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上海中学新建教学楼工程—综合教学楼 | 华建集团Arcplus
阅读:9095 2020-04-28

盼望着,盼望着,神兽归"笼"曙光终于降临了!

4月27日是魔都高三和初三学生返校的日子。一部分魔都的老父亲和老母亲终于可以卸下“全日制神兽监工”这一职务。

等待这一届毕业生们的,除了许久未见的老师同学,扑面而来的书山题海,还有人手一份的防疫指南。当然,也有学生会眼前一亮,因为等待他们的可能是焕然一新的学校。


上海市上海中学新建教学楼工程综合教学楼于2019年竣工,这座有着历史记忆的学校被注入了新的风格,为莘莘学子们提供更加舒适的学习环境,助力他们成就更好的人生。



640.webp.jpg

640.png

640 (1).png

640.webp (1).jpg

新老对话

640.webp (2).jpg

底层大厅

640.webp (3).jpg

地下前厅






走进历史的校园






上海市上海中学老校区始建于1934年,由近代知名建筑师戚鸣鹤规划设计,校园南北中轴线上保留有“龙门楼”、“先棉堂”、“大礼堂”等徐汇区文物保护单位及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约略带有Art-Deco风格的一些特征,校园整体空间轴线清晰、建筑方正平直,为典型的近代校园规划模式。综合教学楼(1#)项目历经方案调整、选址变更等多番周折最终定址于原中轴线的东北,基地原址在近代为一处条形的学生宿舍,于淞沪会战时期毁于日军的炮火。

640.webp (4).jpg

龙门楼

640.webp (5).jpg

先棉堂

640.webp (6).jpg

大礼堂






唤醒记忆的场所






历史校园所具有的特定格局为场所记忆的再现提供了基本框架,1930年代校区的南北轴线统率了作为整体的校园场所,而新建筑的选址填补了原有历史格局在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缺憾,弥补了被日军炸毁的宿舍楼所导致的界面空缺,沿校园主要道路的完整界面与场所记忆得以恢复。

上海中学现有主要出入口位于校园东北,新建筑在恢复了场所记忆的同时重新整合了校园北侧的场所秩序,营造了北入口轴线两侧建筑体量的均衡感,改善了由北至南校园流线的单调冗长,重新激发出北侧入口区域的校园活力。

640.webp (7).jpg

戚鸣鹤规划设计的上海中学鸟瞰图

640.webp (8).jpg

校园轴测图






再现建筑的记忆






上海中学校园历史建筑的立面均采用了壁柱的形态要素,以壁柱划分开间与立面节奏,竖向壁柱与水平窗下墙形成了接近方形的格网划分,整体比例宽厚沉稳。新建筑配合道路界面与历史建筑立面形成“协奏”,在高度上通过退台与历史建筑高度“拉齐”,建筑立面以实为主,以虚为辅,构图均衡,划分建筑开间的壁柱形成与历史建筑开间尺度相似的节奏,再现出与历史建筑相同的端庄典雅的气质风格。

640.webp (9).jpg

主入口透视

局促的用地形态及复合的功能需求决定了新建筑集约化的总体布局,设计通过悉心营造建筑与周边既有历史环境的各种空间“对景”,使建筑与历史景观记忆融为一体。西立面的“对景廊”、“对景窗”、“对景平台”、“对景屋顶花园”应对了校园中轴线上形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茂密水杉林;而东侧的“对景中庭”则应对了新建成的建筑内院。

640.webp (10).jpg

柱廊与对景水杉林






重温优雅的色彩






对色彩记忆的运用,也充分反映于“记忆之场”的延续与营造之中,在上中人的集体记忆中,灰色与黄色是属于上海中学的特有色彩,此外历史建筑的瓦屋顶所呈现出的红色,也成为周边城市环境的标配以及上中人心目中认同的色彩系列。

新建筑延续了这种色彩运用的历史记忆,以灰色氟碳漆作为壁柱饰面,以黄色纹面陶土板为外墙,以红色纹面陶土板为顶层,与此同时还以暗红色铝板饰面的凸窗再现周边历史建筑的“老虎窗”。此外相同的色彩基调及其搭配辅以具有变化的现代材料质感,使建筑在延续了历史记忆的同时又具备与历史建筑迥异的强烈的个性特征。

640.webp (11).jpg

 建筑南立面

640.webp (12).jpg

建筑东立面

640.webp (13).jpg

建筑内院

640.webp (14).jpg

西立面细部

640.webp (15).jpg

入口门厅

640.webp (16).jpg

底层长廊

640.webp (17).jpg

垂直中庭

640.webp (18).jpg

垂直中庭

640.webp (19).jpg

龙门楼

640.webp (20).jpg

上海市上海中学新建教学楼工程——综合教学楼(1#)

建设单位:上海市上海中学

建设地点:上海市徐汇区上中路400号上海中学老校区内

总建筑面积:11679.2 ㎡

建筑高度/层数:18.35m/地下1层,地上4层

设计时间:2015-2018年

设计单位:华建集团上海建筑科创中心

建筑团队:沈迪、高文艳、李南、杜进、高帅、马力力、徐极光、顾雨拯

合作设计单位: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华建集团上海地下空间与工程设计研究院、华建集团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研究院、华建集团华建数创(上海)科技有限公司

建筑摄影:是然建筑摄影(Schran Images)


ARCHINA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ARCHINA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评论


请 [登录] 后评论

关于项目