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合国曾明确表示:“保护人类,必须保护好自然”。特别是在如今新冠疫情肆虐期间,我们更应该思考生物多样性减少将对全球造成怎样的潜在影响。疫情可能与生物多样性减少及气候变化息息相关,我们必须马上采取行动来保护自然环境。
新冠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传播证明了21世纪人类社会的联系十分紧密,这也将致使全球的生态系统紧密联系。我们的技术与管理层面的决策决定了我们如何消费、维持、取代、修复自然资源,因此人类对生态系统的或消极或积极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虽然疫情期的主要重点是医疗与保健,但我们绝不能忽视生物多样性减少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这些环境问题为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创造了条件。如果我们想应对将来的流行病,我们必须制止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减少并改善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影响。
01
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流行病之间的联系
生物多样性(从基因、物种到生态系统的所有生物多样性)的下降速度比人类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快。根据去年联合国关于生物多样性的报告1,目前约有100万物种濒临灭绝。人类砍伐森林,将野生动物驱逐出其原栖息地并使它们靠近人类住区,将会增加疾病由动物传染给人类的风险。
约60%的传染病是人畜共患病,这意味着它们是由动物传染给人类的。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已经发现了30种新的人类病原体,其中75%起源于动物2。与人畜共患病有关的其他疾病包括SARS,埃博拉,寨卡,尼帕,禽流感和猪流感。随着人类活动继续影响全球生态系统,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传染病通过野生生物传染给人类。
由于自然栖息地的丧失,野生动植物被迫迁移到以人类为主的环境中。许多物种适应了这种更加简化的生态系统环境,将其携带的病原体感染人类和/或他们的牲畜。在复杂的、没被破坏的生态系统中,病原体往往会被“稀释”。这种稀释作用可以降低合格宿主之间的相遇率。随着稀释效果的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增加。
气候变化加剧了这种情况。随着栖息地的丧失、气候区的变化,野生动植物迁徙到新的地方,它们与以前从未遇到过的其他物种接触并传染它们。而埃博拉病毒就是这种情况。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携带病毒的蝙蝠迁移到人类居住的地区,从而导致疫情的爆发。
02
力挽狂澜
新冠疫情敲响了一次警钟,我们意识到需要更好的管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为了迈向可持续的未来,不仅要防止进一步的土地退化,还必须抵制全球生态系统的退化。
在有关新冠的许多讨论中,人们都指出:这场疫情过后,世界“将不再相同”。为了预防未来的流行疾病,我们所有人都必须改变对自然的态度。实际上,正是我们对系统生态、保护、修复的理解为人类提供了成为生态圈合适管理者的能力。如果我们以合乎逻辑以及可持续的方式管理全球的资源,大自然可以为我们当前的许多健康和环境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因此,对于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我们必须寻求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3,以防止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减少并改善气候变化问题。
我们来晚了,但还不算太晚。我们仍然可以恢复与自然的联系,并承担起管理全球自然资源的责任。
在凯谛思,我们在项目中贯彻着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希望创造一个可持续的未来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以往的项目案例中,我们曾制定补种策略来应对库拉索岛红树林的损失。此外,我们正在开发具有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抗灾城市,并于近期参加了最具影响力的全球组织—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自然行动项目。该行动希望在2030年前达到净自然损失归零的目标,并开始全面复苏。
我们还认可自然资本联盟(Natural Capital Coalition)的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它包括了保护、恢复和促进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及防止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