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华南城十里东岸学校 |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阅读:2218 2025-02-10

河源华南城十里东岸学校



01
  项目概况
PROJECT OVERVIEW
__

南城十里东岸学校是广东省河源市江东新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设计为90个班,其中初中30个班、小学60个班,总建筑面积约49484万平方米,建筑高度23.96米,地上5-6层,地下1层。


目处在两个山体公园之间一块5.5万平方米的不规整长型用地之上,东、南侧均为山地地形,用地内高差起伏较大,最多相差36米,整体北低南高。同时基地内有水塘、土坑等,现状地形较为复杂。同时容积率高,且需设置400米标准运动场1个, 室外篮球场、排球场,还须保证教学用房的基本南北朝向和25米最小间距要求,在如此紧张的用地及限制条件下,如何设计出别具特色且具有充足活动空间,适合中小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学校,是本设计最大的挑战。


南入口日景

北入口日景


计希望跳出传统中小学校园的固有模式,探讨建筑作为景观联接器的可能性。以景观作为切入点,将自然景观结合一条与之相匹配的漫游观景动线,建筑则塑造为能眺望两侧城市公园的巨型观景器,以此建立建筑与景观强有力的对话,寻求校园和景观共生的全新范式,创造一个引导健康行为发生的建筑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校园空间。


初中部日景




02  
  技术特色
TECHNICAL FEATURES
__

 游廊

先确立一条观景的动线,建构起场地空间秩序。基地西侧为城市道路,沿道路侧平行设置400米操场和运动场地。建筑则靠东侧山体公园布置,远离道路噪音,营造安静的学习环境。环绕操场北、东和南三边设置一条动态、流畅、多向度的观景开放游廊,由北至南蜿蜒贯穿基地,最大化的拉长观景路线,使学生在穿行校园每栋建筑空间均可自由多角度欣赏东西两侧的山体公园美景。


 景框

蜿蜒迂回的漫游动线基础之上将游廊演化为数个长短、高低不一的橙黄色盒子相互拼接,形成若干个取景框轻松洒落在基地并嵌入主体建筑,每一个景框对应不同的景观视野,人在穿行的过程中随着景框的旋转和推进移步换景,风景定格为一幅幅动态画面随时切换。景框也为建筑和校园赋予适宜的尺度,小尺度的景框化解了大尺度的主体巨构建筑群,迎合了学生对空间的感知和需求。相互粘结的方式形成犹如游戏方块动态滑落的错觉,象征着自由生长的生命活力。


透过景框看山体


框大开口造型不仅提供了导向景观的全景视野,也在夏季给建筑导入了自然通风,同时提供丰富的遮阳避雨的悬挑灰空间,可视为适合亚热带气候的一种空间策略,树立学生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


镜框立面


镜框看台


 跌台

地除狭小、不规则边界等不利因素之外,同时高差处理也是一大挑战。西侧城市道路北入口标高约为50米,南入口约56米,北低南高,利用南北6米的高差,通过巧妙的竖向设计将基地切分为四个不同标高的平台,同时结合四个平台和操场的高差,顺应景框的态势围合成朝向操场的跌级看台,操场则是学生活动表演的室外大舞台,主席台也利用高差嵌入并正对操场正中,形成从北至南高差依次加大、看台逐渐增多的环操场看台区,化解因用地紧张无法设置体育场看台的问题。跌级看台不仅与建筑平面布局完全契合,在立面上也与开放景框所形成的观景看台相互呼应,营造出流动自由的人工地景,仿佛两侧自然山体延绵而成,给予学生空间多维度的鲜活体验。


03
  技术成效
TECHNICAL EFFECTIVENESS
__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校西侧为城市规划道路,需要避免城市噪声对教学的影响。设计通过多方案比选和日照、噪声、通风等软件分析,将体育运动场地靠近道路布置,建筑组团尽量远离环境最不利点,靠东侧山体公园。同时将办公楼、报告厅等沿南边外侧布局,教学楼靠用地内布置,减低沿街环境对教学部分的干扰。教学楼避免采用行列式布局,各功能块平面随游廊的动线进行相应偏转,形成朝山体景观发散式的空间结构,朝向自然景观,不仅与用地边界完美吻合,高效地利用了有限的用地,也使校园由原本简单的行列式空间变得抽象和特别。

 应对高密度,拓展活动空间

校用地十分紧张,容积率接近1.0,用地扣除退让和体育运动场地,能够建设的用地十分有限。如何在有限的用地内,尽可能地拓展活动空间,以满足学生活泼好动天性,成为设计的重点。在满足基本功能要求的规整紧凑的教室布局的前提下,通过植入动态、活跃、多元的游廊则作为对规整空间的有效补充,在用地的制约下结合交通空间来给予学生一个交流、展示和活动的平台。灵活多变的空间通过各种形式的公共活动吸引人群,师生在校园穿行发生即兴交流和思想碰撞,形成连续生动的社交空间体系。各功能块平面随游廊的动线进行相应偏转,形成朝山体景观发散式的空间结构,建筑组团通过活力游廊的串联,形成高效联通的校园空间,同时将坡道、楼梯、连廊、跌级平台等穿插其中,营造生动多变的空间序列,最大程度减弱过长的距离产生的乏味感,增加体验的丰富性。


 建筑与地域气候、地形、文化等环境的融合

筑群汲取当地传统客家围屋的特点,与现代建筑设计手法相结合,在组团内部都围合一个安静的庭院空间,保证了普通教室对环境的要求。同时设计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庭院围而不闭,向东侧山体公园方向开敞,同时首层设置大面积架空层,引导自然风向进入建筑内部。西侧沿操场办公室立面设计为L型窄窗上下层相互错动,形成较为封闭的立面。不仅阻挡夏季炎热的阳光,也减少操场噪音的干扰。主体南北侧教室立面则采用竖向金属格栅,有助于将柔和的光线和通风引导至室内。


框大开口造型不仅提供了导向景观的全景视野,也在夏季给建筑导入了自然通风,同时提供丰富的遮阳避雨的悬挑灰空间,可视为适合亚热带气候的一种空间策略。穿孔板赋予空间轻柔的特质,遮阳的同时也能保证视线和风的自由流动。


目设计还巧妙地利用了南北地形高差,通过多个平台的设计,形成围合环绕操场的看台和主席台,大大节约了土方量和投资造价。跌级看台不仅与建筑平面布局完全契合,在立面上也与开放景框所形成的观景看台相互呼应,营造出流动自由的人工地景,仿佛两侧自然山体延绵而成,给予学生空间多维度的鲜活体验。




04 
  设计图纸
DRAWINGS
__

总平面图 GENERAL PLAN


首层平面图 FIRST FLOOR PLAN


二层平面图 SECOND FLOOR PLAN

剖面图 SECTION



▎项目档案
项目名称:河源华南城十里东岸学校
项目位置:广东省河源市
总建筑面积:49484 ㎡
设计时间2017.06-2018.08
竣工时间:2019.12
设计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合作单位:广东华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项目总负责:陶郅、邓寿朋、郭钦恩
建筑:郭钦恩、邓寿朋、陈坚、汪垚、周骊、蔡树文、卢攀声、郑乐祥、蔡燕芝、郑静红、文宏、陈向荣、苏笑悦、陶立克
结构:袁灼辉、王海水
给排水:宋鑫
电气:何纪庭
暖通:李素映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