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建科总裁孙英:开拓进取 、担当使命,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型企业而奋斗
阅读:5500 2023-01-12
640.png


中国建科总裁孙英接受建筑杂志社文林峰社长专访



2022年11月22日,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以下简称“中国建科”)成立70周年学术交流大会在京举行。18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6名行业学会协会领导等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诚挚祝贺中国建科成立70周年。业界目光再次聚焦于这家走过70载风雨、创造无数辉煌业绩的行业领军企业。


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中国建科应新中国建设发展需要而诞生,其发展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国有企业不断做优做强做大、我国城乡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中国建科在70年的砥砺前行中,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在与国同行、与民共进过程中做了哪些创新探索?面向新未来,又有哪些愿景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杂志社社长文林峰日前对中国建设科技集团总裁孙英进行了专访。


640.jpg

奋斗七十载,创新硕果累


01

文林峰

640 (1).png

孙总您好!集团日前迎来成立70周年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您又在集团第五届科技创新大会上如数家珍列举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特别激动人心,令人鼓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今天想请您重点介绍一下作为科技型央企,是如何充分发挥骨干力量的科技引领作用的?又是如何在自立自强、责任担当中取得丰硕成果的?首先请您介绍一下集团“十三五”以来的主要科技成就。

图片

  孙 英

总体来说,过去的这几年,是集团科技创新工作全面发力、多点突破、实现重要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集团科技体制改革系统推进、创新活力进一步激发的重要阶段。在集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体员工共同努力下,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国资委各项工作部署,认真践行“六个者”(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践行者、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承载者、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者、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者、行业标准的主要制定者、行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引领者)战略定位,汇聚各方力量,超前谋划、系统布局、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努力构建全集团科技创新工作新格局,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实现了多项重要突破,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引领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一方面,可以说说八个科技创新的典型成果:一是以崔愷院士为主要完成人的“中国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不仅取得了集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零的突破,也是建筑学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是陈同滨所长主持完成的“良渚古城遗址的价值研究与保护技术”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特等奖,为集团再增一项特等奖,也使集团成为目前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特等奖最多的单位。三是“模块化户内中水集成系统”,获香港建造业议会国际创新奖第一名,是集团第一个国际科技创新奖。四是主编发布国际标准《模数协调》,不仅实现了集团主编国际标准零的突破,也是建筑和土木工程领域第一本国际标准。五是取得3项国际发明专利,实现集团国际专利零的突破。六是获批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第一个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再添佳绩。七是张瑞龙、李颜强、李存东、赵锂4人当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景泉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建设再上新台阶。八是集团《“十三五”科技发展报告》,首次全面系统总结集团“十三五”科技发展成果,在行业中产生重大影响,彰显出集团作为央企国家队的实力、形象和水平。

640 (1).jpg

冬奥会延庆赛区

640 (2).jpg

中国建科中央研究院揭牌仪式


02

文林峰

640 (1).png

您列举的八项典型成果确实沉甸甸的,在这么多成果的背后,一定有巨大的科研投入和数量众多的科研成果吧?

图片

  孙 英

确实如此!五年来,集团科技创新投入稳定增长,由3%增长至5.8%。牵头承担各类科技项目近千项,其中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1项。在国家、行业和国际标准编制方面继续保持行业领军地位,主编发布国家、行业标准132项(其中全文强制性标准8项),较“十二五”期间增长约40%;主编国际标准11项。获各类奖项总计近千项(包括设计奖项700余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华夏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6项,是获得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最多的单位。共获得专利授权502项、软件著作权177项,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占有效专利拥有量的比重近20%。

640 (3).jpg


03

文林峰

640 (1).png

请您介绍一下科技创新在集团全局中的战略地位。

图片

  孙 英

党的十八大以来,集团以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动能,把科技创新工作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在使命定位方面,集团不断强化公益类科技型企业的担当,将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行业原创技术策源地、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作为重中之重。在集团“六个者”战略定位中,更加突出“行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引领者”和“行业标准的主要制定者”,以创新驱动支撑集团转型升级。在所属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方面,重构基于质量效益,突出公益属性、科技属性,以创新驱动为导向的考核指标体系。将经济总量排名前四位的重要子企业由商业一类调整为公益一类,将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中科技类指标权重上升至40%~50%;三年任期考核指标中科技类指标权重上升至60%。

640 (4).jpg


04

文林峰

640 (1).png

从您的介绍可以看出,对考核指标的调整极大地助推形成了集团内部以创新发展为动力的新发展格局。在众多科技成果中,有哪些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成就?

图片

  孙 英

多年来,集团在科技创新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能力方面有大幅度提升。我们一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断增强以科技创新服务国家发展的历史自觉。


重点是立足国家紧迫需求,勇担央企职责使命,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比如承担了国资委“1025项目”,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BIM基础软件马良XCUBE,使长期以来工程建设行业基础软件受制于人的“卡脖子”问题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为保障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的底层数据安全和自主可控奠定了基础,被评为中央企业数字化转型十大成果、国有企业数字技术成果、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数字经济创新引领成果”,列入中央企业科技成果推广目录。


另外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助力科技冬奥(2022)行动计划,服务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集团牵头的“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形成35项发明专利,多项成果突破国外技术垄断,有力支撑了冬奥会延庆赛区建设,设计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和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被国际体育单项组织认证为世界领先的高山滑雪场馆、世界最好的滑行中心,被世界顶级运动员评价为最优秀的比赛赛道,实现了我国在该领域“短板”变“硬核”。习近平总书记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建设了世界上最好的雪上项目场馆。”

640 (2).png

冬奥会雪车雪橇赛道“地形气候保护系统”示意图


05

文林峰

640 (1).png

您刚才介绍的八大成果中,有一项是历史文化遗产传承,请您详细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工作。

图片

 孙 英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是全世界一颗耀眼的明珠,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基。作为有担当的央企,我们在科技创新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为提高国家软实力、建设文化自信提供支撑,我们创新性地提出了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史前文明判断标准,得到国际认可,为“良渚古城”成功申遗提供了学理支撑,从而将中华文明的起始认定时间提早近2 000年,实证了中华文明5 000年历史。


该项目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于201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项目经由多学科集成创新,探讨并提出了中国式文明起源辨析模式中的“城市文明”观点,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提供了学理支撑;经由以空间管控为主的一系列规划技术,实现了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提供了中长期保护管理保障。该项目的成功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出突出贡献,本项研究成果获“2019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等荣誉。


另外,福建泉州申遗项目也非常出彩。我们调整了申报项目名称,重新提炼遗产价值,重塑遗产构成体系,创新遗产保护规划,实现重大技术突破,为泉州成功申遗发挥了关键作用。该项目从海洋视角深度解读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以遗产价值特征指引构建遗产长效管理措施系统,于2021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项目申遗成功为支撑国家经济和文化发展战略作出贡献。

640 (5).jpg

雄安新区高铁站

640 (6).jpg

泉州申遗文本


深耕绿色低碳发展,开创可持续路径


06

文林峰

640 (1).png

众所周知,中国建科在绿色低碳发展中一直发挥着行业引领作用,请您谈谈这方面的创新成果。

图片

  孙 英

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服务住房城乡建设领域降碳减排。我们牵头“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位院士担纲的“绿色建筑”协同创新项目群,系列研发成果应用于北京世园会中国馆,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汇聚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体现了中国与世界追求绿色生活、共享发展成果的理念”。


我们在行业中率先提出“本土化、人性化、低碳化、长寿化、智慧化”五化新时代高质量绿色建筑理念,推动我国绿色建筑由措施导向转变为结果导向,真正实现绿色低碳。我们受邀出版“新时代高质量绿色城乡建设技术丛书”——《绿色建筑设计导则》《绿色规划技术指引》《绿色市政基础设施技术指南》《绿色生态环境技术指引》,纳入“‘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其中,由崔愷院士领衔、集团50多位专家参与、历时3年编著的《绿色建筑设计导则》,引领了建筑师主导、多专业协同的绿色建筑正向设计之路,已成为行业级指导文件。牵头国资委重大课题——“中央企业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之建筑、建材领域,成果得到国资委的高度肯定以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高度关注,充分彰显了集团在“双碳”领域科技型领军企业的地位。

640 (7).jpg

成都天府农博园


07

文林峰

640 (1).png

在绿色发展思路引领下,集团的业务涉及领域多,创新技术覆盖面广,据了解在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适老化研究、城镇水环境、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等方面均有所建树,请您介绍一下集团在这些领域内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图片

  孙 英

集团一直重视科技创新,科研能力显著提高。五年来,集团部署了一批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形成了众多技术成果。如:中国院的“新型板式钢结构模块化建筑体系”,华北院的“城市水系统控制仿真模型”“绿色市政核心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标准院的“装配化装修技术”,城建院的“分类后有机垃圾成套工艺系统设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运营监管信息化系统”“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关键技术”,建科运营的“智慧运营平台”,中设数字的“马良XCUBE”,等等。


我们创新研制了首台栅板固定刮渣系统往复运行的平板式回流污泥拦污格栅,首创初沉发酵池成套系统,国际率先实现悬浮填料强化脱氮工艺系统大规模应用,推进了我国污水处理设备向创新型制造强国转变。

640 (8).jpg

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办公楼


08

文林峰

640 (1).png

我记得到集团参观时,您给我们介绍了很多平台、基地和获得各种荣誉的技术中心,让人印象深刻。请问主要有哪些平台支撑科技创新工作?

图片

  孙 英

我们各种创新平台和技术中心在科技创新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获批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通过技术创新、标准制定、平台孵化等方式助推我国建筑工程发展。另外,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燃气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平台等,都充分发挥了科技支撑和骨干作用。还有各种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平台也体现了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如获批天津城镇燃气应用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还新增2家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和1家北京市设计创新中心。


2018年,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支持下,我们和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共同牵头发起成立“装配化装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推进全行业发展装配化装修、研发配套技术体系、对接上下游产业链资源、建设示范项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640 (9).jpg

海口市民游客中心


09

文林峰

640 (1).png

以标准院为主导,集团在标准制定方面是当之无愧的龙头企业。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突出成绩。

图片

  孙 英

标准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我们一直在持续提升标准化支撑能力。我们启动了集团标准化战略研究,开展了“集团技术(设计)标准体系研究”,不断强化集团标准化核心能力建设。作为我国业界标杆,集团主编国际标准实现零的突破,已发布2项,在编9项;主编发布国家标准64项、行业标准68项,其中包括《民用建筑通用规范》《城镇供热工程项目规范》《园林工程项目规范》《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通用规范》等全文强制标准8项,以及《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装配式钢结构技术标准》《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等重要标准规范;在编国家行业标准60余项。目前集团下设3个全国标委会、8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委会、22个团体标委会的秘书处承担单位,可以说全面领军行业。

640 (10).jpg


自主创新全覆盖,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10

文林峰

640 (1).png

我们都看到,集团70年的创新发展业绩光彩夺目,而在持续加大科研投入的同时,也十分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赢,赢得了各界的赞誉和尊重。请您介绍一下,自主创新科研成果如何转化为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的提升和效益的增长?

图片

  孙 英

科技创新确实在支撑集团业务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一直坚持通过自主创新带动集团业务发展。


在绿色建筑领域,以“五化”核心理念为引领,开展众多绿色低碳工程实践,形成北京城市副中心市政府办公楼、冬奥场馆、雄安高铁站、海口市民游客中心、成都天府农博园、江苏省园博园为代表的一批重大示范工程。


在百年住宅领域,提出建筑长寿化、建设产业化、品质优良化、绿色低碳化“四化”核心价值,从设计方法、技术体系、部品支撑、施工方法等多维度、全过程、全专业系统攻关,取得了一系列技术成果,支撑了山东鲁能领秀城公园世家、北京实创青棠湾等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百年住宅”示范项目建设。


在模块式建筑领域,中国建科研发关键构件及连接节点,形成模块化建筑节能、防火、隔声等集成技术体系,建立设计、生产、建造一体化流程的模块化建设方式,实现施工现场快速装配。一系列技术成果服务于雄安新区第一个新建建筑工程——雄安市民服务中心的建设,以及北京西城区中小学学位应急工程的建设。


在建筑隔减震领域,自主研发了建筑隔震柔性管道和摩擦摆隔震支座等新技术新产品,推动了建筑隔震行业发展。技术成果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海口美兰国际机场等国家重大项目及北京、河北、新疆等地的隔震建筑中广泛应用。特别是依托隔震柔性管道的核心技术优势,成为国内唯一能够集成提供超大变形能力隔震管道产品的供应商。


在城市更新领域,创新提出管线综合设计方法和综合管廊小型化设计理念,在全国率先构建起真正覆盖城市干线管廊、支线管廊和“最后一公里”小型管廊的完整技术体系。先后完成了北京杨梅竹斜街环境更新、北京平安大街(西城段)环境整治提升等项目。


在水环境综合治理领域,自主研发的“城市水系统控制仿真模型”创造了三个国内第一,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助力长江大保护先行试点城市岳阳市首次实现“厂—网—湖”联动及武汉智慧湖泊系统工程建设。


在管网检测领域,运用影像检测、智慧监测、数据挖掘等综合诊断技术,排查城市管网病害缺陷与效能问题,率先在行业内搭建管网检测与诊断技术体系并推进工程应用实践,已累计申请相关专利、软件著作权30余项,有力支撑了集团新业务拓展。


在固废资源化领域,自主研发的厨余垃圾处理黑科技——高效热水解技术,让绝大多数动植物油脂融化上浮、易于分离,让大分子的有机质变成小分子易吸收的有机质,提高后续资源化效率。在福州、龙岩等多地应用,支撑完成餐厨垃圾设计120余项,市场占有率达40%,位居全国第一。


在市政与环境基础设施领域,发挥技术优势,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牵头“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为长江大保护中九江、岳阳、长沙等城市的水环境综合治理解决了关键技术难题,为全国城市中2 000多个黑臭水体治理提供了共性技术支撑。

640 (11).jpg


11

文林峰

640 (1).png

在这么多创新实践中,您投入精力最多、最有成就感的是什么?您能给我们举一个标志性案例吗?

图片

  孙 英

当在一个领域内深耕,就会总结出一些独有经验和独家心得。最让我深有感触的案例,当属由集团编制的《绿色建筑设计导则》。在这部书中,我们在业内率先提出了新时代高质量绿色建筑“人性化、本土化、低碳化、长寿化、智慧化”五大核心理念,注重“以人为本”,强调提升建筑品质,使人有更多获得感;强调以建筑师为主导、各专业全面协同,强调设计为核心、建筑师负责制,建立建筑的先天绿色基因;注重从“措施导向”转变为“效果导向”,强调绿色建筑节约资源能源、减少环境负荷的实际价值;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重绿色建筑经济性,量化各绿色策略对建筑全寿命期的环境和经济影响。本书的出版对推动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640 (3).png

绿色建筑设计导则


12

文林峰

640 (1).png

如此众多科技成果的取得,一定有很多行之有效的创新经验。集团是如何指导旗下各公司加快创新步伐并将其一个个打造成为行业龙头企业的?

图片

  孙 英

近年来,我们一直以国企改革推动创新发展落实落地。如由集团专业团队——投资公司,一对一重点辅导“双百”“科改”示范企业,奔着上市目标进行培育,明确业务方向,策划发展路径,推进综合改革,构建核心技术优势和竞争力。在管理机制上,鼓励科研骨干人员持股,极大调动了员工积极性,激发企业活力效果逐步显现。


比如对于中城环境,通过集团内部专业化整合,集聚优势资源,形成了我国环卫固废领域规模最大、价值最高、创新力和引领力最强的专业队伍,构建起强大的技术攻关能力、产品研发能力和项目实施能力,产生“1+1>2”的效果,为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奠定了坚实基础,正努力打造成为具有环卫固废领域头部设计院基因的科技型创新企业。


对于国住人居,聚焦模块化建筑,明确了产业化发展思路,通过混改引入具有制造研发优势的技术合作团队,进一步增强了公司的产业研发能力,扩大了产业链创新优势,目前已有多家地方政府和产业园区表现出积极合作意向。


对于国标公司,瞄准装配式内装业务核心能力建设,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一方面聚焦装配式内装设计、核心部品与施工工艺开展科技攻关,逐步建立核心产品体系;另一方面以智能设计、智能建造和智能制造为目标,打造数字化核心能力。

640 (12).jpg


13

文林峰

640 (1).png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支撑,咱们集团是人才密集型企业,在业内赢得一片赞誉。请问集团在领军人才建设和创新奖励投入等方面有哪些经验?

图片

  孙 英

我们确实是科技人才聚集型企业,可以说集团内人才济济,五年来,新增4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位国家百千万人才;3人获“标准科技创新奖”标准大师奖,6人获领军人才奖,6人获青年人才奖;评选出集团科技创新领军人物100余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0余人;依托集团科技创新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培养了100余位青年科技骨干。


企业的竞争,最终离不开人才的竞争。在凝聚高水平优秀人才团队过程中,我们确实也非常重视奖励激励科技创新人才,如制定了全面的集团《科技创新奖励激励办法》。2019年—2021年,集团分别发放科技创新专项奖励987.95万元、900.72万元和1 539.68万元,奖励科技人员共计1 929人次,科技人员单人最高获奖额度为56.7万元。一系列举措极大调动了人才队伍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640 (4).png


14

文林峰

640 (1).png

科技成果的取得,需要完善的体制机制支撑,这也是企业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内生机制和动力。请孙总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图片

  孙 英

集团完善体制机制的创新工作确实可圈可点。我们一直注重创新并完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如公益类企业均组建了专职研发机构或团队,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专职研发人员队伍。制定《所属企业自立科研课题管理办法》,统一管理流程,规范所属企业自立科研课题管理,为加大科技投入保驾护航。修订集团《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并根据实际需要动态调整制度内容。


科技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还探索构建了科技创新容错机制。集团在制定的《容错纠错管理办法(试行)》中,将科技创新相关内容列入尽责合规免责减责事项清单,为科技创新松绑,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同时打造广泛高效的合作研发机制。与国内外研发机构紧密合作,开展协同创新。标准院与日本UR都市机构在既有住宅改造领域展开合作研究,通过示范项目,共同探索适用于中国既有住宅改造的可推广应用的绿色技术。作为ISO/TC59、TC10/SC8国内对口技术单位,同美国、瑞典、法国、丹麦、英国等国的专家在建筑模数、建筑可持续、建筑韧性、建筑制图等领域开展技术交流合作,编制国际标准。联合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共同申报国家科技项目、国家科技奖项,形成创新合力。

640 (5).png


展望未来新征程,砥砺奋进再出发


15

文林峰

640 (1).png

回顾70年的发展成就,令人瞩目,特别值得全体建科人骄傲和自豪。展望未来,集团在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方面有哪些新的宏伟目标和相关举措呢?

图片

  孙 英

成绩属于过去,也将转化为我们开创新未来的动力;时代属于奋斗者,全体建科人面向新时代、新征程,立志不懈登攀、再创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旗帜鲜明地为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树立了风向标。作为中央企业,我们首先要积极响应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要求,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政府智库。在新时代,我们要积极做好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支撑,积极承担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提前部署以国家战略发展方向为重点的前瞻性、引领性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做好开展“十五五”国家项目研究的技术储备,加大力度培养未来能够承担“十五五”期间国家重大项目与课题的负责人及青年骨干。我们全力做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营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良好生态;努力做好行业共性技术研发,积极承担技术研发、政策研究等工作,巩固和扩大集团在行业共性技术服务支撑方面的优势。


其次,在推动集团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围绕绿色化、工业化、数字化三个方向,我们要在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原创技术策源地的申请建设上着重发力,力争突破一批国家级平台的建设工作。同时围绕集团现有的各类创新平台,要加大力度优化平台的运转,通过制度保障、考核牵引等方式进一步发挥平台对集团、对行业、对国家的科技支撑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集团中央研究院的成立是集团探索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成功体现。借此契机,进一步强化集团中央研究院技术创新管理、产业规划决策、技术资源整合、专业技术研究、科研人才聚合五大功能,加强配套的保障支撑,促使其开展更多科技攻关任务和重大项目研发。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迫切需要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以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我们正在着力逐渐完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优化创新环境;逐步加大科研经费的总体投入,加大对科研硬件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同时加强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引进培育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着力构建集团科技创新人才雁阵格局,构建集团首席科学家、首席专家、副总建筑师、副总工程师及副总规划师的总工体系;不断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创新考核机制,为科研人员打造宽松的创新生态氛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这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一脉相承。中国建科时刻牢记总书记多次强调“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目前在积极探索和尝试包括业务化、工程化、产业化、资本化四种方式在内的多种转化方式和路径,把产业化转化作为重中之重,建立与成果转化要求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中央企业对国家、对行业肩负不可推卸的职责,建科人从不敢松懈。作为行业标准的主要制定者,我们明确落实技术标准战略,多渠道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和标准化文件翻译工作;积极承担国家、行业、地方、团体技术标准的编制,围绕绿色化、工业化、数字化方向做好标准框架体系建设,高质量编制企业标准。为做好支撑,也将加强标准化人才的培养,通过正向激励、引育培训等配套保障措施打造一支标准化人才团队。


以推动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为战略目标,我们正在加快推动空间规划、建筑工程、市政工程、生态环境四大业务板块绿色系列技术导则的编制,以导则带动集团全部业务绿色低碳发展;围绕四大业务板块,着力攻关开发绿色低碳新技术新产品;积极参与行业、地方、团体绿色低碳标准编制,逐步建立完善企业自身绿色低碳标准。

640 (13).jpg

世园会中国馆

科技创未来,创新开新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中国建科70年的光辉历程是几代建科人听党话、跟党走,践行初心、自强不息的奋斗史,是为国家、为人民贡献力量、致高致远的发展史。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全新的发展蓝图已经绘就,建设科技也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新征程。进入新时代,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中国建科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以思想力和创造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推荐阅读  
3月8日,ARCHINA建筑中国受邀参加由申寿润投资(SSR)及华润置地(CR Land)共同举办的“新世博,新征途”——世博天地Expo Place项目设计分享及参观活动。
2024-03-14AIA美国建筑师协会 AIA 专访 ARCHINA  阅读:2950
ARCHINA建筑中国在论坛现场专访B+H高级设计合伙人、亚洲区执行副总裁David Stavros先生,B+H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亚洲区执行副总裁徐丽云女士,以及B+H合伙人、医疗设计总监林建可女士。
2023-12-28ARCHINA 专访 B+H  阅读:2895
DLR Group成立于1966年,是一家拥有超过55年历史的全球领先的美国建筑设计公司,提供建筑、工程、规划和室内设计等一体化的设计咨询。公司在全球拥有14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在超过30个城市设有办公室,为各地客户提供高效便捷的本地化服务。
2023-06-16DLR Group 亚洲区 Kevin Gent 专访 品牌  阅读:4175
凯谛思人物专访栏目将每期邀请一位凯谛思人,与大家分享他/她的职场故事与行业见解。期待您与他们的故事共鸣,一同感受凯谛思人的激情与热忱。
2023-05-31凯谛思Arcadis 李辉 专访  阅读:2881
B+H荣获本届建筑中国品牌影响力外资企业 TOP 30,ARCHINA特邀专访了B+H首席执行官Patrick Fejér先生及中国区董事总经理、亚洲区执行副总裁、合伙人Susanna SWEE(徐丽云)女士。本期专访由ARCHINA首席记者吴淏钰采访整理,带大家深入了解B+H的设计理念与未来发展蓝图。
2023-05-24ARCHINA 专访  阅读:5268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

资讯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