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RAM Assembles 外滩建筑节”盛大开启!
阅读:3203 2023-09-21

2023普利兹克奖得主戴卫·奇普菲尔德出任首届艺术总监

2023年9月22日-10月6日

上海,洛克·外滩源

 

【中国上海,2023年9月22日】 由上海外滩美术馆(RAM)与洛克·外滩源(ROCKBUND)联合发起,上海外滩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指导的全新项目“RAM Assembles外滩建筑节”(RAMA外滩建筑节),于2023年9月22日正式亮相。首届特邀普利兹克奖得主、建筑师戴卫·奇普菲尔德(David Chipperfield)出任艺术总监,以“公共空间”为主题,举办百余场艺术活动和思想对谈,以此引燃建筑与设计领域的跨学科思维,丰富人们对公共空间的感知与经验,庆祝城市的多元活力。由戴卫·奇普菲尔德主持设计的上海外滩美术馆全新入口与博物院广场也于当日全面开启,迎来奇普菲尔德同洛克·外滩源长达17年合作的又一力作。

 

洛克·外滩源百年建筑街区坐落于黄浦江与苏州河的交汇处,汇聚了众多建造于1896年至1932年的传奇建筑,它们兼容并蓄欧洲建筑风格与亚洲元素,彰显了19世纪至20世纪之交上海典型的装饰艺术风格。近年来,这些建筑经历了多轮翻新与改建。千禧年初,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受邀修缮、更新和改造洛克·外滩源的11栋历史保护建筑以及众安·美丰大楼,并对美术馆全新入口与博物院广场进行改建,为上海外滩美术馆所在的亚洲文会大楼添建新翼。

"RAM Assembles 外滩建筑节” 每两年举办一届,旨在汇集多种历史上的与新的建筑思考,跨学科性地思考建筑与设计,涉及当代建筑、城市规划、艺术和设计等多个领域。每届RAMA外滩建筑节,上海外滩美术馆都将邀请一位建筑师作为艺术总监,对洛克·外滩源街区进行一次新的介入,并特别关注博物院广场这一空间。RAMA外滩建筑节将外滩作为一个实验激活与介入的动态场域,延伸美术馆当前的展览和研究项目,鼓励进一步探索当代社会中浮现的新议题。戴卫·奇普菲尔德身为洛克·外滩源主持修缮建筑师,成为首届RAMA外滩建筑节艺术总监的不二人选。上海外滩美术馆将协同策展人、学者、作者、戏剧家、音乐家、艺术家以及洛克·外滩源合作网络,邀请具有全球视野的专家和专业团队携手共创RAMA外滩建筑节这一独特的公共文化活动。首届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为国际策展人侯瀚如、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翔宁以及麻省理工大学艺术与建筑理论教授卡罗琳·A·琼斯(Caroline A. Jones)。

 洛克·外滩源博物院广场北望 摄影:田方方.jpg

以“公共空间”为题

戴卫·奇普菲尔德的策划主题“公共空间”让艺术飞越博物馆之墙,融入洛克·外滩源的日常生活。它打破传统机构的静态边界,激发城市生活和间隙空间的自发性和多样性。奇普菲尔德的空间介入装置扩展了全新博物院广场的实体,实现了灵活的、极富导向性的、但不限于特定功能的全新公共空间,它们调和了戏剧性与日常性之间的关系。

戴卫·奇普菲尔德表示:“那可能是里弄和后巷,是点缀着流动小贩的街角,是某个熟悉的门廊,抑或是朋友之间适意畅谈的长凳。他们为公共与私人领域之间的互通提供了凭依。上海的传统社区保有对这些空间的珍贵记忆。因而这些临界空间就显得更加重要。这是因为,它们提供了人与人之间交融聚汇、共享时空的场所。”

 

空间介入装置

戴卫·奇普菲尔德及其团队为首届“RAM Assembles外滩建筑节”特别创作了全新的空间介入装置,旨在激活环境中的间隙空间以回应“公共空间”这一主题。与常规的建筑艺术装置迥异,戴卫·奇普菲尔德从一开始就提出避免再造一个奇观化的物件;相反,他选择关注城市空间对公共生活的承载力的方式,将这些装置分散在博物院广场及周边里弄,使之成为街区内历史建筑的低调延伸。其创造的空间被用作各种自发城市行为,例如休闲、集聚、表演。这些装置与RAMA外滩建筑节日程相结合,催化一系列同步、多地点的活动,从而引导洛克·外滩源场地之间的相互关联与穿行体验。 

戴卫·奇普菲尔德说道:“场所的公共性取决于其所能承载的活动,而不仅是其建成形态。它依赖于物理环境,但同样取决于社会基础设施,譬如人与人之间的默契链接,以及分享和参与的意愿。我们希望RAMA外滩建筑节能成为启动这一进程的催化剂。”他进一步表示,“首届RAMA外滩建筑节将提升公众认知,令我们意识到自己是如何感知、使用、设计和响应公共空间。这亦会是颂赞城市活力和复杂性的佳时。正是这活力和复杂性推动了城市的创造力,并改善着我们在这日新月异的世界中的体感与经验。”

 

开幕论坛

2023年9月21日,RAMA外滩建筑节开幕论坛邀请普利兹克奖得主戴卫·奇普菲尔德、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翔宁、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合伙人陈立缤、上海外滩美术馆馆长刘迎九以及建筑策展人唐克扬作为论坛嘉宾齐聚于博物院广场,从洛克·外滩源项目的源起,到城市现场的空间装置,结合此空间本身的历史、设计和使用,进行回顾与展望,与“公共空间”本身产生对话 。开幕当日另有艺术家吴艳丹(Nunu KONG)、朱哲琴、马海平和音乐工作室墨音MOIN在广场及建筑不同的空间分别带来舞蹈和音乐演出。

 

百余场艺术活动激活多场景公共空间

2023年9月22日起,为期两周的“RAM Assembles外滩建筑节”正式开始,共计超过一百场活动围绕戴卫·奇普菲尔德及其团队所设计的“空间介入装置”展开,以“激活、对谈、街区”三个系列对“公共空间”这一主题进行拆解和实践:

“激活”系列 邀请艺术家及策划人赵川、殷漪,音乐家熊柯嘉和音乐工作室墨音MOIN,共同策划了百余场活动,借助艺术家在音乐、剧场、身体、空间中的创新实践,让公众重新触摸共享的时刻,期待平凡中萌动的惊喜和启迪。

“对谈”系列 由建筑策展人唐克扬和建筑设计师陈立缤共同策划,围绕空间的事物、影像、花园、科技等10个话题带来10场“城市嘉话”。该系列邀请讲者和/或对话人身处博物院广场和周边通道的不同位置,借助一些简单的演讲道具进行演讲或对谈,分享从自己领域出发的心得,与人群进行交流,与空间本身产生对话。

“街区”系列 由城市历史研究者徐明策划,包含了一系列以公共空间为载体的空间运营实践,包括“数字游民市集”、“愚人书市”和向公众征集作品的洛克・外滩源街区主题展。其主旨在于结合最新的数字技术重塑曾常见于上海公共空间中的烟火气。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RAM Assembles外滩建筑节”以多种形式拆解“公共空间”这一主题,反思当下人们过度依赖视觉刺激和社交媒体的现象。同时,除了预先安排的精彩活动,亦有大量即兴的表演与公众参与环节,以此激发“那些松散、临时性、间隙性的公共空间”。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推荐阅读  
世界知名建筑大师贝聿铭(1917–2019)的首个全面回顾大展“贝聿铭:人生如建筑”(Life Is Architecture)上海站即将在本周开幕,展期由2025年4月26日至7月27日。
2025-04-30贝氏建筑事务所 展览  阅读:1359
在为期三周的 “EARTH to SPACE: Arts Breaking the Sky”艺术节期间,美国华盛顿特区肯尼迪中心将迎来一场盛会,汇聚音乐家与宇航员、诗人与研究者、视觉艺术家与工程师、演员与环保人士、建筑师与天文学家、舞者与科学家、电影制作人与太空设计师等各界人士。Foster + Partners 为该艺术节打造的特别展览《From Earth to Space and Back》,邀请观众畅想一个人类已在火星留下足迹的未来,探索未知世界的梦想触手可及,太空科技的进步也正在深刻改变地球上的生活方式。
2025-04-14Foster + Partners 展览  阅读:1391
INTERNI杂志网站也公布了陈耀光作品《礼物》的首支视频,陈耀光在视频中首度对此次参展作品《礼物》做了介绍以及自己对本次展览主题“Cre-Action创动”的理解,视频中还首次公开了《礼物》的概念图和搭建过程。
2025年3月29日上午11点,聚焦冯纪忠先生三个重要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东湖休养所(1950年,35岁)、花港茶室(1960年,45岁)、方塔园与何陋轩(1980年,65岁)的展览“冯纪忠:形意之变”于红印艺术中心盛大开幕。展览由基准方中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红印艺术中心承办,并由左宜右有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建筑学者徐文力担任策展人,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荣休教授,建筑理论家和建筑评论家王骏阳担任学术主持。展览通过建筑模型、建筑图纸、文献档案、装置与影像等多种媒介,从五个层面——形、情、理、神、意——探讨冯纪忠的园林与建筑设计理念。
2025-04-07基准方中 展览 研讨会  阅读:1713
12月9日,由我院主办、浙江大学海南研究院、海南省土木建筑学会和海南省勘察设计协会联合支持的“向南向海向未来”——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70周年成果巡回展(海南站)在海口顺利开幕,展览于12月8日至12月10日在海口市华彩海口湾中心广场展出,12月11日至2024年2月17日在金地集团湾西地产公司提供的海口市金地云海湾云海美术馆展出。
2023-12-15UAD浙大设计 70周年 展览  阅读:7968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

资讯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