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华观点 | 打造科创新引擎,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
阅读:4453 2022-04-17

640 (6).png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近年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密集出台了大量支持科技创新、创新创业的政策,推动了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的不断培育和壮大,科技创新在各地新旧动能转换中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但是,也存在着多种发展问题,如由于科技和市场脱节,导致巨大的科研浪费,科技转化率低;尽管我国的知识产权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首位、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位居世界第二,但我国在创新能力还在世界居于中下游;科技资源分布不均,科技创新主要集中北上广等少数地区,大部分地区的科技资源匮乏等。


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探讨如何围绕乡村振兴等应用场景打造科创工场,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场、转化场、加工场,推动科技成果的高质量转化,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泛华认为,可以科创为新引擎,从以下四个方面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


640 (2).png

科技、人才、资本的有机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关键是要解决好要素摆位和高效匹配问题。通过科技、人才和资本三个核心关键要素联动,叠加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及创新服务,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另外,积极构建科技经纪人、科技专家学者、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专业化交流与成果孵化平台,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梦工场。


一是打造科技经纪人队伍和转化人才,让有企业家思维、懂产业懂科技的青年科技人才作为科技经纪人来对接科技领军人才与企业家,成为凝聚科技人才的“强磁场”;二是建立新型科技投资机构,围绕科技创新的全生命周期形成金融和产业资本支持体系:如天使投资、风险投资、金融资本及产业资本等;三是培育出一批能代表现代科创实力的优质科创企业,打造科技创新的市场载体,积极鼓励科技专家以知识产权入股的方式成为企业合伙人。从科技转化的角度与专业化的运营,实现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孵化,形成科技、人才、资本和信息的全要素融合协同生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640 (3).png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需求牵引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单个技术、单个企业很难实现科技的成功转化,一定要从产业发展的全要素、全环节、全链条出发,加强纵向联动创新和横向协同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构建科技集成体系,形成科技创新对产业转型的支撑性作用,按照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和终端的不同关键节点,梳理科技谱系,构建核心技术、专用技术、通用技术等技术体系,构建上、中、下游研发主体协同合作的技术创新生态,引导产学研建立更紧密的创新伙伴关系,在技术攻关与应用实践中持续提升供给质量。最终形成围绕产业链打通科技成果交易、转化、应用、发展的全过程。


另外,将需求牵引和创新驱动相结合,形成从源头创新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品创新的转移转化,推动产业价值链的高端跃升。让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有效集聚,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放大社会生产力的乘数效应,促进知识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价值实现。例如:农业领域可围绕单品育种到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的全产业链体系,构建相关科技体系;绿色建筑围绕绿色设计、绿色建造、绿色施工及建筑装配集成和绿色智慧运维等相关科学技术体系,构建上、中、下游研发主体协同合作的技术创新生态,并形成科技成果转化,赋能产业发展。


640 (4).png

数字经济驱动,全球配置科技资源


数字经济的到来,改变了必须从工业经济时代以金融资本为驱动的规模经济向以知识资本为驱动的范围经济转变,通过创新要素跨时空连接、产业跨界融合来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各方基于数字平台,形成多方、多专业和跨地域协同创新,形成共生、共创、共享、共生、连接的科创工场。通过范围经济要素配置资源,形成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未来的科创既可以在供给端实现全球科技资源本地配置,也可以在输出端实现科技成果全国乃至全球协同分享。


一是全球科技资源检索和科技成果资源本地配置:围绕本地的特色主导产业需求,对全球的相关科技资源检索、盘点,积极推动国际技术转移,通过建设若干科技合作平台,打造线上线下的科学、技术、资本和产业融合与交流平台。并以集聚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引进国际重大创新成果为目标,架设全球科技创新资源与产业发展的桥梁,形成全球科技资源本地科技成果转化。


二是打造“数字化科创飞地”,实现科技成果输出:打破时空限制,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科创飞地,飞入地政府主动出击,通过线上数字化平台,为飞出地提供数字化赋能服务的全生命周期一站式平台,如: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和科创大脑等板块,聚焦飞入地的重点产业和重要单品提供专业化科创服务。 


640 (5).png

以科创为动能,打造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和结算经济


围绕地方特色主导产业,构建科创经济新载体,打造科技创新要素交易中心,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产品市场、要素市场、服务市场,实现科技、产业与市场、资本、教育和空间的有机融合。通过科技创新要素交易推动科技创新和地方主导产业结合,整合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并综合应用数字化技术对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推动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协同化方向发展。通过全过程溯源、检验检测、品牌认证、新零售、数字供应链、5G场景应用等关键环节数字化,形成产业大数据湖,打通数字流、产品流、要素流、人才流和资金流等流量场,通过数据流通,打通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服务市场,通过数字化交易结算平台,汇聚数据流、产品流、人才流、资金流等流量体系,做强产业互联网,深度对接消费互联网,重塑“产品卖全球、结算在当地”的平台经济、结算经济模式,推动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形成总部经济、平台经济、结算经济。形成产业集群化、集群基地化、基地园区化、园区社区化、社区智能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赋能、引领区域新旧动能转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结语:

总之,打造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需要产业思维和系统思维,充分发挥需要市场的作用,通过科技、人才和资本三个核心关键要素联动,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形成“点-线-面-体”科技创新应用场景,并积极融入数字经济,实现创新要素跨时空连接,构建科学、技术、资本和产业融合与交流平台,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产品市场、要素市场、服务市场,实现科技、产业与市场、资本和产业空间的有机融合。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推荐阅读  
近日,奥雅纳发布了一项题为《拥抱人工智能:重塑当今城市与建筑环境》的调研。结果显示,人工智能(AI)正在影响中国乃至全球城市及其基础设施设计, 中国建筑环境领域对AI工具的使用水平位于全球前列。
2025-05-14Arup奥雅纳 调研 AI 科技  阅读:1784
近日,深圳大学、中建八局华南公司和深圳地质科技创新中心三方联合申请的深圳市科技创新局2024年度科技研发项目“面向无人机应急救援应用的低空复杂环境视觉与雷达融合感知系统研发”通过立项,并成功获得深圳市财政资助。
2025-05-10中建八局科技 科技 立项  阅读:1639
4月26日上午,以“科技打头阵,创新赢未来”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盛大开幕。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携AI智能数字人亮相科交会。
近年来,中国低空经济迅猛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引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低空经济纳入“新质生产力”范畴,提出推动安全健康发展,加速规模化落地。
2025-05-04湖北省建科院 低空经济 无人机 科技  阅读:1430
索缆桥梁作为大跨度桥梁的核心承力构件,其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桥梁的整体结构安全。近年来,索缆桥梁运营安全正面临多源风险叠加挑战:从设计阶段的无加劲纵梁吊杆拱桥的结构冗余度不足、施工中防腐措施不到位等质量隐患,到长期服役中的材料老化、重载交通加速疲劳劣化;从传统检测手段难以捕捉锚固松动等隐蔽病害,到突发火灾、地震等极端事件威胁,全生命周期风险管控亟待突破。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

资讯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