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YASHITA PARK屋顶
涩谷在进行车站中心地区大规模开发的同时,其周边地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涩谷PARCO的PART1和PART3(以下称为“原涩谷PARCO”)一带在历经3年施工后,2019年11月作为“涩谷 PARCO・Hulic大厦(以下称为‘新涩谷PARCO’)”重新开业;还有2020年7月涩谷区立宫下公园(以下称为“原宫下公园”)作为集商业设施和酒店于一体的综合设施“MIYASHITA PARK”焕发新生。值得一提的是,根据都市再生特别地区等城市规划改造的新涩谷PARCO与有效利用立体城市公园制度的MIYASHITA PARK,二者同时兼具公共空间和商业空间的双重功能。本次我们邀请到了负责新涩谷PARCO开发的株式会社PARCO的伊藤裕一先生、作为政府部门参与MIYASHITA PARK开发的涩谷区城市建设第一课的斋藤勇先生,以及从规划阶段就参与各个项目的日建设计城市开发总部的福田太郎先生和设计总部的三井祐介先生,谈一谈诞生于公共空间和商业融合中的新型城市建设。主持人是日建设计城市开发总部的杉田想先生。
※访谈实施于非防止蔓延等重点措施及紧急事态宣言期间。
▲MIYASHITA PARK公共空间轴测图
©日建设计根据竹中工务店提供的图纸绘制
4层的立体城市公园——MIYASHITA PARK
杉田:今天想请各位谈一谈MIYASHITA PARK和新涩谷PARCO这两个涩谷新建成的公共空间。首先,能否介绍一下MIYASHITA PARK这个项目的来龙去脉。
三井:2014年,MIYASHITA PARK商业提案进行公开征集,日建设计在三井不动产的邀请下参加了提案。涩谷区的提案征集公告从最初就明确了要有效利用立体城市公园制度,然而当时几乎没有利用该制度的案例,可以说是一直处于摸索状态。最终我们提出了一个4层的公园和可选择性在此基础上增建酒店的方案。此外,我们还探索了新城市规划公园与城市融合的理想方式,比如将连接新涩谷PARCO的美竹大道的上空打造成3层立体结构,并连接到明治大道的人行天桥等。
斋藤:以前的宫下公园,经常被人们说成“停车场上面有个公园”,其实准确地说应该是“公园的地下有个停车场”。人行天桥通常被看做是道路的附属品,然而明治大道的人行天桥是为了将道路和公园连为一体而建造的,所以我们需要将其定义为道路。基于“公园就应该在地面上”的思维模式,可以解释为在公园的地下有一个“受城市公园法认可的、合法占用空间的公共停车场”。我们在研究宫下公园等项目的城市规划变更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一事实的理解。
杉田:原宫下公园果然还是以公园功能为主啊。
三井:针对MIYASHITA PARK,我们提案在上空设置“林冠(canopy)”这一独特的环境要素,打造一体化公园设施,在确保绿荫空间的同时,也能兼顾具有涩谷特色的活动。此外,共4层的公园作为“户外型商业”,我们试图通过将对外开放的设施与现有基础设施无缝连接,打造出一个此处独有的涩谷新象征。
斋藤:当初提案时,我边看边想,“真的可以做出这样的设计吗?”当时我还在涩谷站周边整备课工作,宫下公园项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在管辖范围内,真没想到之后会负责这个项目(笑)。记得我刚上任就和日建设计等单位的相关人员针对立体城市公园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比如怎样才能顺畅地前往4层公园以及在公园内配置哪些功能等问题。
▲新涩谷PARCO从公园路仰视
涩谷的PARCO就像是一个企业的灵魂
杉田:新涩谷PARCO的开发过程是怎样的?
福田:本开发项目是以原涩谷PARCO为中心,由多个土地所有者共同推进的法定市区再开发项目,有效利用了都市再生特别地区制度,采取了各种措施。我们受到PARCO的邀请,与竹中工务店的开发规划总部团队共同作为城市开发顾问参与了该项目。随着被称为百年一遇的车站中心地区开发的启动,在整个涩谷再次焕然一新的过程中,该项目作为车站周边地区的核心项目,承载着涩谷区与东京都政府的殷切期望。虽然不像车站中心地区那样具有关乎铁路和道路等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的超大规模,但我们还是从“希望展示新涩谷的方向性”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外的新型都市再生特区的理想状态”的角度,采用与车站中心地区不同的方式反复进行了讨论。
伊藤:新涩谷PARCO于2019年秋季开业,公司内普遍认为该项目从筹划到竣工花了大约10年的时间。到目前为止,涩谷一直在传播一种真正具有挑战性的多元文化,这不仅限于原涩谷PARCO,还包括周围的剧场、电影院和街道。而作为其核心的涩谷PARCO,就像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在考虑下一个时代时,既有人主张翻新已有建筑继续使用,也有人建议重建新建筑向世界传播新的信息。
福田:该项目由下层的商业、上层的办公、中间层的剧场等娱乐设施以及大量用于连接这些设施的公共空间构成。新涩谷PARCO与MIYASHITA PARK不同,实际上它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公园(公共用地)”,而是一个在私有土地上创造了丰富公共空间的开发项目,可谓是商业开发中的稀有案例。
▲新涩谷PARCO公共空间轴测图
©日建设计根据竹中工务店提供的图纸绘制
伊藤:于PARCO而言,也是首次尝试利用都市再生特区制度的市区再开发项目。即便把它看做一个纯粹的商业设施,重建核心店铺或者说延续同样的商业设施事实上都是非常罕见的。更与其他项目不同的是包括屋顶和下层在内的公共空间的立体化建设。通过这些公共空间,商业空间和代表PARCO特色的娱乐设施实现了连动。
三井:在确定建筑整体框架时,是否就已经有了环绕外周的“立体街道”这一方案?
伊藤:立体街道的概念从基本设计阶段开始就从未改变。周围的人常说这真是一个大胆的决定(笑),其实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决定,甚至没有经过太多讨论。因为是核心店铺,所以我们自始至终都抱着要创造一些有趣的东西的心情在推动这个项目。
福田:贯彻始终啊。反倒是东京都负责人担心“立体街道不会消失吧”(笑)。低楼层主要用于开发商业和娱乐设施,连政府负责人都觉得“是真的吗?”,可见是震撼之举。
▲MIYASHITA PARK 屋顶抱石攀岩墙
聚集人气的“公园”应有的样子
杉田:两者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以“公园”为主题的项目,各位对此有什么想法,或者其间发生过什么趣事吗?
伊藤:PARCO这一公司名称本身在意大利语里就是“公园”的意思,作为公司的DNA,它体现着“创造可供人们聚集的场所”的企业精神。原涩谷PARCO诞生于1973年,从那时起,区役所大道就被称为公园大道。这次通过与涩谷区和商业街的合作,拓宽了人行道,并设置了漂亮时尚的红色电话亭。这里距离车站有一段距离,而且又位于坡上,所以我们一直在思考该如何吸引人们特意到访此处。
斋藤:听说当时西班牙坡和PARCO以及商业街一起进行铺装成为了现在的样子,大家都说因为原涩谷PARCO的建成,包括这片区域在内的街区氛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伊藤:周边地区还有不少小型现场演出场所(Live house)和工作室(Studio)等,我想从那时起,大家就有意识地提升整个地区活力。
▲MIYASHITA PARK屋顶
杉田:近年来在与城市规划相关的设施中,与周边城市建设的合作变得愈发活跃,其实涩谷从很久以前就已经在这样做了。在这方面,MIYASHITA PARK又是如何推进的呢?
斋藤: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是肯定的,为了提升公共空间的魅力,官民合作是重要的因素。关于与民营企业的合作这一点,我认为涩谷有着其他地区所没有的资源。在极具潜力的涩谷,MIYASHITA PARK堪称官民合作的先驱,从公共空间创造收益的角度来看也是重要项目之一。我认为今后有可能开发各种“具有收益性的公共空间”。
三井:在当今这个商品卖不出去的时代,商业设施不只是为了购物,更是为了创造一个可供休憩放松的栖身之所,所以必须制造“来访目的”。虽说有公园是一大优势,但仅凭屋顶上有公园这一点还远远不够,我认为MIYASHITA PARK也应像新涩谷PARCO一样有剧场、有商铺、还有公共空间,从文化方面扩展街区的多元化。
斋藤:为了方便访客从各处都能顺利地来到公园,作为参考,我们实地考察了日枝神社、泉水花园大厦和富士电视台等处各式各样的楼梯,为打造休闲之所而研究了楼梯形状和楼梯平台配置等问题。
三井:考虑到这是一块狭长的场地,我们认为应该把它打造成该地区的枢纽,以面向城市开放的姿态使人们获得有趣的步行体验。我们没有采用以往建筑内回游的商业理论,而是将其打造成可从城市的不同方向进入、可在户外散步的同时享受餐饮和休息的场所,并在设计时特意让沿途的一切看起来像公园一样。
▲MIYASHITA PARK1层明治大道一侧
斋藤:另外,说到回游性,由于北侧原来没有通往原宿的人行横道,所以只能走人行天桥或绕道而行。因为面向公园的明治大道是一条都道(由东京都政府建设和管理的道路),所以经过与东京都政府反复讨论后决定新建一条人行横道。如此一来,走下MIYASHITA PARK的台阶后可继续前行,从而提升了与原宿之间的回游性,这一点非常重要。
三井:随着来往行人的增加,一楼商业楼层的价值也会随之增加。同时还有助于提高整个设施的商业可行性,所以也将带动进一步提升公共空间。
伊藤:我从2002年左右开始在涩谷工作,以前从公园大道去原宿真的很不方便,而大家不得不接受这种不便,所以对这次的动线改善印象深刻。还有与人行天桥的连动,都可以切实感受到合作的效果。
三井:我们要建造的不只是公园,而是像涩谷的街道那样,在商业空间的空隙中为人们保留一席之地的公共空间。由于该项目是与道路和公园等土木工程的一体化建设,所以我们时刻牢记着要创造的既不是商业设施,也不是公园或道路,而是将它们融为一体的空间。
项目概况
涩谷PARCO・Hulic大厦
城市规划|竹中工务店、日建设计
项目设计|竹中工务店
主要用途|商铺、剧场、办公
用地面积|5,385.95㎡
建筑面积|63,856.03㎡
建筑层数|地下3层、地上19层、阁楼1层
竣工日期|2019年
MIYASHITA PARK
首席设计|竹中工务店
项目设计|日建设计
主要用途|城市规划公园、商业、酒店、停车场
用地面积|4,515.29㎡(北街区)、6,225.18㎡(南街区)
建筑面积|29,764.51㎡(北街区)、16,193.81㎡(南街区)
建筑层数|地下2层、地上18层、阁楼1层(北街区)、地上4层(南街区)
竣工日期|2020年
人物简介
伊藤裕一
株式会社PARCO 城市开发部部长
入职株式会社PARCO后,先后在商铺运营、宣传局、财务统括局和经营企划室工作,2014年加入开发部(现城市开发部),自2018年起担任部长一职。参与了PARCO的首个既存店铺重建项目即新涩谷PARCO重建项目,负责区域规划的制定、有关再开发和特区等的城市规划提案及政府协调事宜、租户事务等与法定再开发相关的工作。
斋藤勇
涩谷区 城市整备部城市建设第一课长
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大型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设计部门工作。自1994年起,作为涩谷区政府的建筑技术人员从事建筑确认和开发许可的审查、景观规划和区域规划的制定以及涩谷站周边升级改造项目等工作。2016年起,作为公园项目推进课长参与宫下公园等的开发建设,现作为城市建设第一课长,在负责市民社区活动支援和促进公共空间的利用等工作的同时,还担任公私合作城市建设共创平台“笹幡初城市实验室”的事务局长。
三井祐介
日建设计 设计总部
设计部门 资深建筑设计师
2004年,在东京工业大学理工学研究科建筑学专业毕业后加入日建设计。主要负责城市开发、大型综合设施、商业设施、写字楼和教育设施等的设计和咨询工作。近年来参与了“东京晴空塔城”、“滩中学校・高等学校”、“赤坂中心大厦”、“细川美光新东京事务所”、“MIYASHITA PARK(宫下公园)”等项目。现从事东京都内的商业设施和再开发项目。
福田太郎
日建设计 城市项目总部
城市开发部门 规划设计总监
加入日建设计后,参与了海外城市的城市设计和滨水闲置土地的利用等研究工作。近年来,广泛参与了涩谷・新宿・虎之门等地区的TOD(站城一体化)项目的开发、限制放宽、区域管理咨询等工作。最近与区域管理协会合作,从事在涩谷SCRAMBLE SQUARE外墙上设置780㎡的大型数字显示屏等工作,为东京首例、同时也是规模最大的放宽广告限制申请提供咨询服务。
杉田想
日建设计 城市项目总部
城市开发部门 规划设计主管
2011年,早稻田大学创造理工学研究科建筑学专业毕业后加入日建设计。入职后,在涩谷SCRAMBLE SQUARE项目中负责城市规划,后调至设计部门,主要从事综合用途建筑和研修所的设计工作。回到城市部门后,近年来参与了如日本桥的城市规划和TOD(站城一体化开发)项目等多个街区合作的城市更新项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