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缘起 Origin
在介入了安化双公民宿项目两年之后,业主再次和我们聊起了他想要修建一栋自己住的房子的想法。因为他想将民宿更为独立的经营,而自己也能在整个项目区内寻找到一个相对方便也较为独立的一个区域来生活。所以在和业主深入的沟通之后我们便在这山间开始了第二次的“寻地”。
已投入使用的一期民宿照片
选址 Site
和业主认识到成为朋友已将近三年,故而对于他关于居住的想法和要求我们其实是有过一些了解的。藏于山间,低调,有趣的空间体验,融于自然环境中,保留原始树木,舒适自然的空间等等,这些关键词都是我们在长期沟通和交流中浮现出来的。也由此方向的引导,我们便选择了位于一期民宿和二期民宿之间的这个树林地块。
1 一期民宿区 2 二期民宿区 3 私宅用地区
场地区位鸟瞰图
场地内的原始地形及景观环境
场地内有原始的樟树、栗子树、杉树自然散布,地形延续了山地的地貌,只有靠南端有一个近三米左右高的小土堆,土堆边有一块已经耕种了三年的茶田,场地内望向东南边则是一片开阔的田园景观。
场地面向东南侧的开阔田园景观
梳理 Arrangement
保留大部分树木,移栽掉一些场地内的杂木,使树木能良好的继续生长,让建筑成为“配角”是我们设计最开始就确定了的原则。
在场地研究阶段,我们对每一棵需要保留的大树进行了现场定位、胸径测量和编号,以现场条件反向来界定可建造的范围,清理场地、借用现有标高,并结合场地条件设置了栈道式的外部通道。
设计之初对场地内主要树木进行测绘定位
策略 Strategy
为了化解现场树木位置与功能流线之间的矛盾,我们对建筑边界与自然界面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最终采用小体块分散式布局,以此灵活应对复杂的现场情况同时呼应周边的建筑群落。
概念方案生成图
既有围合的庭院,也有分离的单体建筑。体验上也会有更多空间节奏的变化。
建筑生成示意图
在此布局的基础上,建筑与树产生了多种变化的空间状态,有天井、树院、侧院等多变的院落空间。视线也会由内向的林间小景转变到外向开阔的田园景观。
建筑实体模型
建筑能露出的主要立面效果图
建筑围合内院效果图
一层天井树院效果图
组织 Organize
借用园林的移步异景的手法,我们在行走的流线设计上也多次设置转折的路径和收放的空间场景,以期营造出丰富且自然的空间体验。
建筑一层平面图
建筑二层平面图
建造 Constructing
考虑到安化当地的建造条件,我们使用了当地较为熟悉的框架结构作为主结构体系,但在屋面的构造上我们还是说服业主进行了新的木构屋面的尝试,以期改善传统现浇屋面的隔热保温效应。
屋面及地面架空 区别于传统构造的新型保温隔热示意图
墙身及屋面构造图
在建造过程中我们慢慢看到了成形的建筑,也仿佛看到了与树一同生长的建筑。
一层施工过程
二层施工过程
客房区施工过程
屋面安装过程
以下照片拍摄于2018年底,土建阶段接近完成。
远眺隐藏于山林中的建筑
因被树木和石墙遮挡,主入口只露出了局部建筑视野
错动的屋顶所呈现出的聚落式组团
厚重的石墙与轻巧的建筑形成对比
山林与隐藏其中的建筑
面向前后错动的客房
围合的内院
框景樟树及镜面水池
围合的内院
起居室空间
主卧卫生间
石墙、大树、建筑
两个客房之间的侧院
楼梯间望向树林的借景
一层面对天井的休闲区
二层悬挑区域下的活动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