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科技城(一期) | 深总院
阅读:2043 2024-09-14


近日,深总院副总经理、执行总建筑师杨旭的作品全产业周期视角下的超高层办公建筑设计——深科技城(一期)在《当代建筑》期刊上发表。



全产业周期视角下的超高层办公建筑设计
——深科技城(一期)
杨旭 周谦

关键词
产业发展;公共开放;立体多维;绿色低碳

正   文
深科技城位于深圳市福田区梅林—彩田片区,是深圳“区域转型+产业转型”的重要承载区,也是深圳中轴中央商务区(CBD)提升发展的战略支点。基地西侧紧临城市主干道彩田路,北靠北环大道,东侧为皇岗路及笔架山体育公园,同时靠近地铁9号线、10号线。

项目总用地面积为43,828.4㎡,总建筑面积约450,000㎡,整体容积率为6.0,其中项目一期用地面积为24,942.3㎡,建筑面积为 271,732.2㎡,包含研发、商业、公共配套等多项功能。经历过深圳湾科技生态园(一区)、留仙洞创智云城(一期、四期)等实践后,设计团队再次面对高密度产业空间的设计任务,尝试通过公共空间、活力场景、绿色技术的多重塑造,满足企业的人本需求,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形成产业链的聚集经济效益。[1]

▲ 项目与周边环境鸟瞰

片区规划
“福田区梅林—彩田片区”是由“梅坳八路—中康路—北环大道—彩田路—笋岗西路—皇岗北路—北环大道—彩田路”围合的区域,总用地面积为1,480,000㎡。深圳市将福田区“梅林—彩田片区”纳入重点区域以加快开发建设。该项目作为深圳区域转型+产业转型的重要承载区,以“深圳智谷 · 梅彩中轴智慧城”为总体目标,以“未来城市中轴新极核、未来智慧产业新引擎、未来优势生活示范区”为分目标,加快片区开发建设。

“梅林—彩田片区”曾是深圳制造业的老基地,如今正谋划将“老基地”变为“新智造”。“梅林—彩田片区”未来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是高科技产业、人工智能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数字经济等。深科技城作为城市重点更新项目,是推进片区城市品质提升、产业扩容升级的重要引擎。

▲ 沿彩田路重要的形象展示

产业发展
高科技产业聚集区是项目的重要定位,其建成后,深科技的集团总部、研发、实验室、新产品试制中心等企业核心都将进驻其中。深科技将根据半导体、通讯消费电子、计算机存储、健康医疗、汽车电子、自动化、物联网等10个自持事业部的产业领域,大力引入上下游先进产业链,完善配套设施,形成产业链聚集效应。为满足未来入驻企业在大数据方面的需求,设计上具有前瞻性,为大数据设备提供专业空间,为其放置不间断电源设备(UPS)等提供专门服务。

公共开放
项目布局顺应片区规划及回应产业发展的需求,沿西侧城市主干道重要的形象展示面,布置三栋高低错落的办公塔楼,220m高的总部大楼位于基地西南角,临近地铁站点,同时退让出城市广场,塑造公共开放的街角广场。东侧地块布置品质公寓,扭转错位。各塔楼相互围合、退让,为城市及产业人群提供用地面积为10,000的开放公园,在高密度办公楼群中,营造出一处聚集、开放、舒适的城市公共休憩空间。

▲ 建筑西南侧

传统超高层产业园区大多采用封闭、内向型管理,但我们认为面向未来的产业园区应更加开放。因此,设计通过对街巷空间的研究,结合实际功能需求及空间感受,重塑底层活力街区。设计沿城市主要界面及开放公园,设置“骑楼”“挑檐”等开放空间,并在主要的街区流线交叉点,结合景观设计,植入不同特色主题的庭院空间,有效激活片区街区,营造丰富的公共生活。

▲ 特色雨棚中庭

▲ 骑楼开放空间

设计引入“活力高街”理念,在传统的塔楼与底层裙房之间设计出一个独特的混合区域。设计通过体块的架空、错动、切割等空间设计手法,打造一个融合商业文化、休闲健身、企业展示等各类功能为一体的创意区。[2]各类活动都可以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内发生。丰富多样的正式和非正式的交往空间,将促进企业与企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为园区发展带来持久的活力。

▲ 活力高街

▲ 屋顶景观花园

立体多维
作为梅林—彩田片区重要的空间节点,项目所在片区还承担了空间连通作用。地面之上,设计通过一个多层平台,将各个碎小的地块联系为一个整体,可向外联系相邻街区,并接入城市的公共慢行交通体系。各类人群通过二层平台与竖向垂直交通,可以便捷地穿行于地块内的公交首末站、社区体育场、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配套设施,实现各地块之间全天候、全时段的通行。

▲ 二层平台旱喷广场

三层平台设置了约500m长的环形天空跑道,最小宽度为2.5m,最大宽度为10m,能容纳公共交流活动。同时,平台上搭配不同种类绿植的天空跑道,既是跑道又是公园。从地面到空中,设计打造了立体多层的开放花园。

▲ 三层平台开放花园

地面之下,设计顺应现有的地下空间整体规划,通过东西向、南北向的市政公共通道,将地下商业与地铁9号线站点无缝衔接,同时预留相邻地块接口,方便未来互联互通。项目整体形成地下地铁连通,地面车行接驳,空中人行通廊的多维连接体系,激活片区城市空间。

绿色低碳
项目旨在降低能源消耗,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可持续办公空间;绿色低碳是我们重要的设计理念,贯穿整个项目周期,涉及建筑本体、室内环境、建造运营3大板块和18大绿色技术体系。220m高的主塔楼获得LEED金级认证、绿色建筑三星级认证、BREEAM优秀级认证。

▲ 简洁的幕墙

节能的建筑立面系统是实现低碳节能的首选,幕墙系统采用单元式设计和施工方法,既能实现建造过程的节能环保,也能保证建成后的品质。利用竖向遮阳构件,结合冲孔材料设置通风扇,玻璃面无须设置开启扇,保证了立面干净整洁。

每个单元采用4.5m通高的超白Low-E玻璃,确保了开阔的视野效果,又能实现良好的热工性能。单元体独立开窗,独立获取新风,可以让建筑在深圳气候宜人的时候进行自由“呼吸”,这种类似“呼吸的系统”,让整座建筑充满循环新风,显著减少能源使用并提升建筑的品质。

▲ 单元式幕墙独立开窗

▲ 竖向遮阳构件

▲ 立面冲孔材料

▲ 办公入口大堂

▲ 电梯厅


技术图纸
▲ 总平面图

▲ 一层平面图

▲ 二层平面图

▲ 三层平面

▲ 东立面图

参考文献
[1] 刘勇高,杨旭. 深圳留仙洞创智云城(一期)[J]. 当代建筑,2022(5) : 90-97.
[2] 杨旭. 高密度科创产业园区立体化实践[M].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


深科技城(一期)

项目类型:办公建筑
建设地点:广东省深圳市
设计时间:2017年
建成时间:2024年
用地面积:24,942.3㎡
建筑面积:271,732.2㎡
结构形式:框架核心筒
建筑高度:220m
建筑层数:47层
业主:深圳长城开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深总院院士团队
主创建筑师:孟建民,杨旭
设计团队:王敏龙,周谦,郑蓓莉,陈琳,杨迎,赵昱翔,周力
施工图设计:建筑:吴莲花,吴长华,刘建新,郝涛,李海顺,吴泽群,李燕平,谢珍银,赵百星,黄海斌,邱赢虎,鞠磊,刘文旭
结构:曹前,张洪硕,刘文浩,郭玲玲,陈辉,朱亚辉,林梓浩,黄春辉,侯学凡,罗海文
暖通:杜艳利,熊贤敏,刘贺兵,孙杨
电气:李茜,唐先虎,温灵群,谢雪梅,郭方,谢春红
给排水:张文,何爱玲,邹乃俊,苏秋亚,李扬
施工单位: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
摄影:深圳罗汉摄影工作室


来源 | 深总院院士团队、CA当代建筑
编辑 | 夏泡芙   审核 | 楼上、杨静怡
深总院品牌部整理发布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