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P“碳”路之旅:双碳时代的数字建筑
阅读:4313 2022-09-19
WSP参加 “第十九届亚太智能建筑论坛” 
暨 “第四届青年智能建筑专家年会” 纪实

640.jpg
©上海市智能建筑建设协会

2022年9月6日-9月7日,“第十九届亚太智能建筑论坛”暨“第四届青年智能建筑专家年会”在上海顺利举办并落下帷幕。本次大会由上海市智能建筑建设协会主办,集合了各行业的精英、领域专家,就 “双碳时代的数字建筑” 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及实施路线进行了深入广泛的交流。
WSP作为国际工程设计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企业之一,一直以来都在不断探索面向未来的建筑的实施方案。为了应对今后来自气候、环境、能源、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挑战,我们成立了专业技术团队,期望通过零碳设计、智慧化策略等手段,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建设性的改变。
作为上海市智能建筑建设协会的青年专家委员,WSP上海公司的季浩先生受邀发表了《机电顾问视角下的零碳建筑》的演讲。

640.png

季浩先生基于本次会议主题,结合WSP如何运用新的数字技术进行低碳设计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引发了极大的关注和讨论。演讲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据统计,2021年建筑行业全过程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量的50.6%,是亟需治理的“重点领域”。WSP通过制定碳预算及碳审计,使得房地产投资者、开发商及业主可以更加确定其所有承担的项目如何迈向碳中和;此举目的是在每个建筑的生命周期内将其材料和能源的碳排放量降至最低,同时利用气候友好的建设方案平衡所有碳排放。

640 (1).png

 ©WSP














净零设计策略 














WSP在整个设计全过程中所采用的净零设计策略实施方案。

640 (2).png

©WSP


节能、可持续绿色、净零建筑理念在设计、建造、运行等环节中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完成碳中和目标。

640 (3).png

©WSP


640 (1).jpg

©上海市智能建筑建设协会













低碳可持续 















季浩先生结合主要低碳可持续技术的特点及WSP “Future Ready”计划,进行具体应用场景的展示与分析,并从机电顾问的视角和所触及的实际情况,分享这些技术应用所带来的实战效应。
同时,还介绍WSP的零碳评估框架,通过该项工具,项目团队可以快速评估与设计相关的生命周期碳排放该工具创建了一个碳成本比率,供项目团队对设计进行比较,择选出对气候韧性和减排有真正的、可衡量差异的设计。

640 (4).png

©WSP

640 (2).jpg

©上海市智能建筑建设协会

WSP作为一家国际顶尖的工程设计公司,对于构建可持续发展环境和人力命运共同体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我们在ESG方面的付出和成绩,被全球多家权威评审机构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和评价。WSP希望依托在我们全球范围内积累的丰富技术经验,协同更多的合作伙伴,有效帮助客户真正实践“减碳、净零”的愿景,打造人类友好、宜居的家园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推荐阅读  
近日,奥雅纳发布了一项题为《拥抱人工智能:重塑当今城市与建筑环境》的调研。结果显示,人工智能(AI)正在影响中国乃至全球城市及其基础设施设计, 中国建筑环境领域对AI工具的使用水平位于全球前列。
2025-05-14Arup奥雅纳 调研 AI 科技  阅读:1737
近日,深圳大学、中建八局华南公司和深圳地质科技创新中心三方联合申请的深圳市科技创新局2024年度科技研发项目“面向无人机应急救援应用的低空复杂环境视觉与雷达融合感知系统研发”通过立项,并成功获得深圳市财政资助。
2025-05-10中建八局科技 科技 立项  阅读:1604
4月26日上午,以“科技打头阵,创新赢未来”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盛大开幕。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携AI智能数字人亮相科交会。
近年来,中国低空经济迅猛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引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低空经济纳入“新质生产力”范畴,提出推动安全健康发展,加速规模化落地。
2025-05-04湖北省建科院 低空经济 无人机 科技  阅读:1387
索缆桥梁作为大跨度桥梁的核心承力构件,其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桥梁的整体结构安全。近年来,索缆桥梁运营安全正面临多源风险叠加挑战:从设计阶段的无加劲纵梁吊杆拱桥的结构冗余度不足、施工中防腐措施不到位等质量隐患,到长期服役中的材料老化、重载交通加速疲劳劣化;从传统检测手段难以捕捉锚固松动等隐蔽病害,到突发火灾、地震等极端事件威胁,全生命周期风险管控亟待突破。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

资讯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