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 | 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规划相关房地产行业政策解读
阅读:5057 2021-03-15

导 读 

聚焦房地产行业,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职住平衡。

  作者 / 杨科伟、柏品慧



近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出炉,部署了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升至60%,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等主要目标。聚焦房地产行业,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职住平衡。


01

2035年人均GDP达2万美元
科技创新、经济内循环将是发力点

展望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CRIC点评

2020年,我国GDP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同比增长2.3%,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人均GDP达到72447元,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2035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万美元或将是重要的参考标准,预示着经济增长仍是必要条件,未来15年年均GDP增速仍需保持在5%附近的合理区间。

“十四五”时期不设具体的GDP量化增速目标,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培育两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

聚焦于经济发展模式,“十四五”时期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并提升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地位和战略高度,全面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经济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进一步挖掘内需消费潜力,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02

因城施策落实“三稳”
租赁、保障持续发力缓解大城市住房难题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职住平衡。坚持因地制宜、多策并举,夯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稳定地价、房价和预期。建立住房和土地联动机制,加强房地产金融调控,发挥住房税收调节作用,支持合理自住需求,遏制投资投机性需求。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有效盘活存量住房自有,有利有序扩大城市租赁住房供给,完善长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完善住房保障基础性制度和支持政策。以人口流入多、房价高得城市为重点,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着力解决困难群体和新市民住房问题。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支持将非住宅房屋改建为保障性租赁住房。完善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机制,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处理好基本保障和非基本保障的关系,完善住房保障方式,健全保障对象、准入门槛、退出管理等政策。改革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健全缴存、使用、管理和运行机制。


CRIC点评

“十四五”时期将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加快构建高端有市场、低端有保障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职住平衡。

对于住房市场体系,继续坚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的政策主基调,强化城市政府主体责任,更好地落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长期调控目标。

热点城市继续坚持调控目标不动摇、力度不松劲,现阶段地价、房价仍是不能碰的红线,一旦市场出现过热的征兆,短期内城市地价、房价过快上涨,调控政策大棒必将尾随而至。具体而言,完善房价地价联动机制,热点城市或将效仿北京、上海,商品住宅用地出让实行限房价、竞地价,指导开发企业理性拿地。严格落实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的“两道红线”,严控个人住房贷款投放节奏,并对购房者首付资金来源、债务收入比等加大核查力度,尤其要加强信贷资金用途管理,严防经营贷、消费贷、信用贷等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以税收调节为主要手段,打压市场投资炒作氛围,例如增值税征免年限从2年提升至5年,延长住房持有年限,规避寄望于短期房价上涨后投资套利。

压力二、三线城市有望从保市场主体出发为市场减压、企业纾困。具体而言,土地供应要有供有限,适度降低土地出让价格,尤其要增加平价地以及低价地供应,给予开发企业一定的让利空间。支持居民自住以及改善性购房消费,那些人口长期净流出的弱三、四线城市仍需在需求层面予以刺激,购房补贴、税费减免皆是可以操作的选项,其对市场拉动力也将更为直接有效。

对于住房保障体系,切实增加租赁住房和保障房供应,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

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土地供应要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并保质保量完成。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支持将非住宅房屋改建为保障性租赁住房,既要用活增量土地资源,更要挖潜存量土地资源,缓解大城市长期供地压力。

地方政府要多渠道筹措保障资金,地方财政更要安排专项资金,并通过提前告知、预拨等方式,加快财政资金拨付进度,全力支持租赁住房和保障房建设,确保保障工程项目都能顺利开工、按时完工,顺利达成住房保障目标。

规范市场化租赁住房发展,整顿租赁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对租金水平进行合理调控。长期来看,租赁市场监管要制度化、常态化,资金监管仍是重点领域,既要加强对租金、押金使用情况的监管,又要出手重拳严控“高进低出”、“长收短付”、“租金贷”等市场乱象。


03

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探索跨区域交易
实现市场化配置集约化管理

建立健全城乡统-的建设用地市场,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改革土地计划管理方式,賦予省级政府更大用地自主权,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 


CRIC点评

推进土地出让制度改革,实现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集约化管理。一方面,积极盘活闲置的存量土地资源,在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大前提下,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以期释放一定数量的供地指标,缓解城镇建设用地供应压力,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化管理。与此同时,农业转移人口也能获得一笔相对可观的补偿性收入,使其能免除后顾之忧,更快地融入城市生活。

另一方面,以市场化配置之手,结构性调节不同规模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探索全国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超大规模城市通过跨区域交易可以获得更多的供地指标,结构性舒缓长期所面临的供地压力,中小规模城市也能适度抬升土地出让价格,最大程度实现土地资源更优化配置。


04

新型城镇化仍是房地产行业制度红利
户籍制度改革成“助推剂”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使更多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确保外地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标准一视同仁。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I型大城市落户条件。完善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鼓励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


CRIC点评

新型城镇化仍是房地产行业最大的制度红利。“十四五”时期,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由2019年末60.6%进一步提升至2025年末65%,未来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约有4个百分点的增长空间,大约5600万人将由农村迁移至城镇,期间有望带动不菲的增量购房需求,进而给房地产市场提供坚实的需求支撑。

户籍制度改革或将成为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助推剂”。“十四五”时期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同规模城市均将调降落户门槛,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并在人才落户层面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全面提升城市吸附力,助推城市产业、经济持续向好发展。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中小城市更实行“零门槛”落户,真正实现人口的自由迁徙,全面提升新市民在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外来人口都能安心就业、放心置业。

可以期许的是,随着新晋落户人口持续增多,房地产市场将明显受益,潜在购房需求依旧充裕,且更为刚性,有望在较长时间周期内有序释放。


05

市场份额将向城市群和都市圈集中
核心与卫星城市市场价值重构

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分类引导大中小城市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以促进城市群发展为抓手,加快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建设现代化都市圈。依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提高1小时通勤圈协同发展水平,培育发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


CRIC点评

市场份额将向城市群和都市圈集中,强化行业新格局。目前,已经获批的19大城市群,承载了我国75%以上的城镇人口,贡献了80%以上的GDP。我们认为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长江中游和成渝这5大城市群或将成为新一轮发展高地,市场占有率也将稳中有升。

核心城市与卫星城市市场价值重构。积极打造一批1小时通勤的现代化都市圈,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要素将在核心城市与周边卫星城市之间双向流动,全面疏解超大、特大城市非核心功能,培育发展卫星城市特色产业体系,并加快市政配套功能建设,真正实现以产留人、以人促产。


06

优化生育政策、高校入学率升至60%
支撑楼市成交整体走稳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构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60%。


CRIC点评

2016年初,全面二孩政策正式落地执行,极大程度刺激适育家庭生育需求,全国迎来又一个生育高峰期,当年全国出生人口高达1786万人,创2000年以来新高。但随后全面二孩政策刺激效应递减,2017年以来全国出生人口逐年走低,2019年已跌至1465万人。

“十四五”时期将优化生育政策,或将在东北等地区率先探索全面放开生育限制,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全国出生人口整体降幅或将明显收窄。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及教育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由2020年54.4%提升至60%,大批高校毕业生有望转化为房地产市场潜在置业需求,并有较强购买力支撑。受此影响,“十四五”时期房地产市场仍有强劲需求支撑,成交规模大概率将继续走稳。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地产或将步入发展快车道,市场规模或将大幅扩容,并有望超越地产开发主业。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推荐阅读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各级政府、房地产开发商以及行业从业者们都在积极地应对变化,探索破局之路。我们看到,通过数字化转型,帮助企业降本增效、调整商业模式、拓展新业务是不少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核心抓手,也是各级政府引导与刺激政策的重要落脚点。
2022-03-21克而瑞科创 土地政策 科技  阅读:4376
中国地产行业诞生以来,从没有这样的风雨飘摇、黑云压城。近几个月来,如同鱿鱼游戏,每一周都有一两家开发商轰然倒下,行业陷入一个股债双杀的螺旋式下降过程。近期中央看到问题,政策表态要维稳行业,很多人乐观地认为是否政策转向了,地产春天又要来了。要放弃幻想,地产已经进入青铜时代,是一个冰河期与寒武纪,不会再有春暖花开,要做好漫长冬天的准备。
2021-12-29旭辉集团 土地政策 旭辉  阅读:5787
2020年下半年以来,面对宏观环境和房地产行业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加之房地产严控措施不断升级,作为资源与能源利用主要载体和空间打造主体的房地产品牌企业积极调整发展节奏,响应国家绿色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的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打造安全、健康、高效的绿色品牌体系,助力企业重塑品牌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健康持续稳健发展。本文对有利于房地产品牌企业绿色发展相关政策和利好因素进行梳理,以期对企业发展有所裨益。
2021-10-13中指研究院 土地政策  阅读:3969
是的,如你所看,近期,楼市调控从未如此密集。
2021-08-13米宅 土地政策  阅读:4997
在各种政策持续收紧下,房企融资规模大幅下降,政策推进下房贷集中度管理成效初显,银行业房地产贷款同比增速创历史新低,从政策调控的稳定性、连续性来看,下半年融资环境将维持收紧态势。
2021-07-09丁祖昱评楼市 土地政策  阅读:4230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

资讯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