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远世茂云锦春晓
清波流远造名城
重山叠影挥诗意
-设计源起-
山峦重嶂叠,雾霭缈缈生
历史浮沉,江水滔滔。奔流不息的北江过飞来峡入珠江三角洲平原后缓缓而行,漫江碧透,山灵水秀,千百年来,令无数文人墨客赞叹不已的北江,造就了今日以“清波流远,山水名城,岭南绿都”闻名遐迩的清远。
-区域概览-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清远,广东省地级市,广州都市圈城市之一,地处北江中游、南岭山脉南侧与珠江三角洲的结合带上。项目基地位于清远市未来城市中轴线——燕湖新城版块中心区,地理位置优越。
▲区位分析
▲项目基地
-方案生成-
重山叠影描绘城市画意
清远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造就了城市诗情画意的生活,以山水为介质,抒发人们对于大自然的渴望。在设计之初,设计团队多次深入清远,走近当地人的生活,力求在这座城市里打造一个不可复制的视觉形象。
▲设计理念:重山叠影
设计师将重山叠影这一理念置于建筑之中,使之成为承载自然与文化双重元素的“复合容器”。
以重塑山水绿都为理念,契合于城市形象,呼唤生活方式的回归,以场景营造,前沿工艺为手法,力求不拘泥于形式,以自然为琴瑟,以文化为曲谱,演奏山水灵动的优美旋律。
-幕墙设计-
山与光的层次幻像
清远叠峦,山分远中近,因视点不同,远山浅近山深;山取其一,因为受光面的不同,则成上深下浅。
如何摒弃常规内衬图画、冲孔板等二维思路,通过建筑材料及构造有效呈现出三维立体效果,是一个新尝试。
▲幕墙结构
▲幕墙剖面
经过数轮的材料及构造研究对比,设计团队发现了一种有趣的构造方式 ——“可扭转角度式金属幕墙”。他是如何实现3D化山体模拟的呢?
▲一山,上深下浅
通过风铃片扭转角度的不同,从人视点自然呈现有渐变韵律的视觉效果:角度越大,漏出的玻璃越多,颜色愈深;角度越小,漏出的玻璃越少,呈现金属本身的亮银色,颜色愈浅,从而实现了具有颜色渐变的视觉效果。
▲重山,近深远浅
为了更好地实现不同层次的远近山峦的山行效果,整体远山峦位置的风铃片体系采用单立柱构造,近山峦位置的风铃片体系采用双立柱构造,通过风铃片的错位设置实现整体山形的第一个层次,通过风铃片不同角度的设置实现山形的第二个层次,最终实现山峦的立体呈现。
-节点构造-
起伏的风铃,山峦的律动
01
金属幕墙初步想法
金属幕墙的常用方案是采用拉索结构,或者竖向龙骨结构装配风铃片整体上下贯通满铺的形式,而满铺的方式不但无法表现出原定效果中山峦变化的这特点,而且会让整个二层布满竖向龙骨。
02
风铃幕墙深化探究
在设计幕墙的固定方式时优先考虑选用竖向立柱不贯通方案,即有山峦的位置有骨架,没有山峦的位置没有骨架,而山峦的设置山行是起伏变化的,因而风动幕墙竖向立柱的高低与山行需保持着一致性,水平方向则沿全玻璃幕墙宽度满铺开。
▲幕墙建构逻辑
为了实现自然通透的效果,就决定了在构造设计上需用较少的横向龙骨与满铺开的竖向立柱构建整体体系,横向龙骨通过不锈钢定制玻璃夹具传力在全玻幕墙的玻璃肋上,玻璃肋作为全玻幕墙的支撑构件同样能有效地固定横向龙骨。
▲风铃片角度变化
风铃片在设计上采用不锈钢定制夹具,配合不锈钢螺栓连接来实现固定和定位,通过不同的角度设置达到不同的层次感。在进一步的构造优化设计上,风铃片采用了行程定位角度的构件固定,这种方式可以让安装构件标准化,同时简化工序。
▲节点大样详解
-泛光设计-
青山如黛,暮色四合
当暮色降临,繁华都市的夜空成为最天然的幕布,以光线精心织绘出一幅宁静典雅的东方山水画卷,传递出不一样的都市生活体验。
在泛光设计中力求采用最简练的照明手法呈现出山峦层叠高低起伏的立面效果,为建筑增添灵动之美。经过多轮灯光方案模拟,确定了以暖色白光为主基调,将灯具隐藏于幕墙预留的上下檐口暗槽内。内外双层上下对洗的光线从槽内温柔又精准的传递到每一座山峦的风铃片上,而每一片风铃片承接到光线后不断的进行反射与折射,山峦轮廓在光影中被清晰的呈现出来。
▲上下双排对洗
山体立面填充区域的风铃片由于不同倾斜角的设计再次与光线发生微妙的折射反应,形成了波光潋滟的灵动效果,呈现出光的第二亮度层次;达到夯实丰满山体山形的同时又与明亮的山脊线形成了互补。
后退于风动幕墙后的背衬拉膜,以淡雅的低亮度背景光进行晕染,与灵动的山水画卷形成了虚实的相互映照,一切呈现出恰如其分的效果。是对现代东方美学及时尚都市生活最好的诠释。
项目炼成记
整个项目的施工难点在铝片的角度调整,既要保证同一层次的统一性,又要保证不同层次的规律性,三千多个铝片构件角度都需要人工一片一片精准调试,由于工作人员与铝片过近,无法准确把握铝片的角度关系,需要创作设计师在远处统一指挥,各种人视角度反复修改,难度无异于隔空作画。
因施工工期紧张,现场建筑、景观、室内交叉作业,施工外架被迫拆除,工人只能站在悬挑30米长的吊车吊篮内一片片调整,适逢雨季,增加了现场施工难度。设计主创满身泥泞,工人15小时长时间高空作业,没有对讲机,沟通完全靠呐喊以及几天来的默契。
工地上正在抢工交叉作业,现场不时的降雨声、嘈杂的机械声、各施工班组的吵闹声、设计师长时间站C位影响现场施工材料运输而被驱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C位主创和吊篮上的工人便成为现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风铃片一遍遍的调整、灯光一遍遍的调试、图样一遍遍的修改,终于将设计初衷呈现给了清远,献给了这座诗情画意的城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