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景视频
视频部分素材来源:南京旅游有限公司
钟山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中心作为江苏省重点文旅项目,自项目筹建以来,建设方、设计方与城市主管部门共同努力,反复打磨,经过近5年的设计建造过程,为玄武湖东岸打造了一座人文、开放的城市客厅。
▲西向鸟瞰图
项目背景
项目基地位于南京玄武湖东岸,紫金山西南侧,南临太阳宫,东为龙蟠路。项目总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
本项目是景区大型服务设施与城市环境融合的一次设计实践,如何服务景区、回应城市环境是设计需要应对的关键问题;设计以连接山水环境,融合城市空间为出发点,对场地规划、建筑布局、场所营造及单体风貌进行梳理。探索了整体性与公共性的营造方式。
▲项目区位
01 融入景区 城设先行
钟山风景名胜区是经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南京城市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的集中体现,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钟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7-2035)》明确以“雄山、秀水、古城、伟陵”的融合为资源特色,“山水城陵”相得益彰,进一步强调玄武湖在钟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定位。
东南大学韩冬青教授领衔的城市设计团队在2013 年完成《南京玄武湖地区总体城市设计》后,2017 年又开展《玄武湖东岸及旅游市集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其规划目标为“让玄武湖成为南京旅游新门户,让东岸景区成为钟山玄武景区总枢纽,让国展中心与太阳宫成为南京游憩时尚新地标”。并从增加城市与湖的视线通透性、完善道路体系与交通组织、提升景区配套服务功能三个方面确定规划目标。
▲玄武湖东岸城市设计总体布局框架
▲玄武湖东岸规划方案暨旅游市集修建性详细规划总平面图
旅游服务中心项目所在的玄武湖东岸太阳宫区域是钟山风景名胜区唯一一处“旅游服务基地”,既承载景区交通集散、旅游服务的重要功能,又兼具南京城市游憩时尚新地标的服务属性。随着将来太阳宫与白马公园地下通道以及规划新建的太平门路北侧地下通道的实施,紫金山、玄武湖两大片区交通联系将进一步加强。
▲西向鸟瞰图
02 山水之间 城市客厅
项目定位为钟山风景名胜区综合服务基地,确定“山水之间、城市客厅的设计概念”,打造展示南京山、水、城、林特色的城市客厅。
▲布局生成
▲游客中心鸟瞰
▲北侧滨水组团
设计构建了多视点多层次的景观系统,既创造观湖望山的场所,连接紫金山与玄武湖,又塑造山水城之间的视线通廊,衔接城市和自然。项目规划兼顾原有场地要素,整合原有用地、交通体系;建筑单体风貌力求融入山水环境并体现城市文化内涵,起伏翻折的曲面屋顶体现玄武湖水波、紫金山山廓的意向;材料及建造的特色表达,传递了温暖亲切的感觉,同时彰显出与历史自然相融的人文气息。
▲配套服务用房屋顶
03 开放布局 观湖望山
项目场地的各项要素集中体现出玄武湖东岸片区面湖背山的地理优势。东南角处城市道路形成“X”形交叉口,道路东侧为紫金山西麓山脚林地,南侧为太阳宫地块,西侧紧邻情侣园景区,北侧至紫金山沟,场地东北角有一组高大的法桐林。
▲西望玄武湖
▲东望紫金山
为了实现规划目标,创造连接紫金山与玄武湖的开敞空间,需要解决两个总体布局问题。一是山水之间视线通廊的形态,以及如何通过地上地下的功能衔接,使之成为重要的公共空间;二是如何在城市和自然之间的过渡地带合理布置4000 平方米的地上建筑体量,创造具有南京城市气质的场所感。
04 城市客厅 立体复合
与传统的旅游服务设施相比,本项目建设体量巨大,且主要功能均需布置在地下空间,如何提供便捷的旅游集散服务并保证对人群有持续吸引力成为功能布局及流线设计的最大挑战。
设计巧妙利用地下空间,实现地上地下功能的有机复合,打造立体化的公共空间。地面建筑功能为游客中心及配套服务功能;地下一层为旅游服务、配套商业服务功能及满足38 个大巴车位的停车场。地下二层社会车辆停车场提供800 个停车位。
▲功能布局 / 交通流线
为了创造景区内友好步行环境,项目实行人车分流,从车库可以方便的通过电梯厅或者下沉广场到达其他区域。项目东入口充分利用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的人流导入,形成地面与地下双层步行动线,呈网格状立体组合的垂直交通空间消除了地上地下的界限。
▲下沉广场
▲下沉广场
05 场所营造 风尚地标
建筑单体风貌力求融入山水环境并体现城市文化内涵。游客中心是一组尺度稍大的木结构建筑,位于中部的游客中心又与地下的游客集散大厅联通,南侧入口设有多跨的架空廊下灰空间,形成与周边的开放关系。连续的单曲屋面层叠交错,犹如水波,也与远处紫金山的轮廓呼应。12 栋配套服务建筑采用同一结构及屋顶形式,单元式体量通过错动组合形成通透开放的建筑布局,以简洁单纯的形式语言使建筑融入山水之间。
▲配套服务用房结构分解 / 游客中心结构分解
建筑设计的目标不在于表现建筑体量,而是通过空间组织体现场地自然环境的特点并创造独特的场所体验。地上街区正对紫峰可观赏最美的玄武湖日落;弯月形下沉广场与玻璃天桥结合高科技手段成为人气汇聚的浪漫空间;梧桐林下的白房子成为最具特色的“梧桐语”小型城市客厅;大草坪、入口广场等留白空间可容纳多种活动场景。
▲西望紫峰大厦的街巷空间
▲游客中心木构空间
▲游客中心东立面
▲游客中心西立面
06 绿色设计 轻触自然
本项目由于主体功能设在地下,本项目并未以绿建星级作为绿色设计的核心目标,而是注重地下公共空间与自然气候结合。项目在地下空间自然采光通风,日常能耗控制,钢木结构建造体系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设计。
地下空间设计延续规划布局的开放性理念,通过引入不同尺度的下沉广场及庭院,提升了公共空间和停车场的采光通风环境,步行区域可以随处感受到自然的风光雨雪和绿色植物。地下空间外墙顶板具有良好的热工性能,下沉开敞空间的设计利用挑檐遮阳、节能幕墙技术从而进一步降低使用能耗。所有疏散楼梯间均结合下沉庭院或者采光井设置,成为开敞明亮的景观楼梯。
▲下沉空间绿色设计
为了实现轻盈柔和、绿色自然的设计理念,地面建筑采用钢木复合结构的建造体系。结构受力的木柱木梁采用胶合木集成材,是绿色低碳无污染的理想材料;起到连接作用的钢构件属于可循环使用的材料;屋面钛锌版是一种天然可回收的生态建筑材料,立面格栅及吊顶材料使用了防腐木板。通过建造及材料的表达营造一种与人亲和温暖的感觉,形成和历史自然相连接的一种人文意向。
▲配套服务用房木结构设计 / 游客中心木结构设计
▲游客中心廊下空间
▲配套服务用房室内空间
技术图纸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地下一层平面图
▲地下二层平面图
▲配套服务用房立面图
▲游客中心立面图
项目名称:钟山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中心项目
项目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
建筑面积:70018㎡
项目负责人:韩冬青、曹伟
建筑专业:方伟、李超竑、郭一萌、吴万畏、严如杰、赵奕惟
结构专业:黄明、韩重庆、沈伟、彭翥
给排水专业:鲍迎春、葛春雷
暖通专业:许东晟、姚文超
电气专业:袁星、赵鸿鑫、凌启程、施立彧、段大坤
智能化专业:李骥、夏磊
绿建专业:张华娣、丁迎春
经济专业:王智劼、史旭辉、金龙、胡寅倩
景观专业:杨冬辉、文翘楚、黄河、耿碧萱
城市设计:王恩琪、董嘉、孙世浩、王子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