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驿区洛带镇宝胜村客家农耕学堂社区美空间 | 基准方中
阅读:1812 2025-03-18


“乡村教会孩子用双手感知世界,用双脚丈量大地,

这是城市永远无法代替的课堂。”

——海伦·凯特

▲ 融境:方案动画展示
·
·
·

青青公社

——关于童年和生长的故事

文脉延续,新旧传承,融汇共生,助力乡村振兴


为童年营造空间

CREATING SPACE FOR  CHILDHOOD

让童年在空间中丰盈


宝胜村是成都周边一个典型的客家文化村落,村内有许多留守的儿童,他们平时缺乏游玩的设施和场所,在他们放学的途径上,我们希望创造一个儿童闲时可以玩乐,开阔视野,充满童趣的免费开放场所,建筑内部作为研学交流使用,在解决建筑本身功能需求的文化、展览、研学、餐饮、会议等空间基础上,结合运营需求,将儿童和其他村民所喜闻乐见的功能通过低成本的檐下空间进行串联,将场地重塑,利用有限的成本创造更多的价值,让场所有趣且有用。


/场地空间规划/

建筑大部分为砖混结构,屋面为小青瓦,局部拆除从新设计,搭建钢结构和轻质金属屋顶,砖混部分瓦屋面翻新后重新铺设防水和结构加固,厨卫空间迁至右侧重新设计,临道路界面和建筑檐口我们考虑连通设计有顶灰空间,对廊架做了掏空和凹凸处理,取形为客家围屋,取意于宝胜村非“刘家龙”,设计沙坑+雕塑作为室外讲台与嘻戏空间,在有限的场地内迂回串联了所有室内外空间,日常时,檐下空间作为村民和儿童一起使用的社交活动场所,管理区缩至最小,最大限度利于村民活动。

▲ 留、改、拆


/空间营造/

▲ 空间改造


/小院功能/

▲ 功能分区


/空间规划/

▲ 青青公社



灵动而丰富的空间

DYNAMIC AND RICH SPACES

多重空间体验,满足童趣与好奇


/开放区——共享公益服务,儿童暖心乐园/

农耕研学时这里是集散区域和接待区,入口是客家非遗文化展示,檐下的廊子,有一些客家文化历史展览,和农耕农具的的展示。

平日这里是社区共享的空间,悠闲的午后村民在这里轻松愉快的闲聊,这里可玩可憩,可学习可探索,村上的小孩子在这里玩耍,作为建筑师,我们希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可以沉浸在自然、玩耍、探索中领略知识,以及传统文化与智慧的公益场所。



▲ 青青·长廊,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研学区——研学、手作、集会/

室外的半开放体验区,儿童沙池模拟掩土类农作物,农耕研学的儿童可以在这里开展室外研学讲堂,学以致用,实地劳作,他们把平日在城里少有的生活体验,统统“玩了个遍”。谁若是煮了特别的佳肴,还可以邀请大家来尝鲜。就像小时候谁家阉了萝卜、多煮了菜,总要分给街坊邻居一样。



▲ 青青·研学,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体验区——半开放区域/
室外的半开放体验区, 奔赴童心野趣,农事体验中体会到在玩中“学”的乐趣,DIY菜园种植,辨庄稼,土壤研究,昆虫观察……



 青青·院子,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运营双模式切换

OPERATIONAL DUAL-MODE SWITCHING

空间与运营结合,模式切换满足使用人群


/农耕研学模式/

城里娃娃在这里研学与体验,与村上同龄小朋友相互交流,以物易物,交换玩具。寓教于乐,了解客家文化,弘扬农耕文明,勤于劳作,识辨五谷,在玩乐体验中,领悟劳动人民的智慧

▲ 研学模式

/平日公益模式/

关爱村上儿童,为村上儿童与村民提供公益性的游乐场所,关爱村上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满足村上儿童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需求,露天放映、客家文化展、儿童画展、公益书屋、稻草游乐趣屋,檐下游乐空间、游戏沙坑、儿童交换柜......
▲ 公益模式
/双运营模式/

▲ 双模式


技术图纸

▲ 平面图

▲ 立面图

▲ 剖透视

▲ 连廊构造大样图

▲ 油毡屋顶构造大样图

▲ 模型


一个有温度,会生长的建筑

有风,有树,有田,有育

探索农耕文明的宝藏,承载智慧与美好




项目信息

设计团队:基准方中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创意三事业部
团队成员:李迅涛,郑自强,梁芮,翟仕兵,郭留念,文万元
项目名称:龙泉驿区洛带镇宝胜村客家农耕学堂社区美空间项目
项目地点:中国·成都
项目面积:建筑面积:211.65㎡;连廊架空面积:227.39㎡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

关于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