市场培育、管理模式等顶层设计与规划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比较突出的表现是,相关技术体系目前主要集中在结构系统的装配化和外围护系统的装配化,内装的装配化尚不成熟。与此同时,当前设计的产品也不利于工厂机械化生产以及现场高效化装配,使得装配式建筑的集成优势无法得到完全发挥。

刘敏敏也表示,受制于多样化的建筑使用需求、用地规划要求、传统的设计思维等因素,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的标准化、模数化和系列化程度不高,很多预制部品部件基本上为定制化产品,造成工程成本相较于传统建造方式来说偏高,由此导致企业的主动性不高,装配式建筑也无法大规模推进,影响节能环保效益的发挥。

640.webp (1).jpg


急需建立健全相应配套制度和体系

基于上述分析,要使装配式建筑的节能环保优势进一步得到发挥,接下来应从哪些方面入手?以上专家一致表示,单纯从技术方面而言,还需建立与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相匹配、相协同的建筑围护系统,并采用合理有效的结构连接,提高建筑物的防水防潮、保温、隔热、隔声、耐火、耐久等性能。

“首先要解决好装配式建筑建设中所面临的一些硬问题,如解决好建筑围护结构中最薄弱的热桥处理,其次要完善、细化、深化各项标准以及规则的制定,如加强部品的标准化等。”宋晔皓表示,此外还要充分考虑建筑师的关注点,建筑师往往对建筑使用者的需求了然于胸,他们的设计理念将直接影响产品后期的维修及使用寿命。

此外,刘敏敏还从加快建设并完善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服务体系、政策支持体系以及人才支撑体系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技术服务体系层面,应该为高效生产和便捷施工创造条件,提升装配式建筑的品质和性能;政策支持体系层面,应该对提前实现或实施高于国家规定节能标准的企业和项目给予相应标准的奖励,并加大对装配式建筑节能相关技术和产品研究开发的支持力度,同时,还应该建立国家装配式建筑节能产品认证和节能建筑标识制度;人才支撑体系层面,则应该加快破解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的难题,改变传统建筑思维方式,提高装配式建筑行业整体技术水平。”

张士兴对此深表认同并进一步表示,主管部门还应引导各类企业主体依据自身优势设定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发展定位,鼓励企业有序竞争。“同时完善产业链条衔接协调机制,通过行业权威媒体、学会协会、产业联盟等多种组织方式,衔接项目业主、开发建设企业、设计企业、构件企业、内装企业、质量监管等多主体,尽可能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640.webp (2).jpg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推荐阅读  
近日,重庆设计集团重庆市设计院独立自主研发的“协同设计一体化平台”和“CQADI 数智审图平台”全面推广,双平台搭建起覆盖设计全流程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构建了智能建造体系的核心支撑。
2025-04-24重庆市设计院 双平台 科技 建筑科技  阅读:1593
4月8日,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举办DeepSeek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题培训会,厅长王玉志、厅党组书记任海涛等领导出席,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王润晓主持。我院数智中心王耀辉应邀授课。
在建筑设计行业加速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南京長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長江都市”)积极拥抱AI技术,携手腾讯云接入DeepSeek大模型,开启了一场以智能技术驱动建筑设计创新的精彩实践。
2025-04-08長江都市 AI 科技 建筑科技  阅读:1081
中国建研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积极响应国家重大需求,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关于战新产业“百大工程”专项行动工作要求,着力解决国产BIM软件无“芯”的“卡脖子”技术难题,以百大工程“国产工业软件技术底座平台建设及产业化应用工程”项目建设为抓手,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加快产业化进程,推进科研成果在重大工程项目中推广应用。
2025-04-08中国建研院 BIM 科技  阅读:2133
中建八局发展建设公司设计研究院方案创研团队始终站在行业前沿,不断深挖 AI 技术在设计领域的创新应用潜力。凭借 Deepseek、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 以及灵感渲染等先进技术,创研团队精心搭建起一套完备且成熟的 AI 工作流程。随着技术的持续迭代演进,AI 有望达成自主设计,届时将显著提升建筑设计的效率,拓展设计的创新边界,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025-04-01八局设计 AI 科技 建筑科技  阅读:1277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

资讯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