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谢组委会的邀请,很荣幸今天在这边跟大家一起讨论一下我们响螺湾地区的超高项目的建筑概念。
我们刚开始接触这个项目时,大概是两年半之前,就跟这个项目的名称一样,这是甲方的名称,中钢国际广场是一个国有企业。我想讲一下它的背景,主要来阐述一下现在对于我们来讲中国的建设程度和我们的设计概念的出发点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
这是刚才大家对滨海新区的熟悉情况,这边是响螺湾,中钢的这块地在当时的一号地块,也就是在现在PPT上红点的位置。两年半前我们刚接触这个项目时,整个地块是在规划当中的。规划的详细情况也在做一个调整。我们公司在中国落地有5年了,在现在的实践项目中这种完全空白的城市状态也不是第一例了。高密度的城市大家一直引用CBD的概念,我们想在这里讲述的是CBD是工业革命的一个产物,也就是说传统的技术达到了一个极限,也就是如何在最节省的情况下建立一个高密度的城市的构想。
在中国今天的环境下,包括我们接触中国的5年当中,在完全空白的基地上建立一个高密度的城市已经不是第一例,是否还要延续一个工业革命产物的CBD的概念,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多体建筑,我们一直在思考,高密度的情况下中国的状况是否采用CBD的状态。
对于这块地,有一个很主要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到,一号地可能就是一个在它规划当中是把头的地,比其他几块剩下的地,首先具有一个先天优越的条件,第一个,它靠着端部,另外它的占地面积比已经分割的各个地块相对大一点。我们在这里想提出的是一个高密度的自然概念。这个在其他的几个项目里也是进行了一些实践,就是通过不同的城市背景,在这里城市的背景是一块空地的情况下,如何把一个混凝土的城市规划建成一个不同于其他项目,或者是有所实践的高密度自然的城市情况。
这个项目的基本工程情况是主要以办公为主,里面有酒店,现在的酒店管理公司也加入了。总建筑规模将近30万平米。在两年的过程当中,这也是一个中国的特色,从功能到设计不停地进行调整,现在基本上已经确定为358米的高层,高的建筑基本是纯办公的功能,低的建筑是酒店的功能。
我们当时从总图的概念上想做两件事情,在自己的红线范围之内如何创造一种混凝土落地,是非常规的状态,把两栋房子传统地放在基地的正中央,我们把两栋房子放在了基地两个角端的部位。这个高楼实际上比现有设计的高度要矮30米。总图的概念就是我们如何将这种城市规划从混凝土的概念里跳跃出来,将两栋房子沿着建筑的两个对角线。现在在北边的广场区域因为酒店的功能要求变成了酒店的群房,但是当时的设计当中我们想做出一个概念,也就是两个城市广场,而且两个城市广场有区别。
在城市的这一面,应该是一个森林的概念,当300多米的建筑落地时,你去想象一种场景,它是落地在一个森林里,而不是混凝土的硬地上。群房的部分当时做了一个屋顶花园,也是同样。现在主要的空间形式是把高层放在了靠近城市中心的位置,而不是靠近水边的位置。
第一个,在整体规划当中,在靠近西边的位置是一个主要的城市街区,因为自然顺应原有的地心肌理的原因,这个街道并不是直的。我们当时放的位置是经过几个试验分析的,对原来从一个街区看过来时,这个高层在城市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将酒店部分放在靠水岸的部分,它会拥有更多的水景。一个是更公共性的办公区,另外一个是相对私秘的酒店使用空间。
响螺湾地区的大多数建筑方案现在已经落地,我现在的这张效果图是按照实际的、现在已经准备的方案设计。在已经规划过的、选用过去CBD城市规划的基础上如何创造一个你已经无法改变的高密度的情况,是否能够加进自然的成份是我们的一个出发点。现在落实到建筑上,这个出发点就是由一个可变化的立面,这个立面本身具备了很多功能,它的变化性是我们当时在分析整个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本身是个空白,在空白的情况下,我们所可以参照的是阳光、是风、是水。现在的图案,你看到的可变化图案本身是前期的分析图案,也就是说根据本天津地区本身的风位,参照了很多建筑物里节能的问题,里面的图案效果是从整个的对于生态的阳光和风、气候的分析来的。
另外一个立面的概念也是很纯粹的,这个立面不仅仅是一个图案,这个立面是建筑的结构。本身这个建筑没有柱子,两个结构,一个是核心筒的结构,一个是外皮的结构,中间的办公空间将近13米是无柱的,提供了一个完全自然的分割。这个变化的图案本身,虽然是变化的,最后我们把它更理性化地分析了以后,结构本身是一个蜂窝性结构,这就是对于阳光和风的分析,包括两栋房子之间互相影响的分析产生的一个案图。这个图案理性的分析是一个基础,最终的设计是一个设计师的决定形区域,相对是矛盾的。
在前期的艺术性很强的设计结束以后,进入理性分析时,我们这个图案本身是个是个从外表来看完全无规则,但是它所组合的窗和实际只有五种尺寸,这种蜂窝性的结构除了上部满足功能之外,有一个转换以后,其他的结构是蜂窝性结构,而蜂窝性的结构尺寸是完全一致的。我用了5种不同大小的窗来把整个的变换、更自然的形状在建筑里面上表达出来。但是每次看到图案时,这个东西是不变的,也就是说这个外表是结构的一部分。
这是下面大厅的公共部门。(PPT演示)有几个大空间我们想突出地表现,这种变化的图案结构。所以它会是一种跨越的表达,而整个的开窗形式也会比我刚才讲的5种开窗形式更丰富。
这是办公空间的一张示意图(PPT演示),当你在整个设计建筑的形体或者是功能时,在想象会创造出怎样一种办公空间,这就是相反的,跟普通的玻璃幕墙,或者是传统的方盒子玻璃,或者是窗户的形式不同,中国的传统园林都是一种渐进的方式,也是投入窗户本身的形体,而给室内的办公人员一种不同的感受。这就是酒店部分的。
酒店部分的功能性质为里面提供了一个相对比较拘束的条件,也就是说为了保证每间房间都有一个完整的窗,而不是像刚才的这种大空间的办公空间,我在中层片上的地方做了一个结构的转换,这时候,窗还是保证了六边形,同时还是要5种不同的窗保证里面的过渡。
这是跟地下的大厅空间一样的结构,在多于一层的建筑空间里面,如何将外皮的结构形式表达出来,我将核心筒的其中一部分连接到旁边的外表皮的结构筒上,这时候创造的一个六边形空间,我的设计概念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由一个外表皮的结构体系变成了空间的、局部的六边形体系。这是酒店的无边泳池(PPT演示)。
这是从结构到外表皮到图案本身在中层做了一个变换,由一个六边形的结构体系变成了一个交错的结构体系,也就是类型的结构体系,为了满足酒店每一个房间有一个完整的窗,这个窗的大小不一样,有5种不同类型,最小的也能够满足采光要求。
这是四面开窗的图案,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当时的设计是展开,进行建筑物里面的分析,然后把里面的功能加强。这是功能上的分区(PPT演示)这是图案本身,在中层的地方做了一个转换,但是是一个均匀过渡的、非常自由的开窗形式,除了下面以外,所有的均匀、看似非常自然的图案本身只有5种,而结构是一样的,窗的大小只是立面的。
谢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