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旧改的圈子里,流传有两种旧改模式,黄埔旧改和广州旧改。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黄埔区虽然居于广州,但是在城中村改造方面,有着特别鲜明的特色。
自从黄埔区发布了《广州市黄埔区 广州开发区关于加快省“三旧”改造改革创新试点工作的若干措施》后,该政策全文共10条,内容由“强化快批”、“聚焦快拆”、“保障快建”、“严格监管”四个板块组成,从此黄埔快拆快批快建模式引领整个广州,用“一马当先”来形容完全不为过。
黄埔区和广州旧改两种模式最大的亮点就在于政策体系上。最近广州初步形成“1+1+N”政策体系,在整个旧改圈里传得满城风雨。而黄埔区也有着一套具备特色的“1+1+N”政策体系。
广州的“1+1”指《关于深化城市更新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广州市深化城市更新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N”就当前来说,指多个配套政策文件。
而黄埔区的“1+1”指是《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加快省”三旧“改造改革创新试点工作若干措施》(简称“城市更新10条”)和《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加快省”三旧“改造改革创新试点工作若干措施》(简称“流程再造20条”),“N”同样是指多个配套政策文件。
在业内人士看来,城市更新改造有许多“槽点”,审批手续复杂,建设实施阶段报批、报建、办证耗时长,是改造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而要加速“三旧”改造的进度,无疑要踢开这块绊脚石,再造审批流程。
广州市级的《广州市城市更新单元详细规划报批指引》和《广州市城市更新单元详细规划编制指引》在坚持全市规划“一盘棋”的前提下,实现强区放权强区,弹性指标优化可由区政府审批,减少了审批流程,并明确必要性论证可纳入详细规划的修改方案中一并公示和报批。
另外,《关于深化城市更新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片区策划和详细规划可同步编制、同步审议;一系列提高编制审批的政策组合拳,可缩减一半的审批时间。
而黄埔区则提出试行城市更新项目容缺并联审批方式,一口气将现行审批流程60项主要审批手续压缩为3项主要审批手续,从原来所有程序必须花费1年半的时间压缩到最快3个月内办成。
在合作企业指引方面,在广州市住建局发布的《广州市城中村改造合作企业引入及退出指引(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合作企业应具备与改造地块相匹配的开发能力。优先从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最近发布的《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500强》中遴选合作企业。合作企业所具资质和经验要求包括:房地产开发资质满足二级资质及以上;开发经验要求近五年房屋建筑面积累计竣工验收25万平方米以上。
而黄埔区在合作企业引入方面,对企业的性质有所偏好。在《工作指引》明确,农村集体应当通过广州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或区农村集体“三资”平台(以下统称“代理平台”)开展旧村改造项目公开引入合作企业有关工作,择优确定合作企业;同时鼓励具有城市更新开发经验的区属国有企业参与旧村改造项目合作开发。
之前有相关的意见征求稿提到,参与黄埔区旧改项目,于黄埔政府下的科投、知识城、高新国企合作,并占20%干股。
在广州旧改模式中,之前很多区的片策、控调、实施等都是分开实施。不过不久之前,广州市住建局发布了《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配套文件(修订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到了策划方案、国土空间详细规划方案和实施方案可同时编制和审议。此条规定一出,大大缩短报审流程。
而黄埔区在旧的体系中,涉及到片区策划方案以及实施方案。每个方案的编制,审议和公布,时间跨度都非常大。不过,在《广州市黄埔区 广州开发区关于进一步深化城市更新工作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中,已经提到将所有的方案,整合成一个方案,与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同步推进、并联审批。
在广州旧改以往的项目入库,要先纳入区储备库,经过审议后,才能决定是否进入市年度计划当中。然而在《广州市黄埔区 广州开发区关于进一步深化城市更新工作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新的意见中,攻坚计划等同于市、区年度更新计划。
在最新的《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配套文件(修订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到招商公告期限从《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提升城市更新水平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实施意见(穗府规〔2017〕6号)规定的“不少于45天”压缩至30天,有利于缩短更新改造周期。
而黄埔在10月14日,印发了《广州市黄埔区 广州开发区旧村合作改造类项目公开引入合作企业工作指引(试行)》。公告时限从45天压缩至7个工作日,此公告一出更加突出黄埔旧改的快拆快批快建”模式。
其实,广州住建局于11月2日发布的《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优化城中村全面改造项目审批流程的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文件中,代表着之前旧村改造面临的审批流程时间长,节点繁琐导致的拆迁困局有了新的突破,而突破的灵感则是来自于黄埔的快拆快建模式。
可见,虽然业内流传有广州旧改模式和黄埔旧改模式,但实际上,这两种模式并不冲突,准确来讲,这两种模式更像是一个老一辈母亲与新一代孩子的关系,新一代的孩子洋溢着青春的气息,总能教会老一辈母亲新的生活方式和更为快速的思维角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