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美项目
栏目忠实记录华建集团近年完成的高品质项目,体现”完美游走于艺术与科学、浪漫与理性、美学与实用、光与影、柔与刚之间,展现多维最佳平衡,最终把创意带入现实。不论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始终追求卓越;融合艺术与科学,筑建至臻天地,构筑其中充满乐趣的生活方式;经历岁月沉淀,成为一个时代的永恒记忆”华建集团品牌精神。
视频制作:时差影像
基地旧址是原坪塘镇湖南省新生水泥厂,成立于1958年。坪塘是一个工业重镇,因其地下蕴藏了丰富的石灰石、矽砂等资源,近半个世纪以来,此区域近百家重工业企业曾为坪塘镇民生发展贡献过巨大贡献,曾解决数以万计的民生就业。但数十年的高能耗、高开采、高污染也严重破坏了该区域的生态和居住环境,“山朦胧,水朦胧、空气更朦胧”是水泥厂区域居住环境的真实写照。
2009年开始,伴随“产业退出,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的发展转型,新生水泥厂正式结束了其历史使命,于距长沙市区仅10公里之遥的坪塘镇,永久地留下了一块长约400米,宽约300米,深约100米,满目疮痍、千沟万壑、杂草丛生的地表“疮疤”。抚今追昔,这些曾经有着功天伟绩的矿坑再也无法继续提供资源效益,它因废弃而失宠,沦落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2013年,基于项目功能和投资造价发生重大调整,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在奥地利蓝天组设计事务所的概念基础上,从建筑方案开始,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的原创设计,并提供设计总包管理服务。设计师巧妙利用城市化过程的“伤疤”,将其蜕变为新的城市地标。历时7年,终将废弃矿坑这一工业遗址转化为活力四射的体验式“两型”主题乐园,实现了世界首个矿坑遗址重生为主题乐园的大胆构想和尝试。
2015-2020年实景照片
项目包含欢乐雪域及欢乐水寨两大乐园,总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其中欢乐雪域冷区面积3万平方米,包含滑雪与嬉雪两大功能;欢乐水寨占地面积近8万平方米,与其南侧朗豪度假酒店形成流线联动,功能互补的空间关系。废弃的百米深坑将通过功能植入焕发新的活力与生机。
作为世界首个将两种极地性气候活动于一身的“冰”“火”主题两型乐园,室内欢乐雪域和室外欢乐水寨同以水为主题,以水的不同形态“冰、雪、浪”充分演绎水的无限魅力,成为湘江这一东方莱茵河岸上的靓丽明珠。
“冰”“火”主题在不同空间及矿坑各标高层面的有机转换,为设计创造崭新机遇。从-5℃的欢乐雪域“穿越”到室外温度达到30℃的欢乐水寨,三十多度的温差为游客打造出“冰火两重天”的酷炫体验。
设计将滑雪建筑置于北侧坑口,采用完全消隐的地景式体量处理手法,将主体建筑完全隐藏于矿坑内侧,通过消失的建筑手法使建筑环境化,营构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感受。其余建筑体量或以群落方式分散于坑顶,或隐埋于崖壁内侧,化解建筑对矿坑自然环境不积极的空间压迫。
考虑热辐射及散热面积对滑雪建筑的不利影响,设计选择表面积及体型系数相对集约的椭圆形作为滑雪建筑形体。此外设计团队尝试将水乐园垂直叠加于室内滑雪场屋顶之上,令滑雪场屋顶大面积覆盖在水体、绿化之中,既让游客尽情领略矿坑的风光,又使其增加一道天然的隔热屏障,为室内滑雪场减少能量消耗提供因势利导的有利条件,极大降低雪乐园日后的运营及维护成本。
室内滑雪场以阿尔卑斯为主题打造带有异域风情,主题鲜明的运动及休闲场所。设计利用矿坑的地势关系组织由上而下的独特流线体验:游客自0m标高门厅进入,至-12米标高检票、更衣,乘扶梯至-20米达雪场冷区入口,经长120米、宽45米、平均坡度为8°的初级滑道,抵达-36米娱雪区。入口区上层村落游客广场,限制空间尺度及空间高度,通过欲扬故抑的空间手法,为游客提供极具变化的空间效果。
欢乐雪域体验流线
室外嬉水中心以探索玛雅文明为主题,设计结合FORREC的原创理念,通过矿坑立体标高,分别组织屋顶水乐园、上区水乐园、下区水乐园三种标高层面的空间关系,并对应儿童游乐区、青少年嬉水区及家庭游乐三大功能板块,结合自然矿坑地貌打造立体的空间体验。
欢乐水寨内的建筑物、构筑物、设施滑道、水池、道路、绿化等均依地形、地势而建,充分利用天然矿坑因地制宜形成的40m落差,屋顶水乐园在嬉戏游乐的同时欣赏矿坑壮美的风景,坑顶造浪池将工业遗址淹没在欢乐的海洋之中,坑底多种游乐项目依崖壁顺势而下,在独一无二的自然环境中体验极限运动带来的刺激与挑战,崖壁边坡处设置360°环景观餐厅,在这里玛雅文明与自然生态交替流淌于矿坑及水体之间,古朴神秘的异域风情令人流连忘返。
滑雪场主体建筑采用双层建筑幕墙,内层幕墙更贴近崖壁自然色彩并附以粗放的质感肌理,象征矿坑半个世纪的工业开采历史,表达对逝去的场地记忆的尊重与延续;外层开放式幕墙,采用数字化时代印记鲜明的建筑语汇,与内层幕墙形成既呼应又对比的微妙关系,象征一段工业文明记忆结束后建筑与环境将开启新的历史使命。
坑底淤泥进行无害化及固化处理,崖壁周边状态良好的自然渗水点被完整保留下来,结合渗水点设置集水装置,自然收集的渗水经处理达标后用于坑底补水、工艺补水及冷却塔补水等使用。崖壁植被修复采用生态混凝土护坡技术、客土植生工艺等培育出以自然修复为理念,可进行粗放管理的生态网络。
修复后的崖壁植被
解决这一类似山地,半地下性质的建筑消防设计是项目总体推进的关键,设计通过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申请,大胆利用现有崖壁及场地标高关系,在受场地限制无法设置消防环路的前提下,以不同标高组织消防救援,分置救援与游客疏散路线,结合矿坑地形地貌巧妙设置的总体消防救援系统成为场地内独特的风景。
长沙大王山矿坑历经半世纪的工业开采,为城市和区域发展贡献了资源和财富,四年的疮疤残骸既唤起人们对矿坑的历史记忆也对矿坑的未来充满期待,七年的转型蜕变令矿坑在期许中重生,满载活力与欢乐的矿坑将在此时开启崭新的历史使命,百米深坑的下一世奇迹,需要你我的共同参与,更需要我们共同见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