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阅读:2781 2012-02-28
中国建筑师王澍
 
据普利策官方网站报道,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成为第一个荣获该奖项的中国人。王澍目前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并和妻子陆文宇经营自己的“业余建筑工作室”。
  王澍以设计博物馆、图书馆等建筑在中国闻名。主要作品包括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宁波博物馆、杭州南宋御街博物馆等。
 
  据悉,颁奖典礼将于2012年5月25日在北京举行。届时,王澍将获得10万美元的奖金。
 
  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表示:“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评委会决定将奖项授予一名中国建筑师,标志着中国在建筑方面的发展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普利兹克建筑奖由杰伊-普利兹克和他的妻子辛迪-普利兹克于1979年创立,每年授予一位做出杰出贡献的建筑师,表彰其在建筑设计创作领域中发挥的聪明才智、想象力和责任感,及其通过建筑艺术对建筑环境和人类所做出的持久而杰出的贡献。
       2012年2月28日,美国洛杉矶 —— 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正式宣布,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这一代表全球建筑领域最高荣誉的颁奖典礼将于2012年5月25日在北京举行。
       在揭晓评委的决定时,普利兹克先生表示:“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评委会决定将奖项授予一名中国建筑师,这标志着中国在建筑理想发展方面将要发挥的作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此外,未来几十年中国城市化建设的成功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将非常重要。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如同世界各国的城市化一样,要能与当地的需求和文化相融合。中国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方面要与中国悠久而独特的传统保持和谐,另一方面也要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相一致。”
       普利兹克建筑奖由杰伊·普利兹克和他的妻子辛迪·普利兹克于1979年创立,每年度授予一位做出杰出贡献的在世的建筑师,以表彰其在建筑设计创作中所表现出的聪明才智、想象力和责任感等卓越品质,及其通过建筑艺术对建筑环境和人类所做出的持久而杰出的贡献。获奖者将得到十万美元的奖金和一枚青铜奖章。
       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在英国引用今年获奖评审辞来说明获奖原因:“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一个当今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討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王澍1985年获得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本科学位,三年后从该校硕士研究生毕业。毕业后,他到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从事旧楼改造,及环境与建筑关系的研究。他的第一个独立设计的建筑项目是在大约一年后开始的——为杭州附近的一个小城海宁设计一个3600平米的青少年中心。这个作品于1990年完成。
      在接下来的将近10年里,他没有做建筑设计工作,而是一直与工匠们在一起工作,在真实的建造中获取经验。1997年王澍和他的妻子陆文宇在杭州创办了“业余建筑工作室”。对于工作室的起名,他的解释是:“对我而言,不管我是一个工匠还是业余的,都是一样的。”他对“业余”这个词的解读与字典中解释的定义很相近:“一个人因为兴趣而从事某项研究、运动或者行为,而不是因为物质利益和专业因素。”在王澍的概念里,“兴趣”这个词就意味着“对工作的热爱。
       2000年王澍完成了他第一个主要作品——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这个作品体现了他的建筑哲学——对环境的密切关注。如何让建筑自然的存在于“山”和“水”之间而不突出,以及苏州园林的造园思想是他设计这座图书馆的沉思背景。在设计中,这座图书馆将近一半的体积处理成半地下;此外,四个散落的小建筑的尺度明显小于主体建筑。2004年,王澍凭这个作品荣获中国建筑艺术奖。
       他的其它重要作品全部是在中国完成的。主要作品包括2005年完成的宁波美术馆项目,同年完成的宁波五散房项目,并荣获2005年HOLCIM豪瑞可持续建筑大奖赛亚太地区荣誉奖。他在宁波的作品还有2008年完成的宁波博物馆。在他定居的城市杭州,王澍于2004年完成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一期工程,二期工程于2007年落成。
       充分发掘建筑材料的可再利用和经济实用性,王澍从各地的拆房现场收集了700万多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让它们在象山校区的屋顶和墙面上重现新生。2007年,他在杭州还建造了由6个26层的高塔组成的大型高层集合公寓“钱江时代-垂直院宅”,并因此获得2008年德国全球高层建筑奖提名。他的作品还有2006建成的金华“瓷屋”茶室,2009年完成杭州南宋御街博物馆。
       王澍2011年荣获法国建筑学院金奖,2010年与妻子陆文宇一起荣获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他从2000年开始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1998年他毕业后,正是在那里开始了他对建筑与环境关系的研究。2011年,王澍成为第一位担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客座教授”的中国本土建筑师。他经常在全球各地的大学开展讲座,在美国就曾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奥斯汀德克萨斯大学,宾夕法尼亚等大学讲学。他参加了威尼斯、香港、布鲁塞尔、柏林和巴黎等重要国际性展览。
       当得知自己获奖后,王澍表示:“这真是个巨大的惊喜。获得这个奖对我来说实在是太荣幸了。我突然意识到在过去的十多年间做了如此多的事情,看来真诚的工作和足够久的坚持一定会有某种结果”。
       2011年评选委员会的成员包括来自英国的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他是世界知名的建筑资助人,现任蛇形画廊信托公司董事长,曾担任英国艺术委员会和泰特美术馆主席,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密斯•凡德罗档案馆前任董事;亚历山大·阿拉维那,智利建筑师和埃勒门达建筑公司常务董事;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斯蒂芬•布雷耶;中国著名建筑师和教育家张永和;来自英国的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扎哈•·哈迪德;来自澳大利亚的200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格伦•马库特;来自芬兰的尤哈尼•帕拉斯马是一名建筑师、教授和作家;凯伦•斯坦因是美国作家、编辑和建筑顾问;常务理事玛莎•索恩是西班牙马德里IE建筑学校负责对外事务的副院长。
关于普利兹克奖:
普利兹克建筑奖由凯悦基金会于1979年创立,每年度授予一位在世的建筑师,以表彰其在建筑设计创作中所表现出的聪明才智、想象力和责任感等卓越品质,及其通过建筑艺术对建筑环境和人类所做出的持久而杰出的贡献。
普利兹克家族之所以选择建筑领域是因为他们对建筑的强烈兴趣,由于他们在世界各地建设凯悦饭店;而且由于建筑是一项创造性工作但未包括在诺贝尔奖之中。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评奖程序完全模拟诺贝尔奖,由国际化的评委会通过秘密审议和投票选出最终得奖者。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位提名者。媒体经常称普利兹克建筑奖为“全球建筑领域的最高荣誉”或“建筑界的诺贝尔奖” 。  
普利兹克建筑奖以普利兹克家族的姓氏命名,该家族的国际业务总部设在芝加哥,向以支持教育、宗教、社会福利、科学、医学和文化活动而闻名。这个奖项由杰伊普利兹克和他的妻子辛蒂所设立,杰伊普利兹克于1999123日去世后,其长子汤姆士普利兹克(Thomas J. Pritzker)成为凯悦基金会主席。
 
1979年,第1届,菲利普•约翰逊,美国
1980年,第2届,路易斯•巴拉甘,墨西哥
1981年,第3届,詹姆斯•斯特林,英国
1982年,第4届,凯文•洛奇,美国
1983年,第5届,贝聿铭,美国
1984年,第6届,理查德•迈耶,美国
1985年,第7届,汉斯•霍莱因,奥地利
1986年,第8届,戈特弗里德•玻姆,德国
1987年,第9届,丹下健三,日本
1988年,第10届,戈登•邦夏,美国;奥斯卡•尼迈耶,巴西
1989年,第11届,弗兰克•盖里,美国
1990年,第12届,阿尔多•罗西,意大利
1991年,第13届,罗伯特•文丘里,美国
1992年,第14届,阿尔瓦罗•西扎,葡萄牙
1993年,第15届,槙文彦,日本
1994年,第16届,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赞姆巴克,法国
1995年,第17届,安藤忠雄,日本
1996年,第18届,拉斐尔•莫内欧,西班牙
1997年,第19届,斯维勒•费恩,挪威
1998年,第20届,伦佐•皮亚诺,意大利
1999年,第21届,诺曼•福斯特爵士,英国
2000年,第22届,雷姆•库哈斯,荷兰
2001年,第23届,雅克•赫尔佐格,瑞士;皮埃尔•德•梅隆,瑞士
2002年,第24届,格伦•马库特,澳大利亚
2003年,第25届,约翰•伍重,丹麦
2004年,第26届,扎哈•哈迪德,英国
2005年,第27届,汤姆•梅恩,美国
2006年,第28届,保罗•门德斯•达•洛查,巴西
2007年,第29届,理查德•罗杰斯,英国
2008年,第30届,让•努维尔,法国
2009年,第31届,彼得•卒姆托,瑞士
2010年,第32届,妹岛和世,日本;西泽立卫,日本
2011年,第33届,艾德瓦尔多•苏托•德•莫拉,葡萄牙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推荐阅读  
SOM基金会2025年中国区旅行奖申请将于3月28日截止 原创 SOM SOM设计事务所 2025年03月19日 15:34 上海 标题已修改
2025-03-20SOM设计事务所 SOM基金会 旅行奖 中国  阅读:953
马骕骦出生于河南郑州,在西安交大取得了建筑和英语的双学士学位,后又到日本东京大学留学,2014年加入日建设计。在职十年,先后参与了广州凯达尔国际枢纽广场、重庆金沙天街·沙坪坝站综合开发、广州白云站和深圳西丽枢纽等设计工作。
2024-07-11株式会社日建设计 建筑师 马骕骦  阅读:14385
ARCHINA建筑中国与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很高兴为您呈现一场特别的对话,与来自上海的四位新晋AIA院士进行交流:姜平院士,黄向明荣誉院士,伍江荣誉院士,以及袁烽荣誉院士。
2023-10-16ARCHINA 建筑师  阅读:3421
吕元祥建筑师事务所(RLP Asia)荣获本届建筑中国最具品牌影响力“十大外资建筑设计品牌企业”,ARCHINA特邀专访了吕元祥建筑师事务所(RLP Asia)副主席——吕庆耀先生。
2023-09-05ARCHINA 建筑师 建筑专访 品牌专访  阅读:5139
“大师访谈”系列视频采访,由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CTBUH)主办,ARCHINA建筑中国协办,旨在采访各行业的领军人物,来推动可持续高密度城市主义的发展。2021 年系列访谈主题是“未来城市:密度、能源与健康”
2021-12-08CTBUH中国 建筑师 建筑专访  阅读:6492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

资讯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