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州
自古便以其清丽风流闻名,流传后世的有关扬州的佳句与登仙传说更是不胜枚举。
所谓“嘹唳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
这座江南城市的魅力大概就在于极佳的生态景观与宜居氛围上。
△网络图片
万科第五园选址扬州,也希望能借扬州文脉将“第五园”系列“中式栖居”的空间特色发挥到极致。
区位
项目位于蜀岗生态城规划核心商务区,周边文化或历史建筑包括鉴真佛学院、唐城遗址,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十分优越。
基地南北向狭长,西侧临城市快速道路,交通负荷较大的同时,也成为了项目的主要城市昭示面。
东西侧的沿街界面长度远超宜人的街区尺度(约150米),无论对行人还是自身昭示都无益处。狭长的基地在保证产品多样性均好性与货值最大化的前提下,只有相对局促的土地留给公共空间,而后者对于居住氛围的提升作用与重要性则是毋庸置疑的。
综上,在合理消解过长的沿街界面的同时,对住区内部的公共空间螺蛳壳里做道场,使其发挥出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成为了扬州第五园项目的设计要点。
东侧沿街界面的空间切割
项目的几个主要出入口被安排在对步行更有好的基地东侧道路上,将原本300米以上的沿街界面切割成几个相对宜人的小段。
△实景图
△主入口部分的设计稿与建成效果
住区内空间的丰富性
住区内部则利用东西向的门庭轴线与住区内部C形空间形成了一组“回”形的主要公共空间。
△鸟瞰效果,回字形的公共空间尤为醒目
从人的角度来说,“回”形的空间具有更大的边长,因而带来更长的步行流线与更丰富的体验,“回”形所具有的双层性也能创造相对更丰富的空间层次。
而从视觉体验的角度来说,“回”形的公共空间恰好兼顾了各个尺度的视野范围,既有视野开阔、接天无穷碧的远景,也能一路倒推至能观赏到景观细节,同时沉浸感最强的近景。
创造园林感中式栖居空间
江南园林提供了无数小中见大的设计巧思,在扬州万科第五园项目中也可见一斑。
△第五年公共空间一隅
第五园在东西向主入口庭院与内部C形空间之间通过设立建筑物形成节点,从而进行了一次公共空间的切割,这种手法恰恰常见于江南园林。
以艺圃为例,这处园林规模虽小,艺术价值却极高。园林主人将原本就不大的开放空间用一堵石墙二次切割,形成主园以及与南斋、香草居相结合的园中园,从南斋向主园而去,骤然放大的空间会给观者带来豁然开朗的心理体验,而这种先抑后扬的手法也让主园显得更开阔宏大。
△艺圃空间中的二次切割
二次切割的空间手法除了打造欲扬先抑的心理体验,也成为传统空间秩序——“进”的变形,“进”的意义除了秩序感与仪式感以外,也会带来层叠的、相对独立的空间体验,而这种体验将会拉长人对于空间流线的感知,从而在心理层面放大空间。
落客区、入户大堂、水上亭台将门庭空间分为三个层级(即入口端景、景观水池与中心绿化),是为三进,三个层级之间通过“绿植——水——绿植”的方式确保彼此和而不同,而每一层级的开阔性递增,组成空间的“排比句”,一步步加强、渲染氛围,将人从城市的喧哗引导向截然不同的居住环境。
水榭亭阁,修竹长廊……这些在传统园林空间中才会出现的这些构筑物与其背后的文化意向一样,带给人一种如诗的空间氛围。而这,也成为第五园诗意中式栖居的重要因素。
西侧沿街界面的空间弱化
除了前文所述通过设置入口拆分东侧沿街界面的方法以外,第五园对于空间属性不同的西侧沿街界面也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加以弱化。
临城市快速路的西侧街面不适宜开设主要出入口,快速路也是相对更消极的外部因素。第五园通过在西侧设置一条景观带的方式将建筑与城市道路隔开,景观带相对建筑具有更好的通透性与更宜人的高度,能减少沿街界面的压迫感。
外侧围墙的设计参考卷轴的形态,在人视角度弱化因塔楼高度带来的压迫感,同时也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留白——
谁家杨柳青如许,斜逸出墙探春来。
△入口边的卷轴式围墙
时至今日的扬州,已经从莺啼柳翠的江南盛都变成现代化的城市,然而写在空间里的一脉风流却历久弥新。
这种带着扬州印记的气韵散落在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在扬州万科第五园中所能见的,正是其中的几个片段。这种繁盛而诗意的栖居氛围,正是扬州千百年间被描摹在笔端词间的模样。
扬州万科第五园
建筑设计:骏地设计
业主:扬州万科
地点:扬州
设计时间:2016.03-2017.03
用地面积:62100平方米
项目状态:未建成
获奖:2018金盘奖江苏区域最佳预售楼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