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划重点
仁恒深圳商业首秀,仁恒梦中心2022年底正式启幕。
来源 | 赢商网(ID:winshang)
作者 | 罗一
图片来源 | 仁恒置地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内经济发展引擎,未来可期。深圳,作为湾区核心城市,又是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重政策利好也吸引着品牌房企纷纷布局,旗舰项目不断涌现。
其中,来自“花园之城”新加坡的品质房企仁恒置地,在深圳的首个商业综合体项目-仁恒梦中心于月初揭开了第一层面纱。
立足大湾区,深圳商业首秀
仁恒置地在业内有“品质地产的代言人”的称号,其在产品把控上的精益求精一直为业内称道。这一点,在深圳仁恒梦中心商业综合体首次亮相上亦能略见一二。
仁恒梦中心位于深圳龙岗中心城,所处整个项目综合体总建筑面积约92万平米,其中配套包括产业写字楼52万平米,商业体量9万平米,5300套公寓及1400个车位。
在本月初的项目招商启动会上,仁恒商业携手 Lead 8、伍兹贝格、SWA等国际权威设计机构,从建筑、室内、园林景观等多维度对项目规划设计来了一次360°披露。项目以超前的设计理念,打造出区别于区域内现有项目的作品。以梦为引,破“界”而生,重新定义深圳东部潮流梦想力中心。
据悉,该项目亦是仁恒在深圳打造的首个商业综合体项目,计划于2022年底正式启幕。
根据规划,仁恒梦中心在整个建筑设计中,融入“无界森林”概念。所谓无界,既是打破商场的物理边界,亦有破除人与空间、人与人心理边界之意。
根据项目所处的南低北高的特殊地理特点,打造了三首层退台式设计,顾客可通过不同位面直达商场。地铁“回龙埔站”与商场B1无缝对接。
项目打破传统封闭式盒子,采用更具体验感的“街区+mall”建筑形态,为项目塑造时尚潮流的肌底。
近些年来,购物中心市场渐趋饱和、竞争环境异常激烈,增速明显减缓,中国的购物中心已逐渐进入平稳发展的存量时代。这时,赋予购物之外更多休闲体验,注重人在商业里面的感受的体验式商业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在景观设计方面,梦中心委托美国SWA来操刀,将森林元素解构重组,商场在开放空间、墙面露台铺满绿植,北侧连廊直通新规划的龙岗区儿童公园,服务半径辐射整个深圳东部。
24小时市政通廊串联起周边与南端超1万㎡的大花园,放眼望去,室内外界限已被模糊,饱满灵动的绿色就围绕在身边,场景化打造出独一无二的园林式购物体验。
精细打磨,
仁恒梦中心探索都市商业创新
从仁恒梦中心的首次亮相,我们看到了仁恒商业在产品设计上的用心。
项目所在的龙岗中心是深圳五大副中心之一,项目紧邻地铁16号线回龙埔地铁站,周围聚集超400万㎡产业园区,涵盖新能源、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多重高新产业,辐射益田硅谷新城、深港国际中心、天安数码城等超20家大型产业基地,吸附超50万产业人群。
另外,在项目三公里范围内有深圳技师学院以及规划中的华南理工大学深圳校区,拥有近25万常住人口,消费潜力巨大。
目前,在项目周边3-5公里范围内,商业现状大多定位为家庭型,缺乏专属于年轻人的休闲娱乐打卡地。对于新入局的仁恒梦中心商业而言,无疑是充分洞晓这一点,并在着力挖掘年轻客群的消费潜力。
因此,仁恒梦中心重点挖掘“场景力”、“社交力”两个关键词,结合当下年轻消费者对于商业空间的社交娱乐、艺术休闲、绿色自然等多维度需求,呈现出一座“不一样”的商业空间,也形成了项目的独特竞争力。
试想,一个购物中心将森林搬入城市,会激发怎样的灵感及场景体验呢?仁恒大手笔在深圳打造的这座“梦中心”,在孕育期已自带话题和流量。更何况仁恒还是一个对“产品”打造的极致追求者。不禁让业界对它更多一份期待。
独特DNA,推动仁恒商业可持续发展
其实,仁恒的商业只是进深圳比较晚,其商业开发和运营的实力在全国,早就颇有名气。
2010年,成都仁恒置地广场开业,当时引进西南首家LV旗舰店,轰动了全城。商场也成为成都和西南地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奢侈品购物中心。可以说仁恒商业基因即“品质、高端”。
仁恒商业的国内总部位于上海,拥有3个在营的城市综合体(包括购物中心、写字楼、酒店等)、10个在营国际社区商业“仁恒里”。
另外,仁恒还有苏州仓街商业广场、天津仁恒伊势丹商业广场,和多个“仁恒里”项目,与深圳仁恒梦中心一样正在筹备之中。
其中,仓街项目位于苏州古城地块,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与苏州仁恒开发的“当代苏园脉络别墅——耦前”一河之隔,计划2023年亮相。也被誉为回归古城之作。
而将于今年开业的天津仁恒伊势丹融入了“购物博物馆”的全新概念,将营造一个极具未来感的新型数字化购物体验中心。
仁恒置地执行董事钟思亮先生曾说,“土地既然交到你手上,就要尽可能地挖掘它的内涵和潜质,尽可能地提升土地的价值,把土地规划好,建设好。”其背后是企业坚持的“善待土地”的城市建设理念,也是引领仁恒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
因地制宜,打造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商业项目,展现独一无二的商业魅力。着眼于未来,我们期待仁恒商业以国际化视野,打造更多与城市共生长的作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