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居房企前三的碧万恒,到底靠什么?
阅读:5188 2020-05-07

地产界有句老话:中国地产看华南,华南地产看粤系。

前阵子,各大房企发布了自家的2019年年报。

碧桂园、万科、恒大三家粤系房企业绩飘红,继续稳居行业前三。

从2016年起,这三家房企就轮流坐庄,2019年更是与2018年的座次顺序保持一致:

碧桂园第一,万科第二,恒大第三。

“碧万恒”不仅成为粤系房企的最强代表,也是中国房企的三大巨头。

它们较其他房企的领先差距,也让市场相信,这样的的地位格局在未来或将持续存在。

这不禁令人好奇,带着同样的粤系基因它们全都名列前茅,是否有哪些共同的“秘诀”?这样的成绩,到底靠什么?


01
天时与地利

中国有一个表达遗憾的词语,叫“生不逢时。”
回望历史,你会发现,所有伟大的企业,都是时代的产物。
成功企业的发展,就是一场天时地利人和的碰撞
四十年前的1980年,国家首次正式提出实行住房商品化政策,房改和土改同时被推动,房地产正式在中国成为一个产业,中国大陆第一家房企深圳房地产公司(简称“深房”)同年成立。
那时候,改革的春风吹满大地,深圳经济特区的定位也已确立。
遍地是黄金的华南地区,“地利”开始显现,粤系房企的火苗开始点燃。
1987年,中国地产界的首次土拍在深圳打响,拍走第一块土地的,就是深房。
粤系房企成了当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把“敢想敢干”的基因刻进了粤系的基因。
1990年时,当今粤系主流房企已诞生5家:万科、招商、中海、金地、越秀。
再到1993年,碧桂园、富力、合生、雅居乐皆踏足地产,华南五虎中四虎已出山
再然后就是后来的保利、恒大、金地。
粤系地产企业次第萌芽,在改革的时代浪潮下嗅到了商机,经过多年的发展,时至今日依旧领于众人。几乎占据了中国地产的半部风云史。
碧、万、恒也就在这样的契机下、在这片广粤大地上,分别成立于1992年、1984年、1997年。

640.png

查阅2019年房企TOP10榜单,你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头部房企都诞生于2000年之前。
起步早、离市场近,那个年代敢于下海经商的企业,也意味着能抢占到更多的资源,享受到更大的机遇。
如果说地产行业是当年的时代风口,那碧万恒,就是抓住风口的人,并站在了风口之巅。

02

远见与布局

光起步早还远远不够。
企业的成功,如同大浪淘沙,被丢弃在浪潮中的企业也不计其数。
上百家房企竞争,但出人头地的位置永远只有那么几个。
碧万恒之所以能成为地产圈耀眼的“三驾马车”,更重要的,还是离不开创始人的卓越远见多元扩张的布局策略
1)王石:以2000万入场的万科
1984年,万科成立,但直到1988年,才正式与地产结缘。
1988年万科以2000万的高价拍下深圳威登别墅地块,楼面价大大超出周边售价,当时深圳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局长质问王石“怎么出这么高的价格?不是在瞎胡闹吗?”
或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但万科丝毫没有手软,一个月后,又拿下了天景地块。
王石自己也说,这是一张昂贵的入场券,但从此以后,深圳的地产同行们都对万科另眼相看。
1991年,万科在深交所挂牌上市,通过IPO获得了更多的资金保障。若没有那样高昂的开头,或许一切不会来的这么快。
到2005年初,万科就进入了全国21个大中城市,其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完善的配套和社区文化,在上海、天津、北京、沈阳等地打响,全国化布局已现雏形。
2010年,万科成为全国首家销售额破千亿的房企,万科城市花园、四季花城,也成为万科的知名品牌。
2)杨国强:以“教育地产”出发的碧桂园
碧桂园的锋芒初露,还得从建“教育地产”说起。
1993年,以杨国强为首的五位建筑公司管理人员,以7500万接手了此前因销售成绩惨淡而急于转让的高端别墅项目——顺德碧桂园
杨国强认为成功人士最关注子女教育问题,所以就与北京景山学校合作,建设了一座广东碧桂园学校,本来销售难的项目最终因教育地产一炮走红,成为了地产界的经典营销案例。

1999年,碧桂园走出顺德,落子广州,并开始逐步进入华南地区的多个城市,销量惊人,在珠三角的知名度年年跃升。

2007年上市以后,碧桂园正式开始向全国大范围拓展,一二三四五线城市全面发展,全线的土储战略成为碧桂园发展的关键。

截至2019年底,项目遍布内地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282个地级市、1299个县域。这在所有房企中是顶级王者。

甚至,还进军了海外市场,在马来西亚、澳洲攻下城池。

体量庞大的碧桂园,开始频繁造出销售神话,2012年碧桂园销售额仅476亿,到2013年就一举冲入1060亿,碧桂园由此成为当年最大的千亿黑马房企。

3)许家印:弃薪创业,迎后起之秀恒大

1996年,在广州操盘的许家印帮公司年赚千万,拿着3000元月薪的他要求涨到10万年薪 ,老板拒绝了他。

一声叹息之后许家印另起炉灶,创办了恒大。

1997年,恒大开发了第一个楼盘金碧花园,两个小时就销售一空,实现销售额8000万,许老板轻松抱回第一桶金。

到了1999年,恒大已经位列广州地产10强,2013年迈入千亿阵营,跻身全国龙头房企之列。

快速扩张的恒大,不满足于单一的地产业态,还涉足了体育、健康、金融、文旅等业务,如今总资产达万亿,在全国180多个城市拥有地产项目500多个。

可以说,这几家粤系房企的崛起,都是始于创始人的卓越远见、敢想敢干。

同时,它们敢于出走,懂得在时代红利之下顺势而为,扩大规模,不仅占领了核心城市群,也在全国实现了均衡发展,最终得以长盛不衰。


03
财务与人才

房企高周转,在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稳健的财务成为碧、万、恒关键的致胜法宝。

碧万恒都有相对丰富和标准化的产品系路线,从拿地到规划设计、开发再到销售,都力求控制在一两年之内,从而保证资金相对好的回笼。

善于运用金融产品、重视杠杆率成为它们的一大标签。

以万科为例,2019年,万科的负债率为33.9%,远低于平均80%的警戒线。

显然,占据时代红利、城市红利、土地红利、消费红利的碧万恒,不仅打下了规模的江山,更依靠财务资金的保障,让企业常年保持良性循环。

此外,三大巨头还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对人才的重视。

如今房企偏爱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地产人进入行业的门槛也水涨船高,而碧万恒正是最早一批对人才系统化、专业化培养的房企。

比如碧桂园著名的“十二门徒”,就是1999年杨国强从外部一举引进的12名职业经理人,这一经理人制度在后来的强化下,成为碧桂园最重要的标签之一。

如今,碧桂园员工人数达到了十几万人,仅博士就超过千人

包括“未来领袖”以及“碧业生”在内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已培养出超过34名区域总裁/副总裁。

万科就更不用说了,其“新动力”校招计划是地产行业历史最悠久的人才发展项目。

万科的专业化、职业化、以及极其正能量的企业文化,一直是同行挖人的首要对象,也是地产人才的黄埔军校。

地产行业竞争激烈,但归根结底是人才之间的竞争。

谁能拥有更优秀的人才和团队,谁就离赢家更近一步。

对人才的重视和吸引力,也成为碧万恒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


结 语

赢一次不难,难的是一直赢下去。

过去三十年,碧万恒依靠腾飞的国民经济、巨大的人口红利、蒸蒸日上的国运,快速崛起,也成为中国响当当的知名房企。

2019年过去了,那个被认为很难的年份,碧万恒全口径销售额均破6000亿。

2020年来了,伴随着疫情冲击的开端,除了继续努力,碧万恒树立了简单的理想:

杨国强宣布慢下来;郁亮只想活下去;许家印提出“高增长,控规模,降负债”。

房企三巨头,面对未来,保持着乐观却又谨慎的态度。

毕竟,集齐了天时地利、人力财力,碧万恒确实可以手里有粮,心中不慌。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推荐阅读  
走进梅溪湖超级中轴项目东段现场,纵深落差近8米的东段地下空间,挖掘机不断掘进,开挖基坑,起重机来回转动,运送钢筋重物;百余名工人项目工地上忙碌作业,铺抹水泥防水基层、覆盖白色防水膜、搭建钢筋支架……成千上百根钢筋在白色的基坑上错落交织,构筑起600个车位停车场的雏形。
2022-11-02湖南湘江集团 商业地产  阅读:5154
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2022年10月31日 /美通社/ -- 霍尼韦尔(纳斯达克代码:HON)近日公布了2022年度第三季度业绩,各项指标达到或超出公司业绩指导预测范围。同时,公司上调了全年内生式增长的指导范围下限和调整后每股收益的指导范围,并上调了全年部门利润率的指导范围。
上海2022年7月25日 /美通社/ -- 圣戈班宣布与房地产数据和管理平台Akila正式达成合作。Akila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帮助大规模资产组合和跨国资产组合实现数据驱动型决策和ESG目标,以实现节能指标,改善员工健康。试点项目位于圣戈班上海研发中心,总面积15,000平方米。通过部署Akila平台以及Akila能源模块,管理、控制和优化暖通空调系统,该项目可将能耗和碳排放降低20%。同时,圣戈班项目过程中将继续听取员工的反馈,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设施管理。
2022-08-27圣戈班集团 商业地产  阅读:4103
本书以商业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发展为基础,对购物中心的决策理论和战略实践进行系统和综合的论述。有助于建立适合国内商业地产发展的系统性理论框架和认知,成为商业地产企业在新形势下作出战略决策的参考书籍。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

资讯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