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第三届全省旅发大会的重点文旅项目,由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携手衡阳市人民政府打造的衡阳苏州湾老街暨青春东洲岛于去年国庆节期间正式投入运营。该项目总投资1.2亿元,以艺术装置焕新时代形象,以东洲古码头、船山文化、衡阳在地文化等为价值内核,以旅游逻辑构建产品布局,打造出了衡阳市区最亮眼的文旅商结合典范。在项目中,核心雕塑及公共艺术部分的设计由湖南省建筑设计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HD)艺术与创意设计中心雕塑与数字艺术研究所完成。
船山书院:让历史场景“活”在当代
东洲岛位于衡阳市东南面的湘江中央,是湘江流域三大洲岛之一。岛上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景观,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岛上的船山书院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研究王船山的船山学说而建立的船山书院,许多近代学界、政界的知名人物曾在此就读,深受王船山思想中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此次雕塑设计主旨是通过具象化的历史场景,致敬船山书院中的教育先驱与革命先辈。
蒋啸青为首的人物群雕
雕塑以群像为主,空间序列从书院前庭开始,王船山、彭玉麟、蒋啸青等历史人物的雕像栩栩如生。设计过程中,每个雕像都经过详细的历史文献和照片考证,确保人物的外貌、衣着和神态都符合历史真实。最终采用失蜡法铸造工艺,生动再现了昔日先辈们讲学、建设书院、奔走救国的场景。
彭玉麟和王闿运
其中,王船山的雕塑设计最具挑战性,“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王船山以其惊世学问与孤高气节名传后世,如何以雕塑来体现这位大儒的气度?HD雕塑与数字艺术研究所的设计团队以王船山经典的撑伞画像为蓝本,通过飘逸的袖袍和瘦削有力的身形,展现了他的孤高气节与学问气度。近三米高的王船山圆雕位于中轴线上,气势恢弘,令人心生敬仰。
王船山主雕塑
苏州湾老街:以浮船光影“焕新”传统码头
衡阳地处湘江、蒸水、耒水三水交汇处,水路交通发达,形成了独特的码头文化。苏州湾老街的公共艺术设计重点在于将“船文化”和“码头文化”转化为可体验的文旅产品,打造衡阳文旅的新名片。
老街入口处设计了一座汝窑瓷砖牌楼,作为标识空间边界的文化地标,强化景区入口的印象。汝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其瓷器以“雨过天晴云破处”的釉色闻名。在牌楼形制的装置上全贴汝窑瓷片,是一个大胆创新的尝试。在极为紧张的施工周期内,汝窑瓷砖烧制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带来了很多困难。团队尝试了多种方法,最终创新性地使用水洗工艺保证了整批瓷片釉色的一致性,并且缩短了瓷片裂纹周期,最终圆满完成了制作。汝窑瓷砖的选用,通过材质本身的历史符号性强化了老街的文化调性,也更契合仿古建筑追求的古典雅致,进一步呼应了衡阳“千年衡州城”的历史底蕴。
牌楼夜景
汝窑瓷片样片
步入老街,空中悬挂着一串串浮船装置。船不仅是湘江水域的交通载体,更是码头文化的重要象征。浮船采用不锈钢造型,底部冲孔内嵌灯带,结合可编程灯控系统,夜晚时能营造出斑驳的光影效果。浮船与周围的仿古建筑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文化+科技”的复合体验,进一步激活了历史街道的当代价值。
浮船夜景
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到东洲岛苏州湾老街考察调研时,高度肯定了老街的精彩蝶变。项目不仅献礼了第三届旅发大会,更是得到了游客的喜爱,纷纷前来打卡,苏州湾老街未开先火、率先出圈。
竣工不是终点:探索艺术赋能文旅的可持续之道
衡阳青春东洲岛景区从开业至今,已接待超过了200万人次的游客,项目已然成为了区域文旅的新标杆。HD雕塑与数字艺术研究所在项目完结后并未停滞,团队多次回到实地回溯调研和思考——艺术和设计赋能文旅的关键是什么?
其意义可能不仅在于对文化符号的商业诠释,更在于对历史记忆的现代传承。衡阳苏州湾老街暨青春东洲岛项目通过雕塑、公共艺术、场景营造和科技赋能,成功将衡阳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转化为可持续的旅游吸引力,推动了文旅产业从“观光”向“沉浸式体验”升级。这一项目不仅是对衡阳历史文化的具象化表达,更是通过资源整合与创新设计,助力衡阳从“流量网红”向“长红目的地”转型。
方案指导:幸鑫
主创团队:刘骁骅、刘欣妍、胡泽宇、朱婷
监制团队:石希、黄龙、许理国
备注:文中效果图不代表实际建成效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