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观社论 | 新基建是企业家的主场
阅读:4659 2020-04-27

万千中国企业基于各自的发展战略和判断,在新基建领域投下的每一笔资金,都可以看作它们立足于当下,对中国经济未来投下的信心一票。


4月20日,国家发改委举行的月度新闻发布会上,首次给了新型基础设施一个官方定义。仔细看来,这和此前市场流传的新基建“八仙过海”有些出入——严格来说,“八仙”中的特高压、轨道交通和充电桩并不在列。


国家发改委将新基建分为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并表示将研究出台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的有关指导意见,修订完善有利于新兴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准入规则,激发各类主体的投资积极性。我们以为,此前有关新基建的争论大概可以画上一个休止符。


新型基础设施的提法始自2018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历次官方会议提及的新型基础设施包括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和数据中心。


新基建或新型基础设施自今年来大热,各地方投资冲动潮涌。不过从一些省区公布的投资计划看,传统基建仍唱主角。这一点无可置疑。就新基建而言,以市场为主导,以企业为主力恐怕是常态。各地方政府部门太过热心未必有好效果,甚至会造成投资浪费。


这是历史的经验。事实上,我们现在归为新基建的领域多半在市场力量推动下起步,今天形成的市场格局也是竞争的结果。中途折戟者固然不胜数,却也不乏正在持续发力者。比如说在云计算领域,领跑的是阿里、腾讯和百度,但也不能轻视浪潮、华为这样的公司。区块链因为“炒币”争议不断,区块链本身的价值却在泥沙俱下的过程中得到验证,创新应用一刻也未停歇。大致而言,除了少数仍有准入限制的领域外,所有新基建都是市场驱动,是企业自发自为的过程。


不妨说,这是开放竞争带给中国企业的红利。这种竞争与全球领先科技企业同频共振,可视为全球新产业新技术竞逐的一部分。这也使得中国在一些领域一开始就处在第一阵营,有些领域则迅速缩短了与先进的距离。比如华为宣布目前已获得91个5G商用合同,成为当之无愧的领跑者。在云计算领域,根据国际研究机构Gartner发布的追踪数据,阿里云在亚太市场排名第一,在全球位居亚马逊和微软之后。


这是企业主导的投资,也是企业家的主场。华为从2009年开始5G研究,累计投资了40亿美金。上个月,海尔智家控股子公司海尔卡奥斯物联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获得A轮融资9.5亿人民币,创下工业互联网平台A轮融资规模之最。4月20日,阿里云宣布,未来3年再投2000亿元,用于云操作系统、服务器、芯片、网络等重大核心技术研发攻坚和面向未来的数据中心建设。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则提出,未来10年要把服务和解决方案打造成新的核心竞争力,要成为“智慧基建”的核心提供商。


宏观地看,这和政府驱动的投资逻辑截然不同,这些资金的体量恐怕也不是“四万亿”可比较。没人敢说,这些投资会100%成功。不过我们相信,万千中国企业基于各自的发展战略和判断,在新基建领域投下的每一笔资金,都可以看作它们立足于当下,对中国经济未来投下的信心一票。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推荐阅读  
近日,奥雅纳发布了一项题为《拥抱人工智能:重塑当今城市与建筑环境》的调研。结果显示,人工智能(AI)正在影响中国乃至全球城市及其基础设施设计, 中国建筑环境领域对AI工具的使用水平位于全球前列。
2025-05-14Arup奥雅纳 调研 AI 科技  阅读:1761
近日,深圳大学、中建八局华南公司和深圳地质科技创新中心三方联合申请的深圳市科技创新局2024年度科技研发项目“面向无人机应急救援应用的低空复杂环境视觉与雷达融合感知系统研发”通过立项,并成功获得深圳市财政资助。
2025-05-10中建八局科技 科技 立项  阅读:1625
4月26日上午,以“科技打头阵,创新赢未来”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盛大开幕。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携AI智能数字人亮相科交会。
近年来,中国低空经济迅猛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引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低空经济纳入“新质生产力”范畴,提出推动安全健康发展,加速规模化落地。
2025-05-04湖北省建科院 低空经济 无人机 科技  阅读:1410
索缆桥梁作为大跨度桥梁的核心承力构件,其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桥梁的整体结构安全。近年来,索缆桥梁运营安全正面临多源风险叠加挑战:从设计阶段的无加劲纵梁吊杆拱桥的结构冗余度不足、施工中防腐措施不到位等质量隐患,到长期服役中的材料老化、重载交通加速疲劳劣化;从传统检测手段难以捕捉锚固松动等隐蔽病害,到突发火灾、地震等极端事件威胁,全生命周期风险管控亟待突破。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

资讯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