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从我倒锥体的尖端滑过时,街道已经开始了喧嚣,我也将迎来忙碌的设计师们,在我的篮球场、室外平台和办公室,开始他们紧张而惬意的工作和生活。
我的名片
姓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创新科研示范中心
昵称:创新楼
出生年份:2018年
面积:4.14万m²
身高:地下4层,地上14层
家庭住址: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19号(以下简称“19号院”)
体量生成图解
我所占用的篮球场曾是19号院内唯一的活动场地,所以复建一片篮球场是重要的前提条件。在日照原型中只有最底区有足够的范围容纳一片篮球场,以此为起点,层层平台向上展开,设计师爸爸们用两组退叠的平台拟合了最大的日照控制范围,同时提示了日照原型中高度角和扫掠角两个形态特征,一组平台可以连续攀爬,组织起立体开放的路径,另一组平台则成为各层专属的花园。这样的形态对于西侧的文兴街而言,不仅是避让出阳光的通道,同时也消减了体量对于街道的压迫感。
午间员工在篮球场和平台活动
作为办公建筑
核心仍是满足工作需求
当然还要兼顾舒适和节能
下面请跟随我的脚步
一起去探究我的内部结构
二层连桥
退台
中庭作为办公区的一部分,因为退台的形式,营造了合理的尺度与氛围。与强调效率的大开间办公区不同,这里是一片非正式的办公区,设计师爸爸们希望各层的设计部门都能以灵活多变的方式使用这片区域。中庭空间自下而上仰视,逐层收分强化了空间的透视,单一空间又有某种仪式感和纪念性。但自上而下俯视时,各层使用部门对中庭区域的个性化利用,又呈现出多样性和生活化的场景。
自下而上看中庭
自上而下看中庭
从办公区到室外平台,从篮球场到下沉庭院,从临街的咖啡厅到展厅和图书区,空间的连续性、路径的开放性让复合的场所、多元的行为,呈现出集合的属性,建筑因此也有了些许城市的意味。当建筑能够包容或引发城市生活的活力时,我的多元复合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型设计机构通常给人留下的印象,消解了以效率为先的大开间办公环境的枯燥与单调。平台、中庭、球场这些场所打破了封闭的空间边界。不期而遇的交流、生活化的场景,都成为对设计行为的支撑,由此集合的场所也体现了设计企业的特征。
毋庸置疑,我也是一次绿色建筑的设计实践,各专业都在设计中采用了与通风、保温、采光、照明等相关的适度的绿色节能技术。与此同时,设计师爸爸也秉承被动优先的本土绿色理念,一方面结合日照原型,从分析平面布局入手,把电梯楼梯间、卫生间等服务空间布置在西侧,以减少西晒对使用空间的影响;大开间办公区占据南向和东向,北侧一组连续的中庭空间为大进深的平面提供了更好的通风和采光条件。另一方面,以从平台到篮球场的立体开放路径为依托,吸引大家走到户外,引导并落实行为节能的健康理念,让绿色不仅是一个概念,更在一天天的生活中成为深入人心的行为准则。
绿色建筑设计策略(部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