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刚刚离开校园的我,脚踏大地,仰望星空,怀揣着抱负,一头扎进了建筑设计行业,准备一展拳脚。
作为刚入职场的新人,希望以自己所学所用,为建筑设计行业添砖加瓦。
记得第一次使用CAD软件出施工图的时候,二次开发的插件市场还不成熟,使用度也并不高。
记忆深处,依然回响着领导对我当时图纸耳提面命的出图设计痛点:
“这里我改过了,你的管道不能走这里”
“字高不对,填充太密,字体查查,好好学学公司的绘图标准!”
“你的图,上面有错别字,出图前不知道检查检查吗?”
……
各种重复的工作,以及提资收资时效性的不到位,信息准确度的不足,甲方设计出图节点的紧迫,充斥着施工图成果发图的日子。
2016年,我来到了新的设计公司。在这里接触了BIM,做起了三维设计的院标制作工作。
也是在那时,我认识了许多做设计院院标的前辈同僚,接触到了自我感觉新颖的设计院工作领域——设计院标制作。
在设计行业,院标的制作并不是全新的工作任务,大小设计院都有一堆自己的设计出图标准,设计样图等等。但是当BIM和院标交叉在了一起,就有了新的火花。
一方面,三维BIM设计在2016年左右,还是很新的工作任务,大部分施工图设计团队,选用三维设计主要用于进行设计任务的后验证工作。
然而,这样的工序其实是让传统的施工图设计流程中硬安插了新的工作流程出来,拉长了设计周期,所以行业里逐渐出现了一个新颖的词汇就是“BIM正向设计”。
我并不喜欢魔幻“BIM正向设计”这个词汇,只是相信,我们站在这样一个三维空间世界,总有平面设计照顾不到的设计角度。所以,三维BIM设计,将会是未来建筑业态中的一个设计趋势。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不去积极推进,走向三维的这条路会变得更加漫长。
因此,2016年当下,在施工图设计的环境中:基于三维设计平台,制作三维设计标准,交付可用的设计图纸,是实现BIM正向设计的重要里程,也是非常有挑战的一项任务。
不仅要考虑到三维设计平台与二维设计平台的差异,同时要保证基于三维平台制作的设计图纸可以通过审图,交付施工,还要考虑设计成果下游工序的对接,诸如算量、施工深化等。
然而,在我推动制作三维设计院标时,又遇到了新的问题。
设计院选用的三维BIM设计平台,是当时或者说现在一直占据了主流市场的一款国外软件。
软件的成熟度毋庸怀疑,它也已成功沉淀了不少标准成果,但由于国外主流基础平台的局限性,对于国内设计标准的支持度,对于国内设计师的设计习惯,对于BIM设计数据在多阶段的有效传递,都存在各种各样的“水土不服”。
如今,国产化的浪潮空前高涨,大家对国产产品的认同感不断提升,各类优秀“国货”不断崛起。
这也让工程设计行业产生了新的思考:我们国人是不是可以拥有一款属于自己的,更满足我们自己的设计规范、设计习惯乃至于多阶段的设计应用的国产设计软件?
当这种思考在心里扎根,我又如同毕业那年一样热血沸腾,或许,这才是真正推进实现BIM正向设计的道路。
所幸,已经有人走在这条路上了,广联达已经在国产设计软件的路上摸索沉淀了多年。
2020年,我来到了广联达,与心怀着这样梦想的伙伴一起,携手同行。
对我来说,这是我在设计院体系工作了6年以后的告别,但又是我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再一次出发,我正式离开了设计院,开始了全新的旅程。
这里汇聚了各种各样的代码人才,我的搭档们也同样是一群来自各个设计院的行业人员和资深前辈。
在这里,我们立足于建筑设计师的痛点,立足于建筑设计行业的真正问题,期望用崭新的国产三维设计工具,开启国产建筑设计模式的探索。
初进广联达时,广联达数维设计体系才初步建立,很多设计工具还很“稚嫩”。
每次对数维产品进行验证的过程,可谓是:“满怀期待”到“心有愤懑”到“指指点点”到“豁然一点”再到“稳步向前”,心情如同过山车,期望值冲到了最高点,又急速下落。
“怎么又崩溃(闪退、卡死)了?”
“这种模型建模表达和实际相差太多,是不是应该调一调?”
“我只是打开这个文件,看了看一些视图,没有做任何的修改,为什么软件会说我做了修改?”
……
但这个过程中,包括我在内,从来没有一个人想过要放弃。
我真正明白了打磨出一个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需要耗费多少的研发投入和时间投入。这让我的内心,也有了更多使命感。
而“广联达数维设计产品”也正在向我们所期待的方向越变越好。
实现建筑设计软件国产化,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我们在努力着,坚定着,也相信着,这一天,不远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