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筑博设计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现在整个公司有400多人,总公司在深圳,有300多人,然后在北京、南京、重庆、武汉有分公司,深圳筑博这些年成长比较快,我们凭借是我们在建筑上比较核心的诉求,这个诉求可以归根于两点,一点是品质,一点是创新,品质我们一直强调深圳筑博的设计有高品质和很高的完成度,所以深圳筑博的特点就是效果图没有实景的照片好,说明一方面我们效果图画得比较差,一方面我们对最后完成的东西更重视一些,当然对我们来说,我们并不认为高品质一定是做高档的住宅和写字楼,我们认为恰当是高品质一个特点,另外我们认为设计能够产生价值,并不一定要用好的材料,我们一直强调品质,而且在品质的背后包含我们对社会的诉求,我们认为我们能做到今天这么大,实际上一方面是我们理解了市场,但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尊重我们的客户,尊重了我们一些真正的建筑的使用者,这个是我们做品质这块一个诉求。
另外一个我们比较强调创新,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并不是要做标新立异的项目,我们所说的创新是希望建筑的设计是能够尽快地能够跟整个世界的设计水平有一个对话的关系。这个在以前,可以说整个工作建筑设计很缺乏的一部分,我们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块补上。
如果说有什么体制优势,其实一开始其实是有,一个是珠三角早年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快速的发展,另外一个大家都比较清楚,实际上中国很多地产的发展,有很多的模式,实际上住宅的样式上是来自于香港的,深圳作为一个特区,简单地说,跟老师离得最近的学生,就学得比较早,学得比较快。因为90年代到现在也一直没有特别大的住宅运动,这么一个大规模住宅建造这么一个产业,所以深圳这些设计单位都成长非常快,都不是特别自觉的成长,就不知不觉就长大了,深圳筑博就不断的招人,但是从今年开始人数没有明显增加了,就感觉到以前的方式是有问题的,回到一开始,我们说到区域优势现在基本上消失了,现在大家基本上认识到,深圳的住宅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实际上这个优势已经不明显了。
深圳本身的地产,深圳已经有六、七年时间是土地零供应,已经没有土地拍卖了,这实际上就没有什么机会在深圳了,作为深圳筑博和华森是深圳比较大的设计单位,因为跟深圳的地产商关系处得非常好,随着万科、金帝品牌的地产商在深圳非常小了,到全国去拿地,实际上是跟着这些品牌地产商开始走出去,是带有不知觉,是有点被动的,是跟着走出去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发现前些年的增长是外延型的增长,人均的生产力没有多大提高,建筑的质量也没有多大的提高,而且在某些突飞猛进的时期,建筑的质量实际上是有所下降的,作为一个企业如果要想成功必须有一个长远的战略,我们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放慢了扩张的脚步,我们开始加大了企业管理的力度,也就是整个公司的重心就开始从以前单纯地强调对建筑质量的控制,到了一个我们认为其实没有一个好的管理体制,你建筑质量的控制是实现不了,所以我们后来做了这个调整,在这块的话,也许是因为民营的原因,基本上方向的转变有一种外延型到内延型的转变,没有什么束缚,这个是作为民营企业的优点。
接下来想说一下,是做大还是做强?实际上我们刚才已经说过了,如果在现在这种高速发展的时期,我们要是盲目去做大,实际上就是一个比较危险的事情。因为在短的时间内,我们可以迅速的膨胀,现在我们都是开始学企业管理,我们知道大多数倒闭的企业都是撑死的,由于迅速的扩张,订单的数量很多,你迅速增加你的人员结构,但是你管理的体制跟不上你的人员素质上不去,结果迅速把以前积累的品牌优势就毁了,基本上你就翻不了身了,我们一开始为什么要强调高品质,而没有一上来就做大做强,我们认为必须要守住品牌这块,必须要守住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口碑。
现在实际上是在强调练内功,是在想怎么样寻找到一个合适的企业管理之道,一个好的模式。现在我们基本的模式是这样的,我们认为像设计单位这样的企业,有一个前提,我们对做建筑感兴趣,我们不是单纯赚钱、盈利这样一个事情感兴趣,这样我们一直还是把建筑设计作为主业,我们其实像把建筑设计做好,我们没有做一个大型的企业。
强调建筑设计这块,我们认为是一个智力密集型的企业,这个企业的特点是这个资产有多少,最重要是智力资本,经济资本不重要,所以我们基本上没有想过去上市、融资,所以我们想得办法就是要锁定底下这些设计师,我们怎么样让他们过得幸福、快乐、有成就感,简单说,我们认为在以前的起步阶段,我们就觉得薪酬是最重要,所以整个深圳都有这个特点,深圳的设计单位都愿意把薪酬给的高一点,现在我们做企业,要对员工的想法做点摸底和调查,现在发现学习还有晋升的机会是员工特别关心,甚至学习已经超过了对薪酬的诉求,所以整个的管理是围绕这块来的,如何整个设计的东西能够让我们的员工能够不断在里面有学习和晋升的东西,这个是我们留住这些人的前提,我们把我们企业定位成一个给中国的建筑设计师创业的平台。
现在我们让他能够感觉到在很大程度是你说了算的,但是作为大一点的公司我们有比较强的技术力量,可以给他技术上的支持和市场上的支持,还有管理上的支持,但是还让他有一个设计上发挥空间,这是一个管理体制,还需要非常长的时间建立,我们觉得今年甚至明年或者是在以后几年之内,我们都会在这个上面较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