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坪山锦龙学校 | Crossboundaries
阅读:9191 2020-04-30

640.gif

© 吴清山

640 (1).gif

© 吴清山


01. 背景

时间紧、任务重

深圳,作为一线城市和高科技之都,伴随着城市高速发展与人口的膨胀之间的冲突所带来的压力,其中就包括公立学校资源短缺。与另一个拥有1,500万人口的广州(拥有961所小学)相比,深圳只有344所小学(2018年数据)。


640 (2).gif

© 吴清山

640.webp.jpg

© 吴清山

深圳坪山区位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最东端,是深圳“东进战略”重要支点,承担着连接深汕特别合作区、辐射粤东经济圈枢纽的作用。2017年设立伊始,城市人口净流入突增,2018年秋季学位供应极度紧张,为早日缓解片区就学压力,区政府2018年火速立项,要用一年时间为本区新增一批学校。2018年7月,Crossboundaries受中建科技有限公司邀请,在约1.6万平米的场地上,共同设计一所规模为36个班的公立小学。


640.webp (1).jpg

© 吴清山

建筑师们面临的,首先是功能多的巨大挑战,在实际场地面积仅约1.6万平方米的场地内,容积率接近于2.5 (一般学校建筑容积率为1左右)。校园设计必须满足教学、宿舍、活动等各种功能;同时,又有着紧迫的时间压力,从立项到交付学校,设计、建造周期仅仅13个月。要知道,就一般教育类建筑而言,一所高品质学校从设计到竣工,通常需要2-3年时间完成。


640.webp (2).jpg

© 吴清山


02. 狗尾草

高密度下的冉冉生机

 “时间有限,预算有限,场地更加紧张” Crossboundaries的联合创始人董灏说:“考虑到孩子将在这里度过六年的童年时光,我们希望能创建一所人性化、以人为本的学校,我们希望为在未来快速扩张的城市提供一种解决方案。”


640.webp (3).jpg

© 杨超英

640.webp (4).jpg

© 杨超英

Crossboundaries的建筑师们, 通过立体花园、多层通廊、趣味色彩等方式,破解着由于高密度带来的重复和压迫感,一片片的狗尾草,象征着高密度下,建筑师对生活要充满冉冉生机的坚持。



640.webp (5).jpg

总体规划


立体花园:山谷幽兰,暗藏玄机

有别于传统校园布局——通常将体育场推到外围区域。在这里,建筑师为同学们创造了一个“高-低-高”的起伏山谷。体育场位于教学楼与宿舍楼之间,这不仅是在位置上进行功能划分,更是在楼群中心位置形成立体连接,这里既是交通枢纽,又呈现“中心舞台”感。


640 (3).gif

© 吴清山

640.webp (6).jpg

© 吴清山

640.webp (7).jpg

© 吴清山

640.webp (8).jpg

© 吴清山

为解决场地面积有限与功能多之间的冲突,建筑师将位于教学区和宿舍楼之间的体育场抬至3层高度,成为一个立体花园,在不同高度上,处处可见狗尾草和花朵。立体花园下面安排有对日照要求不高的体育馆、剧场和食堂等功能。



640.webp (9).jpg

功能轴测图


640.webp (10).jpg

功能剖面

640 (4).gif

© 吴清山

运动场跑道贯穿了整个校园,连接教学楼及宿舍,方便行人自由移动和交流。位于3层的运动场离不同楼层的教室更近,下课10分钟,孩子们最多上下2层,便可到达运动场进行休闲活动。体育上下的空间更优化了流线,公共走廊可便捷连接教学楼和宿舍楼。


640 (5).gif

© 吴清山

640.webp (11).jpg

© 吴清山

三栋教学楼的中位于中间的一栋被简单的折叠了一下,使得建筑之间的开放空间变得不规则而独特,它们之间的院子形状现在被定义为有趣的多边形,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正方形。


640 (6).gif

© 吴清山

640.webp (12).jpg

© 吴清山

640.webp (13).jpg

© 吴清山


层层通廊:巧思设计,处处“南北变通途”

三栋教学楼中位于中间的一栋不仅在形体上被折叠,而且走廊也呈“S”形折线,以便与旁边另外两个教学区进行交流。为了更顺畅地连接这三栋建筑里的行人,每栋楼的走廊都与主运动场的相邻场地相连,形成一个更大范围的通道网络,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室里有更多的自由活动也增加了他们的互动。走廊将教学楼在不同层次上相互连接,也与相邻的高架运动场的相邻区域相连。它们形成了更大范围的网络,促进行人的自由活动和学生在不同教室之间的积极互动。


640 (7).gif

© 吴清山


趣味色彩:黄蓝对比色运用

为增加学校设计的趣味性,建筑师用欢快的黄蓝对比色,作为功能区域的显著识别标志。蓝色表示路径与走廊,黄色表示停留与社交。


640 (8).gif

© 吴清山

640.webp (14).jpg

© 吴清山

斜阳西下:南北通透的自然条件,蜜色阳光:穿过楼群,洒向操场,徐徐晚来风,孩童在其间嬉戏奔跑,轻拂过孩童脸庞。在各种色块的衬托下,运动活动中心色彩斑斓,宛如巴比伦空中花园一般自然绽放。


640.webp (15).jpg

© 杨超英


03. 乐高学校

装配式下的趣味组合

“装配式,给人重复、无趣的刻板印象,我们的目标正是打破同一类型的刻板重复。” Crossboundaries的联合创始人蓝冰可 (Binke Lenhardt) 说:“我们看到了创造一种微妙但却有节奏感的立面的可能性,来对抗原本完全平坦的立面,我们通过利用多样的开窗方案、预制面板厚度和色彩搭配来实现。使用预制板,决不意味着一定要无趣!”



640.webp (16).jpg

640.webp (17).jpg

© 杨超英

最终,在整个学校项目里,约75%的建筑面积是以装配式建设的,这极大地减少了现场建筑垃圾、劳动力投入,且所用工期仅为常规施工的1/2,节省了预算和时间。在采用装配式结构的同时,Crossboundaries的建筑师们强调了最大的灵活性和美学性,同时又为高密度项目提供了巧妙的解决方案。这一大胆的设计,不仅是试图最大程度地发挥装配式建筑的潜力,并且为实现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项目做出贡献的机会。


640.webp (18).jpg

© 杨超英

640.webp (19).jpg

© 杨超英


宿舍楼:让标准化不再呆板

宿舍楼——面朝锦龙大道。锦龙大道是通往学校的主要街道之一,从远处可以清晰地看到宿舍楼标志性的立面,建筑师采用了三种不同厚度和色调的预制面板组成了立面,最厚的面板为浅灰,中厚度的面板为中灰,最薄的面板为深灰。



640 (9).gif

宿舍楼分析图

640.webp (20).jpg

© 杨超英

三种面板通过参数化设计,被分布于建筑的立面。作为校园宿舍楼不同层次的空间,建筑师在不同高度嵌入了大尺度的黄色公共空间活动区域,为住宿师生提供了交流和聚会的空间。它们打破了大量标准化宿舍单元的重复性所引起的拥挤和统一感。


640.webp (21).jpg

© 杨超英


教学楼:趣味组合的外立面

教学楼的窗洞,构成了节奏变化的立面。身处工业区,厂房与大片集装箱单调冰冷,在灵动开窗映衬下,学校凸显特别又毫无违和感。在三栋教学楼中,建筑师共采用了六种不同宽度的预制板,通过预制板错位排布,窗户大小尺寸交替变化,使教学楼立面产生了变化, 一些选定的窗户开口周围还设置了带有黄色突出金属框作为装饰,凸显视觉上的趣味性。



640 (10).gif

教学楼分析图

640.webp (22).jpg

© 杨超英

640.webp (23).jpg

© 杨超英

朝向走廊一侧,设计考虑到了深圳当地的亚热带气候。许多学校大楼的公共区域保持开放状态,为了实现最佳的外观效果及空气流通,将由穿孔金属板构成的轻质外墙应用于教学建筑,这除了具有功能优势外,还赋予了其更多的视觉效果,并揭示了背后的色彩和师生的活动,也对空调室外机起到了隐藏作用。


640.webp (24).jpg

© 杨超英

640.webp (25).jpg

© 杨超英


04. 小结

对公立学校发展局限性的创造性 

Crossboundaries已经不是第一次设计一所预算和土地使用都有限制的公立学校。依托以往专业积累,打破了固有思维模式,Crossboundaries大胆运用了预制+装配式设计,达到缩短建造周期、降低建设成本的目的。作为主流教育机构,公立学校服务于社会中的大多数的家庭,因此覆盖了更广泛的学生群体。


Crossboundaries 所设计的锦龙学校不仅引入了最大化的交流与互动空间,也提出了一个应对未来快速扩张的特大城市的远见。


640.webp (26).jpg

© 杨超英

640.webp (27).jpg

© 杨超英

项目图纸


640.webp (28).jpg

时间轴

640.webp (29).jpg

项目区位


640.webp (30).jpg

首层平面图

640.webp (31).jpg

剖面图


640.webp (32).jpg

宿舍楼节点轴测图


640.webp (33).jpg

教学楼节点轴测图


项目信息

建筑师:Crossboundaries

地址:坪山区,深圳,中国

项目年份:2020

场地面积:16,172 ㎡

建筑面积:54,465 ㎡

学生总数:1,620人 (预测2025年学生数)

设计周期:2018年7月-11月

建设周期:2018年11月-2019年8月 

设计方:Crossboundaries, 中国,北京

项目负责人:蓝冰可 (Binke Lenhardt),董灝

设计团队:高旸,甘力,侯京慧,David Eng,Silvia Campi,Eric Chen, 王旭东

合作设计方/施工方:中建科技有限公司

客户:深圳市坪山区建筑工务局

摄影/摄像:吴清山、杨超英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

关于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