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团交通事业部以数字化感知为基础、数据传递应用为主线,构建“1+4+12+N+智慧云”智慧公路框架,实现南京126省道(大周路至苏皖省界段)改扩建工程项目“安全、高效、体验”三大目标,在全省率先突破智慧公路关键技术与应用模式,实现全省乃至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全寿命周期智慧公路示范样板。
智慧公路建设体系
“
线位BIM技术应用
交通事业部交通BIM中心基于线位BIM为全线构建数字公路基础,利用BIM技术对横溪高架结构的漫游和效果图方案展示,对图纸完整度和深度进行详细核查,以及校核东善桥桥梁工程量和设计图纸,并对桥梁结构、管线与管线、管线与桥梁结构等部件进行碰撞检查。
横溪高架结构效果图
横溪高架下部结构方案
工程量统计
图纸检查
为打造S126品质工程,实现全线数字化管理,应用钢筋级BIM模型,实现BIM数字传递和施工方案模拟的需求。由于采用新技术,钢筋出图困难,设计人员难以准确避免碰撞情况,S126项目管线种类繁多,新建管线工作量大,如何更好地展示给项目管理人员以便决策,对BIM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施工单位使用的Revit软件与设计BIM使用软件不同,如何将设计阶段的模型和信息传递到施工阶段应用也给BIM组带来了新的挑战。面临项目设计阶段的这些困难,BIM组从需求出发,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摸索,勇于试错,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1
精细化模型
在设计阶段构建BIM精细化模型,做好实体BIM,为施工阶段做好措施BIM提供完备的基础,提升施工期的计量便捷性。将BIM构件落在最小的计量单元上,保证施工精准依托BIM模型计量。最后,通过打造精细化模型,满足施工工艺的方案模拟,保证施工方案进行详实的展示。
桥梁精细化模型展示
隧道精细化模型展示
2
辅助正向设计
钢混组合板梁(跨度4×30m)采用全宽预制面板,为提高施工速度,设计使用预制箱梁结构,采用在安装钢箱梁和桥面板后浇筑剪力槽口的施工工艺,在施工图设计时存在剪力钉与桥面板钢筋碰撞的可能,而设计人员难以准确完全的避免碰撞,从而选择了先BIM建模、后出图来矫正剪力钉和钢筋位置的正向设计思路。
桥面板布置图
桥面板钢筋布置图
3
管线方案展示
BIM组将现状、规划管线模型与路桥隧模型上传到数字公路平台,形成126初步综合模型,通过平台上进行进行模型交互,并转化通用的PDF格式三维模型,便于方便项目参与人员查看并统筹监督指导施工。
数字公路平台
PDF格式三维模型
4
BIM数字传递
为了方便施工阶段使用实现BIM模型传递,BIM组探索了在不同软件之间BIM模型打通的技术路线。同时为了方便施工管理,在建模之初就在BIM软件中给构件提供“出生证明”,方便施工单位后期数据采集填报及工程计量,为后期施工管理平台和智慧工地服务。
三维模型的过程传递
数据的过程传递
126省道改扩建工程项目在规划设计中进行线位BIM应用:辅助设计,进行方案比选,图纸检查、工程量统计和碰撞检查,保障设计品质;协同正向设计,在复杂节点采用先BIM建模后出图的正向设计思路,提高了工作效率;数字化成果交付方式多样化,建设数字公路,实现BIM过程传递,为建成品质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