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98年,胡海德先生创造了《天然城市》这本书。实际上第一个世界上的天然城市在英国,后来渐渐在美国、新西兰、阿根廷等等国家遍地开花。很多人开始寻找:怎么样追求人和自然界的平衡?实现这个平衡点是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在中国,世界各地都是如此。但是城市的发展究竟应该通向何处,我们只是修路、架桥、盖楼而已,还是能给后代留下一些更有价值的东西?爱因斯坦说过,如果你深究事情的原委和本质,就会知道事情的何在。在这里我们将用一些古代的理念、古代的哲学来实现自然和人的和谐相处。
生态智能城采用综合治理的方式,包括当地的生态结构、气候的指数、可获得的资源、活动的形式、当地的交通等等,其作用是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连接当地所有的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可以有效利用,从而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以填补现代城市方面的空缺。它可以是一个通过外围向中心开拓的绿色城市,也可以是城乡结合部之间的过渡区。
我们不能把生态智能城看做是一个产品,它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规划的过程,用于监督、管理和确保未来城市的发展,使这种生态智能城的概念贯穿于生活本身。它从已有的城市当中,包括自然纹理,以联续开放的空间存在,然后这些绿色纹理再跟随城市的开发到更远处,一些环保绿色屋顶就是其形态之一。
生态智能城管理模式分为制定目标、任务评估框架、开发框架、还有设计方案和成果这几个环节。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追求自然赋予人类的灵感,自然也希望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如何在宜居城市中管理这方面的资源呢?比如空气质量方面,如何提高空气质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比如人类交通方面,如何使人们不受阻碍的运动,更多的用步行或是自行车;再比如开放空间上,根据联合国标准,开放空间是人均8平方米,伦敦已达到了30.3平米,而我们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增加34到35的平米;土地使用方面又该怎么实现兼容性和地产价值并重和双赢?通过这样一系列问题的规划,可以确保资源的合理分布对含量质量的提高产生直接的影响。
绿色基础设施战略带给大家的好处有,改善生活质量,有更多的开放空间和区域,包括湿地、公园、森林等等。生态智能城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中心,并以此向外扩展城镇、工业区等等,形成一个中间是市区,周边是生态蔓延,最外围是生态交错区的结构,而每个生态城都能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针对这样的结构模式,我们就可以制定这样的策略,通过生态智能城的规划,防止城市的扩张,推动有机农业的发展。由此可见,生态智能城带动了环境的良性循环,创造了一个环保可持续的友好系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