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秋去冬来,岁月如歌。自「绿城印象」专栏推出以来,我们跟随不同的作者,品读了他们时间跨度不一、切入角度各异,但温情满满、情系绿城的生活经历。
这一次,一起来看绿城冬日限定美景。
01.
雪的印记
很少有南方人讨厌雪。如果这个冬天没有雪,那只能算是平平无奇,叫人失望的大冷天,甚至对雨都有了情绪:既然同根生,为何不以更轻盈温柔的方式降下?
北方的雪,则是更盛大、更气派的奇观。那句“一下雪,北京就成了北平;我们去后海看雪,就回到明清”真令人动容,即便不是北京生人,脑海中也会浮现故宫的红墙,在什刹海溜冰的人们。
☜滑动查看,绿城各园区雪景
赏花需要借景,赏月最好宽阔,而赏雪的条件就低得多,主要是它太干净了,熟悉不熟悉的地方覆上一层白雪,总显得清丽纯净,叫人心生宁静与怜爱。
02.
观雪场所
最佳的观雪场所,其实是自家阳台。
桂花城这样的法式洋房在雪中更像城堡,红色砖墙,墨绿色屋顶,再加上飘扬的雪花,仿佛水晶球里的小房子。积雪覆盖之处,就显得略带坡度的屋顶更加可爱,柱子也像烟囱,圣诞老人喜欢攀爬的那种。
几座玫瑰园中的雪景被蓝盈盈的水面衬得清澈透亮,灰白色天空之下,或是冻结成冰的沉默喷水池,或是被芦苇带来一抹肃穆气息的广阔水域,仿佛有天鹅翩然落足,为自己整理着要与雪比上一比的羽毛。
☜滑动查看,绿城各园区雪景
尘世的雪,与玻璃幕墙平行落下,落在小镇一脚深一脚浅的足印之上,落在孩子们不愿撑伞遮挡的头发里,千万片雪花济济一堂,涂白了草丛和枫叶,在晴天等待着融化和循环。
小区里的雪可是被孩子们稀罕得紧,现在已经没有“各扫门前雪”这回事,且不说物业人员兢兢业业地扫雪撒盐,还有早早起床的孩子、玩心重的大人,一只只雪人诞生于世。
北京西山燕庐
到了雪天,中式院子就穿梭回去,回到了庭院深深,还原成一眼万年的模样。俯瞰下来,被围墙、房屋分隔的规整几何图形错落有致,覆上白雪,黑是黑白是白,没有第三种颜色。
没有航拍机的古人可能从未见过院子的俯瞰视角,我们何其幸运。大片的黑和大片的白,棱角分明的几何线条、矩形总让人想到本质、永恒、颜色、形状都不是由人创造,它们属于更伟大的自然。
成都凤起朝鸣
而屋檐、矮墙、砖瓦是人类文明的造物,雪落在屋顶的缝隙里,一楞黑一楞白,门上贴着红色春联,门口挂着灯笼,又是一年好时节。
03.
点亮生活的火花
跨年时热播的电影《心灵奇旅》中的概念“火花”,说只要是让你想去生活的瞬间,就是点亮你的火花。不必功成名就,也许只是温暖午后飞到手上的落叶,或是一口好吃的蛋糕。
我想一定有人的“火花”是一场雪,在开着暖气的屋子里往外看,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仿佛生命是从这一瞬间开始的。
杭州桃源小镇品霞苑
贝托鲁奇导演的电影《遮蔽的天空》中,到末尾,由原作小说作者保罗·鲍尔斯缓缓念白:
“因为我们不知道死亡何时到达,所以会把生命当成一座永不干枯的井。然而,所有事物都只出现一定的次数,并且很少,真的。
你会想起多少次童年中某个特定的下午,某个深深成为你生命一部分的下午,如果没有它,你甚至无法想象自己的人生?也许,四或五次吧?甚至可能没这么多。你会看到满月升起几次呢?也许20次,然而这些都看似无穷……”
我们还能看到几次大雪皑皑的早晨呢。拉开窗帘看到万物被平等地覆盖上白色,如同一望无际的海,如此强大,如此平静。
只要想到这些都并非无穷无尽,就忍不住更努力地睁大眼,记得这一切。
结语
何必再去期盼不知何时才能成行的北海道之旅,就在下一个雪天推开门,看看小区里的冬景吧。像孩子一样观察每片雪花不同的形状,每天朝夕相处的家被装饰一新,等待着你去记住,去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